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燕婷/地圖神話與中東國家的起源 — — 讀《終局之戰》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0 分鐘
1916年,英法兩國外交官大筆一揮,簽下了劃定中東勢力範圍的秘密協定,瓜分鄂圖曼土耳其帝國的舊有版圖。法國得到了土耳其東南、伊拉克的摩蘇爾、敘利亞北部和黎巴嫩;英國則奪下了以色列南部、巴勒斯坦、約旦、伊拉克南部、海法以及能連通地中海的阿卡港。這份協定以執筆的官員為名,英國一方是馬克.賽克斯,法國為弗朗索瓦.皮科,故名「賽克斯 — 皮科協定」(Sykes-Picot Agreement)。
賽克斯 — 皮科協定雖已過身百年,卻仍活在人們的口述筆談間,每當中東戰火焚城,賽克斯 — 皮科協定一詞便又得粉墨登場,扮演一切衝突的始作俑者。人們一般認為,當年英法列強不顧種族與宗派分歧,強行劃定人造國界,才導致中東陷入永無止境的殺戮輪迴。
然而,《終局之戰》的作者西恩.麥克米金(Sean McMeekin)卻告訴我們,這種論述與其說是歷史,不如說是積非成是的迷思。
賽克斯 — 皮科協定神話
在賽克斯 — 皮科協定的神話外表下,暗藏錯綜複雜的脈絡與事件。例如麥克米金就指出,人們普遍忽略俄國在瓜分鄂圖曼中的重要角色,因此也大多不知俄國外長謝爾蓋.薩佐諾夫(Sergei Sazonov)才是賽克斯 — 皮科協定的真正主導者,英法的賽克斯與皮科不過就是配合演出的二把手。
本書還點出另一重點,即近代中東的成形並非大爆炸,反而更像造山運動。從鄂圖曼崩解到今日各國國界定型,前後歷經幾十年歲月,牽涉英法俄多國的政治角力。1916年的賽克斯 — 皮科協定不過是進程中的冰山一角,且今日中東國界也與當初協定裡規劃的不甚相同,但為何凡論及中東衝突,就必談這個協定呢?
麥克米金認為,賽克斯 — 皮科神話之所以如此氾濫,與中東的後殖民情結有關。由於當年列強介入此區甚深,加上在以巴問題上偏頗得太過火,導致人們把後來的諸多中東政治騷亂,都化約為對西方世界的復仇,以及對帝國主義秩序的反動,從而浪漫化穆斯林兄弟會、哈馬斯與基地組織的崛起,並把列強簽下的協定視作歷史罪人。
賽克斯 — 皮科協定原本只是對象之一,卻在媒體的反覆吹捧包裝下,逐漸躍升舞台要角,連伊斯蘭國領袖巴格達迪自己都宣稱:「我們要為賽克斯 — 皮科陰謀釘上最後一根棺材釘!」。儘管中東地圖上最惡名昭彰的幾條線 — — 巴勒斯坦與約旦及敘利亞邊界、敘利亞與伊拉克邊界、伊拉克與科威特邊界等 — — 都不是賽克斯 — 皮科協定時劃下的,無奈宣傳效果太過強大,注定要做替罪羔羊。
神話早已幻滅:以摩蘇爾爭議為例
而要勘破賽克斯 — 皮科神話,只要細究歷史便能發現蛛絲馬跡。以筆者自身較熟悉的伊拉克為例,從1915年英國進駐至1932年正式獨立,其與敘利亞的邊界便屢屢流動,賽克斯 — 皮科協定始終沒能在兩國間真正發揮作用。
例如代爾祖爾(Deir ez-Zor)便在伊敘間多次易主,敘利亞希望能將此地收入囊中,伊拉克則欲將其作為反英殖民戰爭的基地。歷經多次起義、騷亂後,這裡最後成了敘利亞的國土。此外,列強也不怎麼遵守自己定的規矩,故而有了伊拉克近代史上最嚴重的邊界問題 — — 摩蘇爾爭議。
1918年11月3日,英國發兵占領鄂圖曼東南角的摩蘇爾(Mosul),並將其強制併入伊拉克版圖內,此舉不僅違反英法間的賽克斯 — 皮科協定,也觸犯10月30日簽下的《穆茲羅斯停戰協定》。
1919年起,土耳其打了四年的獨立戰爭,幾乎確立所有的當代土耳其邊界,但摩蘇爾問題仍懸而未決,土伊邊界於是成了英國與土耳其的角力場 — — 土耳其試圖進軍此處,英國則回以瘋狂空襲,同時透過伊拉克官員動員民族情緒,將摩蘇爾塑造為「伊拉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雙方僵持不下,最後國聯介入調停,有鑒於此地日漸高漲的伊拉克民族主義,摩蘇爾終於在1926年正式併入伊拉克,土耳其再怎麼不滿,也只能自認倒楣。而在這段過程中,賽克斯 — 皮科協定的存在感,就跟日後國聯企圖調停九一八事變時類似,羸弱蒼白、又虛無縹緲。
民族國家,不是在地圖上畫畫線就能成立
面對真槍實彈的邊界衝突,賽克斯 — 皮科協定的規範往往要讓位於民族主義與軍事實力。自1914年到1932年,歐洲出現過多版本的中東地圖,在當時的情境下,地圖鮮少符合現狀,反而多扮演建議與反建議的角色,但能不能真的執行,還得看運氣。
英國花了八年才真正將摩蘇爾併入伊拉克;伊朗與伊拉克的邊界問題就是顆不定時炸彈;伊拉克與科威特的邊界要到1990年波灣戰爭後才真正確立。今日人們或許是發乎後帝國主義時代的負罪感與憐惜,故要標舉賽克斯 — 皮科協定,以譴責當年列強魚肉中東的罪行。
然而如此批判有一前提,即接受中東各國都是「後天人造的不自然國家」,是故帝國主義必須為此不完美的現狀負責。但長此以往,此番前提恐將引發其他問題。
首先,這種前提「和諧」了民族國家的起源,並忽略中東自身的歷史主體。民族國家從來不是在地圖上畫畫線就能成立。回首任一民族國家的建國史,目光所及,盡是血跡斑斑的屠戮與種族宗教壓迫,於內於外皆然,且效果還會經年累月地持續。
此外,將中東亂局歸罪於鄂圖曼崩解後的人造邊界,形同謀殺中東的歷史人格,彷彿這裡在過去幾千年都是片虛無大陸,故要等到西方勢力入侵後,才被賦予鬥爭的活力。
地圖的有趣之處在於,其必須先將一地視為客體,才能在紙上佔領分割,地圖雖提供地理資訊,卻從來無法真正創造邊界;但這種人造國家的敘事,卻往往會激發新的暴力。例如伊斯蘭國宣稱要終結賽克斯 — 皮科協定,破除中東不完美的人造國家狀態,用的就是最傳統的國家建立法 — — 自己打出一個來。
但諷刺的是,其在伊拉克與敘利亞間攻城掠地的結果,卻陰錯陽差導致中東地圖,看上去越來越像當年英法協議分割的樣態,賽克斯 — 皮科協定至此可謂借屍還魂。然而伊斯蘭國所譴責的「不完美人造狀態」,其實不過是歷史論述的煙霧彈,過度強調賽克斯 — 皮科協定所引發的另一問題,就是屏蔽掉帝國主義在中東真正的著力點 — — 長年扶持民族主義分離運動。
鄂圖曼帝國背後的影武者們
麥克米金的《終局之戰》寫的雖是鄂圖曼帝國的崩解,卻聚焦於英、德、俄等大國的政治角力。例如書中描述了德鄂結盟如何催生漢志鐵路,以及俄國為從鄂圖曼手中解放巴爾幹半島而付出的慘痛代價 — — 國內反沙皇恐怖主義崛起。
細閱全書,我們便能發現,鄂圖曼的崩解不是大戰一場後劃分地圖完事,而是在列強干涉多年下,於無數衝突中漸進而成。期間列強或施以直接的軍事干涉,或暗中武裝少數民族與反對勢力,而在後者的案例中,比較幸運的有保加利亞,靠著俄羅斯一路情義相挺成功獨立;最悲慘的則莫過於被俄國武裝後又棄之不理的亞美尼亞。
若由鄂圖曼本身的脈絡觀之,當年帝國為應對民族主義獨立浪潮,首先採用了鄂圖曼主義,即強調帝國人民不分族裔,同為鄂圖曼人,是鄂圖曼帝國的公民,但最後卻敗在穆斯林族群的反對下。
許多穆斯林不願跟其他「鄂圖曼人」平起平坐,因在過往的米利特(Millet)制下,非穆斯林須負擔較重的稅賦,如今人人平等,穆斯林等於沒了特權。再加上1912年第一次巴爾幹戰爭中,鄂圖曼敗給了過去的四個屬國 — — 保加利亞、蒙特內哥羅、塞爾維亞與希臘,由此徹底敲響鄂圖曼主義的喪鐘。
孤立無援的亞美尼亞
1913年,聯合進步委員會的首腦「三帕夏」(恩維爾帕夏、塔拉特帕夏、傑馬爾帕夏)發動高門政變,青年土耳其黨人就此掌權,並大力推行泛突厥主義政策,而這便是1915年亞美尼亞大屠殺的前聲。
而若由英俄視角來看,俄國早在1913年便開始武裝亞美尼亞革命聯盟(Armenian Revolutionary Federation,簡稱ARF,又稱達什奈克楚瓊,Dashnaktsutyun),ARF在俄國扶持下一路坐大,並開始排擠其餘較不激進的亞美尼亞團體,最後獨霸凡城(Van)。
麥克米金引述英俄兩國檔案,指出當年的凡城武裝程度極高,ARF大肆派發毛瑟槍等武器,幾乎所有亞美尼亞人的商鋪裡都藏有軍火。故在1915年凡城叛亂時,土耳其駐軍陣亡500多名戰士,但亞美尼亞一方卻只損失100多人。當局因此大為光火,遂開始了對亞美尼亞人的種族清洗,從驅逐出境到放火屠村,遇難人數超過70萬。
然而先前曾支持亞美尼亞獨立的列強們,卻沒能施以援手,英俄在經過全盤考量後,決定將重點兵力投放至其他戰線,孤立無援的亞美尼亞人,至此陷入絕境。
這場人道浩劫距今已有百年歲月,但讀來仍是動魄驚心。當年鄂圖曼帝國的用意並不僅是單純的種族清洗,更重要的是,必須將土東的亞美尼亞人連根拔起,以免俄國藉扶植亞美尼亞建國,來蠶食鯨吞鄂圖曼,就像其過去在巴爾幹扶植保加利亞一樣。
無獨有偶,英法也循此邏輯,瓦解了鄂圖曼在阿拉伯半島的統治。這才是列強在近代中東成形中,真正發揮影響力之處。
小結
賽克斯 — 皮科協定神話,體現的只是鄂圖曼崩解中的小插曲,而畫於其上的邊界,也不過是英法在某一時期的政治主張。靜態的線條後,是無數獨立戰爭的吶喊與廝殺,戰火紛飛之際,隱約可見英法俄等影武者的撩亂操偶線。
正如麥克米金所述,「在二十世紀初期的歷史裡尋找今日中東問題的根源並沒有錯,但真正的歷史記錄比一般人所相信的說法還更豐富且遠更富戲劇性」。
《終局之戰》為我們奏響一曲帝國崩解的輓歌,雖說書中較少論及鄂圖曼帝國的內部狀況,對鄂圖曼社會的介紹也稍嫌不足,但其引述的英、俄、德檔案卻建構出嶄新的敘事視角,帶領讀者從大國政治、跨國戰役的角度,一窺列強何以瓦解鄂圖曼的六百年輝煌。
許多台灣讀者或許聽過賽克斯 — 皮科協定,但對其背後的歷史脈絡卻不甚熟悉,故也無從了解這份協定的真正份量。翻開《終局之戰》,我想你會找到想要的答案。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75會員
385內容數
國際時事與政治評論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劉燕婷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此次行動既延續土耳其在橄欖枝行動的目標-鎮壓敘北庫爾德勢力,也意在解決土耳其本身的某些內政問題。
在那個奧斯曼帝國崩解、土耳其共和國誕生的瘋狂年代,阿里·凱末爾為亞美尼亞大屠殺而亡,然而日後在世界的另一個角落,卻有一群人上演了復仇行動。
此次行動既延續土耳其在橄欖枝行動的目標-鎮壓敘北庫爾德勢力,也意在解決土耳其本身的某些內政問題。
在那個奧斯曼帝國崩解、土耳其共和國誕生的瘋狂年代,阿里·凱末爾為亞美尼亞大屠殺而亡,然而日後在世界的另一個角落,卻有一群人上演了復仇行動。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眾所皆知,歷次中東戰爭中以色列空軍對阿拉伯國家打出極為優異的交換比,不過比較不為人所知的是以色列也曾對蘇聯空軍打出4比0的優異戰果。這篇文章介紹的就是蘇聯空軍在埃及的直接參戰過程,以及他們如何成為以色列空軍的手下敗將。
Thumbnail
在三世紀到七世紀初,歐亞大陸上只有兩個世界霸權長期存在。一個當然是地中海的羅馬帝國,另一個就是他們永遠的宿敵,波斯薩珊帝國,又稱為波斯第二帝國。 薩珊帝國幅員廣大,影響力輻射至整個中亞、中東。軍事上多次擊敗羅馬帝國,甚至一度把東羅馬逼到亡國的絕境。政治、文化都十分精緻,連對未來伊斯蘭世界的形成都有
Thumbnail
在十一世紀後半葉,拜占庭帝國同時面臨內憂外患,處於崩潰邊緣。此時原先屬於帝國核心領土的小亞細亞(今日土耳其),逐漸為賽爾柱土耳其人占據。其中一個著名首領,叫做蘇萊曼.伊本.庫塔爾米什。 蘇萊曼兵力強大,而且極精於外交計算。在他任內,拜占庭有一連串的軍事叛亂,導致帝位快速更迭。蘇萊曼見那些皇帝和叛
Thumbnail
公元532年,在四年的血戰後,兩大世界霸權,東羅馬帝國和波斯的薩珊王朝,決定握手言和,結束爭奪今日高加索山脈南部的「伊比利雅戰爭」。 戰爭結束的原因很多。比如說東羅馬最著名的皇帝查士丁尼一世,決定把重心放在恢復羅馬帝國的舊土義大利和北非。以及波斯皇帝霍斯老一世對國內政局不穩的擔憂。總之既然不分
Thumbnail
自從波斯灣戰爭後,蘇聯戰車,特別是T-72,就此背負了抹不去的汙點,似乎這就是一個能被西方戰車肆意虐殺的廉價消耗品。但事實上蘇聯的鋼鐵洪流能如此被當時的北約敬畏是有原因的,蘇聯戰車曾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建立對西方的全面技術優勢。而伊拉克只是很不幸的在這段優勢時期結束後才面對西方。
Thumbnail
巴勒斯坦解放組織(巴解組織PLO)和以色列簽署奧斯陸協議,並正式通過兩國方案,已經超過25年了。巴勒斯坦國尚未實現,且生存條件持續惡化。不需要成為歷史學家,也能意識到 1993 年最初的宣言中討論的情況已經發生了重大變化。兩國論,在奧斯陸協議之後,正面臨越來越多的質疑。
Thumbnail
「空白」的伊斯蘭史?真正空白的是我們貧乏的腦袋 本書講伊斯蘭發展史,是從創始者穆罕莫德的崛起談起,經歷了麥加、麥地那的戰鬥,與歷代哈里發(伊斯蘭的宗教及世俗的最高統治者)的擴張與轉型,打敗了拜占庭帝國和薩珊波斯帝國之後,取得了敘利亞、伊拉克、埃及、北非、伊比利半島,最後成為定都巴格達的伊斯蘭帝國…
Thumbnail
目前以色列對巴勒斯坦人的所做所為有先例:古代斯巴達人把鄰邦淪為“黑勞士”;英國長期以來把愛爾蘭當作臥榻旁的敵體,猶如“加薩走廊”,值西歐宰制全世界,日益富裕時,愛爾蘭人卻淪為歐洲的癟三;在大英帝國極盛的維多利亞時代,甚至釀成大災荒,使愛爾蘭人口喪失四分之一。
Thumbnail
解了直布羅陀之圍,擊退格拉那達和摩洛哥穆斯林聯軍,象徵伊比利半島「再征服運動」的里程碑 - 薩拉都戰役。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眾所皆知,歷次中東戰爭中以色列空軍對阿拉伯國家打出極為優異的交換比,不過比較不為人所知的是以色列也曾對蘇聯空軍打出4比0的優異戰果。這篇文章介紹的就是蘇聯空軍在埃及的直接參戰過程,以及他們如何成為以色列空軍的手下敗將。
Thumbnail
在三世紀到七世紀初,歐亞大陸上只有兩個世界霸權長期存在。一個當然是地中海的羅馬帝國,另一個就是他們永遠的宿敵,波斯薩珊帝國,又稱為波斯第二帝國。 薩珊帝國幅員廣大,影響力輻射至整個中亞、中東。軍事上多次擊敗羅馬帝國,甚至一度把東羅馬逼到亡國的絕境。政治、文化都十分精緻,連對未來伊斯蘭世界的形成都有
Thumbnail
在十一世紀後半葉,拜占庭帝國同時面臨內憂外患,處於崩潰邊緣。此時原先屬於帝國核心領土的小亞細亞(今日土耳其),逐漸為賽爾柱土耳其人占據。其中一個著名首領,叫做蘇萊曼.伊本.庫塔爾米什。 蘇萊曼兵力強大,而且極精於外交計算。在他任內,拜占庭有一連串的軍事叛亂,導致帝位快速更迭。蘇萊曼見那些皇帝和叛
Thumbnail
公元532年,在四年的血戰後,兩大世界霸權,東羅馬帝國和波斯的薩珊王朝,決定握手言和,結束爭奪今日高加索山脈南部的「伊比利雅戰爭」。 戰爭結束的原因很多。比如說東羅馬最著名的皇帝查士丁尼一世,決定把重心放在恢復羅馬帝國的舊土義大利和北非。以及波斯皇帝霍斯老一世對國內政局不穩的擔憂。總之既然不分
Thumbnail
自從波斯灣戰爭後,蘇聯戰車,特別是T-72,就此背負了抹不去的汙點,似乎這就是一個能被西方戰車肆意虐殺的廉價消耗品。但事實上蘇聯的鋼鐵洪流能如此被當時的北約敬畏是有原因的,蘇聯戰車曾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建立對西方的全面技術優勢。而伊拉克只是很不幸的在這段優勢時期結束後才面對西方。
Thumbnail
巴勒斯坦解放組織(巴解組織PLO)和以色列簽署奧斯陸協議,並正式通過兩國方案,已經超過25年了。巴勒斯坦國尚未實現,且生存條件持續惡化。不需要成為歷史學家,也能意識到 1993 年最初的宣言中討論的情況已經發生了重大變化。兩國論,在奧斯陸協議之後,正面臨越來越多的質疑。
Thumbnail
「空白」的伊斯蘭史?真正空白的是我們貧乏的腦袋 本書講伊斯蘭發展史,是從創始者穆罕莫德的崛起談起,經歷了麥加、麥地那的戰鬥,與歷代哈里發(伊斯蘭的宗教及世俗的最高統治者)的擴張與轉型,打敗了拜占庭帝國和薩珊波斯帝國之後,取得了敘利亞、伊拉克、埃及、北非、伊比利半島,最後成為定都巴格達的伊斯蘭帝國…
Thumbnail
目前以色列對巴勒斯坦人的所做所為有先例:古代斯巴達人把鄰邦淪為“黑勞士”;英國長期以來把愛爾蘭當作臥榻旁的敵體,猶如“加薩走廊”,值西歐宰制全世界,日益富裕時,愛爾蘭人卻淪為歐洲的癟三;在大英帝國極盛的維多利亞時代,甚至釀成大災荒,使愛爾蘭人口喪失四分之一。
Thumbnail
解了直布羅陀之圍,擊退格拉那達和摩洛哥穆斯林聯軍,象徵伊比利半島「再征服運動」的里程碑 - 薩拉都戰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