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澳關係近來屢有摩擦,自2017年起,澳洲立法禁止外國政治獻金,宣稱要阻絕中國滲透;2018年,澳洲成為全球第一個禁止華為參與澳洲5G建設的國家;2020年,澳洲呼籲對中國的新冠病毒起源進行獨立調查,本就搖搖欲墜的中澳關係由此雪上加霜。期間涉及台灣大選的王立強案、劍指新疆政策的再教育營宣傳戰等,更讓情勢一路惡化。
在此脈絡下,中國於同年5月開始了反制策略,身為澳洲最大出口對象,其首先宣布對澳洲大麥徵收期限5年、合計稅率高達80.5%的關稅,接着限制澳洲牛肉進口,並在同年11月對澳洲葡萄酒徵收107.1%至212.1%不等的反傾銷保證金,更在12月正式禁止澳洲煤炭進口。雖說中國此舉亦有調整產業佈局、改革能源版圖的用意,但短時間內的高密度調動,對高度依賴中國市場的澳洲而言,不啻是天外飛來一記重拳。
除此之外,中國也祭出外交話語攻勢。繼11月19日的「五眼聯盟小心被戳瞎」後,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趙立堅又於11月30日在個人Twitter上發文,貼出中國網絡畫家烏合麒麟的CG漫畫《和平之師》,譴責澳洲軍人於阿富汗屠殺平民的殘忍暴行。此舉一出,立刻招致澳洲與歐美的同聲批判,抨擊中國「以假照片混淆視聽」、「惡意捏造不實事件」等。然由結果觀之,這般指責並未對中國造成實質損傷,倒令澳洲間接成為輿論焦點,經受了一道道靈魂拷問。
綜觀聲援澳洲的陣營,雖清一色由西方國家佔據,卻在一角浮出了異樣的突兀:台灣的「熱烈響應」。自漫畫事件以來,台灣便宣稱加入國際的「民主葡萄酒」(Democracy Wine)陣營,自總統到駐外代表,紛紛鼓吹民眾喝購澳洲葡萄酒,以協助澳方「抵制中國的威權壓迫」,立法院長游錫堃更宣布「豪購」200瓶,做為接待禮賓用。
然而台灣此舉看似積極有為,實則是在某種虛空的浮華下,自導自演了一出內裏無為的獨角戲。到頭來,台灣對澳洲的葡萄酒消耗量少得可憐,「民主陣營」也未真把台灣支持當一回事。自始至終,除了舉杯收穫些許內宣的高潮快感外,台灣一無所獲。
看似「雙標」,其實只有「一標」
綜觀中澳關係惡化後的台灣輿論,主流論述可謂隨時而變,唯有一核心觀點能持久不滅,那便是「中國永遠是錯的」,西方或他方儘管「言行有瑕疵」,都遠不及中國邪惡。
2019年底王立強案爆發時,台灣仍沉浸在兩岸「諜戰」的氛圍中,未明顯標舉中澳關係的惡化。2020年5月起,澳洲遭中國正式貿易反制,台灣終於漸現挺澳言論,但其內容大抵無視澳洲過往的種種舉措,不論是率先封禁華為、打壓中國在澳基建與農業投資案、抑或取消中國學者的澳洲簽證等,台灣輿論似乎對此聞所未聞,而是直接以澳洲要求調查中國新冠病毒事件作為起點,將中國的反制定調為「情緒勒索」。
順此脈絡,台灣社會開始在偏袒澳洲的道路上狂飆,從批評華人在澳洲「發展太好」、「人口太多」,到誇獎澳洲面對中國壓力仍「不為所動」、「堅守價值」,甚至連澳洲毒販吉萊斯比(Karm Gillespie)在中國遭判死刑,都能與中國「藉故打壓」畫上等號,彷佛其行李箱中的7.5公斤違禁物只是冰糖,而非冰毒。
上述論述可謂已對澳洲極盡「護航」,但漫畫事件爆發後,台灣輿論又將這兩字演繹出了新高度。首先,面對澳軍在阿富汗無法迴避的屠殺,台灣輿論輕輕帶過,「澳洲軍人確有爭議,但其政府已在調查」、「阿富汗自己都沒追打,關中國什麼事」;其次,針對各界聚焦的漫畫,台灣更是完全服從西方宣傳口徑,「用虛假的圖像將澳洲渲染為殺人兇手」等話語漫天飛舞,彷佛澳洲純潔無染,就因中國蓄意陷害,這才蒙受不白罪名。順此發展,後續加碼的紅酒聲援便更顯自然。
然而台灣這般舉措看似暖心,實是踩着阿富汗人民的屍山步步向上,盼能擠進所謂「民主陣營」,以求取西方一次回眸燦笑。此情此景,恰似2003年美國入侵伊拉克時,台灣的舉國歡騰、大力「聲援」,不僅各校開始向學童販賣美軍軍火模型,政壇更一度傳出有意派兵支持的消息;2020年8月,黎巴嫩因宗派政治的管理不善,發生了港口爆炸案,台灣對西方殖民勢力在黎國宗派政治的影響一句不提,倒對空穴來風的「一帶一路將大量過剩硝酸銨塞給黎巴嫩」關注至極,大肆批判中國「輸出爆裂物」,不論這般控訴何其子虛烏有、荒誕不經。
從支持美軍入侵伊拉克、藉黎巴嫩聲討一帶一路,到買紅酒聲援澳洲,台灣看似在各種議題上大玩價值雙標,其實在其內在邏輯中,面對國際事件的反應向來只有「一標」,那便是不論真相與對錯,西方必須同行,而中國則必然有罪。故其可以忽略澳軍在阿富汗的暴行、無視澳洲政府炒作反中民粹的拙劣、避談澳洲總理莫里森(Scott Morrison)的態度軟化,並一廂情願地想象、營造「新八國聯軍」式的反中圖景。
表面高調,內心不安
然而台灣愈是高調表現,便愈是暴露集體的不安與恐懼。
首先,是政府對於外交政績困頓的逃避。台灣近來除與索馬利蘭相互取暖、在防疫期間槓上世衛與譚德塞(Tedros Adhanom)、於美國大選用力過猛引來點名批評外,便無任何顯著「政績」,不僅RCEP無緣得入,就連CPTPP也要充當引入核食的虛幻大餅,台澳、台港、台新旅遊泡泡等,均是隻聞樓梯響,不見人下來。此時若不營造台灣積極參與國際的氛圍,何以粉飾己身愈加邊緣的現實?
其二,台灣頻頻示好歐美,實是反映潛意識深處的「被棄焦慮」。兩岸對峙70餘年,中華民國曾是「正統中國」唯一代表,於外交、經濟上皆有亮眼表現;然時移世易,兩岸政經實力逆轉多年,台灣雖於內宣上頻頻產出「大陸吃不起榨菜」、「大陸經濟不行了,才派無人機巡台,以後只能用紙飛機」等自欺欺人論述,內心卻也明白其虛假,畢竟現實的殘酷歷歷在目:台灣經濟高度依賴大陸,從台商、藝人到普羅青年,無數人民以此市場維生。
然而此般經濟混血反而加深台灣社會的屈辱感,最終強化了在外顯行為上高調反中的心理需求,結果過度「吃飯砸鍋」後,又擔心力不如人招致武統,故要對美國為首的西方世界頻頻「朝貢」,盼能以此爭取後者的庇護與保障。然而經歷無數口惠實不至的承諾後,台灣政界高層也心知肚明,在西方眼中,台灣只是棋子而非夥伴,只能利用不能重用。在變化多端的國際情勢下,台灣若非激怒中國的鍥子,便是隨時可拋的棄子。
但這般焦慮並未讓台灣自無主體的陷阱中醒悟,反而強化了其親西方需求,故儘管開放萊豬無所收穫,政府仍能訓誨民眾「對美將心比心」,甚至打出「標示萊豬恐觸歧視規範,會招致國際仲裁」的煙霧彈,目的便是向美展示自己的卑微與忠誠;即便在中澳交惡的風口高調喝澳洲紅酒,極易激怒中國,讓比澳洲更依賴中國市場的自己受害,台灣仍「勇往直前」,就算觥籌交錯阿富汗人民血污,亦無怨無悔。
中澳風波終會結束,但台灣在茫了一場自產自銷的民主葡萄酒會後,早已不勝酒力,不僅失態人前淪為笑柄,醉生夢死更成自喪尊嚴的集體寫照。
原文發表網址: 千杯民主葡萄酒 也喝不出台灣尊嚴 | 香港01
2020.12.25
https://www.hk01.com/sns/article/5659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