「原生家庭」不安全依附×自我分化

2024/02/29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追本溯源,我該怎麼做?如何溝通?自我調適





📌原生家庭




💞依附關係


依附關係,主要受照顧者回應孩童先天氣質影響。


依附理論,來自發展心理學家瑪麗·愛因斯沃斯(Mary Ainsworth)在烏干達和美國觀察兒童與母親,針對12-18個月孩童依附關係的實驗觀察結果。


孩子與父母(照顧者)形成依附關係,共四種,「安全依附 Secure Attachment」「焦慮依附 Avoidant attachment」「逃避依附 Avoidant Attachment」「混亂依附Disorganised attachment」(詳見下表),養育孩子成為「安全依附」是父母(照顧者)賜予的寶貴禮物,大大影響未來親密關係,左右和伴侶的相處,甚至人際關係,下一代也倍受影響,過去發生的,我們無法改變,盡早覺察,我們可以打破家庭枷鎖,在依附關係下,建立正向溝通模式,嘗試創造「安全依附」關係





小蝦認為,依附關係除了應用於孩童,檢視從小到大,與父母(照顧者)的關係、同儕關係、親密關係,最大影響不外乎來自原生家庭,成長過程中,與外部關係變化和父母關係的變化,也可能造成依附關係的異動





不妨參考上列表格,檢視當下的自己,與過往不同階段的自我,假如一直是「安全依附」,小蝦恭喜妳/你,非常的幸運,成長過程中,良好發揮自我療癒能力。


自己屬於哪個類型,如有疑義,歡迎參考連結🔗內有詳解唷~


是「不安全依附」,不用慌張,發現的當下,記得「自我覺察」何不思考為何如此?找到背後的故事及創傷,覺察後與自我對話,和自己和解,有時,這需要些時間,不必著急,至少我們發現了源頭,不用怪罪、別怨恨、也不怪上天,千萬別責難自己,假如那是深至骨髓的傷痕,刀刀見骨,心痛不止,光回想就耗費心力及睡眠,影響日常生活,建議找心理相關諮商師或治療師,尋求專業幫助,避免越陷越深。
歡迎分享給重要他人,知己知彼,建立健全溝通管道,對方的地雷別踩,也別踩到自己身上,互相體諒,互相尊重,找到彼此最佳平衡點。




📌補充:最新依附研究,不再執著於類別區分,而是以向度區分,若發現找不到自己的類型,不妨參考一下圖片連結🔗













💞自我分化-父母何時與孩子分房睡




孩子滿3歲前,大腦尚未發育完全,父母的陪伴與照顧至關重要。


美國兒科醫學會建議,寶寶滿6個月,甚至1歲前,同房不同床,避免大人床上枕頭、棉被、障礙物,甚至翻身危害寶寶,造成猝死,注重生理安全。


美國推崇1歲後可分房睡華人社會似乎不然,研究台灣各醫師說法,眾說紛紜,共同說法,最晚4-6歲完成分房睡,避免女孩長大產生依賴性,男孩產生戀母情結。


可運用些小技巧,睡前講床邊故事、一起動手整理床鋪、沾染父母氣味的娃娃或被子,正式分房前,做些分房訓練,減緩孩子的分離焦慮,正向鼓勵方式,一步步達成分房,訓練孩子的獨立性,切勿操之過急,並告知孩子,父母的房門隨時歡迎造訪,有任何需要或問題,父母隨時都在。



孩子已經4-6歲了:

父母倘若與孩子同房/同床睡,不用太焦慮,有時,礙於空間資源有限,實在無法,也不必勉強;避免將父母的不安及情緒影響到孩子,良好溝通,用愛與鼓勵澆灌幼苗,自然身心健康,茁壯成長。
無法分房的話,由小地方著手,讓孩子睡一張床,加個布簾之類的,訓練孩子獨立自主,與父母分化,成為完整的個體,等資源充足,再分房也不遲;正向教養仍是重中之重。
分享動物界自然法則,哺乳動物性成熟前會離開父母,到不同領地生活,準備開枝散葉。











📌結語




人生重大事件,中間情緒高低起伏,任何決定和反應,無論對人對事,自我覺察,多半連結至原生家庭


透由了解依附關係,剖析自我,對親密關係及人際關係的影響,思索如何自處、如何與他人應對;回想何時和父母分床/分房睡,思考對父母的依賴性高低,增進自我分化,學習與「真我」共處,而不是以他人為主,讓一半的目光回到自己身上。


回想人生片段,並非為了抓戰犯,或責怪誰,弄清楚來龍去脈,增進自我覺察,明白手中抓緊的究竟是什麼,消除不安,驅散未知,放鬆力道,隨風而去,何時完全放下,自己清楚就好。





📌參考連結





🐝您的鼓勵是小蝦創作的動力🐝

🦐喜歡請按愛心❤️分享親友🥰留言互動💞

🦐歡迎點擊追蹤🐾🐾

🦐請小蝦喝杯咖啡☕️小額贊助

🦐找小蝦聊聊請至Monica Sya(小蝦)

🦐更多文章:職涯諮詢GO小蝦遊藍海被書海淹沒海底覺察小蝦五四三

135會員
102內容數
CDA生涯諮詢師實習中|多重潛能者|創作者|ASI|投射者|ENTP|蜜蜂帶企鵝|咒術師+德魯伊+先知| *創作方向:職涯/生涯諮詢、書摘/書評、日記、生活、反思、日翻中、歌曲、隨心所欲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