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7念佛兼十大願決定往生

閱讀時間約 11 分鐘

時間:民國九十四年十一月十六日(農曆十月十五日)

地點:淨律寺客堂

今天講「法供養」,這一段文,你們誰唸一遍?
學員讀:「法供養」。
第一、如說修行供養者:
學佛之人,必須能說能行,方可得到真實利益。如《大智度論》說:「能行說為正!不行何所說?若說不修行,不名為智者。」這是說能腳踏實地修行的人,所說的佛法才是正確的。既然不能修行,又何必說法呢?能說不能行,還算有智慧的人嗎?
又如《大法句經》說「雖誦千言,不行何益?不如一聞,勤修得益。雖誦千言,求名愈著!不如一說,去執離著。雖誦千言,不欲捨罪!不如一聞,去離生死。雖誦千言,不求出世,不如一悟,決離三界!雖誦千言,不存悲智,不如一聽,自他兩利。」
千言是千字,或做千句解亦可。誦是背誦,包括演講。這是說:即使你能夠日誦千言,不修行也得不到實際上的利益。而且能說不能行的人,一定貪戀名聲。愈是能說,貪念愈大!如是則罪業日增,如何能自利利他?
然而我們要注意,這只是警策能說不能行的人。能行而不能說的「老修行」,是不能拿這個當藉口來為自己護短的。因為能行不能說的人,世尊是呵斥為「啞羊僧」的啊!今日佛教之不興,其病源在於行解背馳!能解說的不能修行,能修行的不能解說,所以才無法「統理大眾,一切無礙」了。
所以〈文殊章〉說「如說修行,如行而說。若不能爾,是亦不能利樂眾生。」必須把說出來的佛法,也能夠在行為上表現出來。把行出來的佛法,也能夠向大眾無礙地解說出來,這樣才叫「如說修行」,這樣才叫以「法供養」供養如來。
第二、利益眾生供養者:
諸佛出世,本為利樂一切眾生。我們所修的善根,皆以救護一切眾生為目的,諸佛一定生大歡喜!這便是以「利益眾生」供養如來。
第三、攝受眾生供養者:
攝受即是攝取。眾生的個性與人格特質各有所不同,我們要度眾生,必須要用善巧方便,隨順眾生的根機而度化之。如維摩詰居士「資財無量,攝諸貧民。奉戒清淨,攝諸毀禁。以忍調行,攝諸恚怒。以大精進,攝諸懈怠。以禪定攝亂意。以智慧攝愚癡。」如是以六度法門,攝取一切眾生。於無量眾生中,不捨棄任何一個眾生,而且想法設法將他安置在佛道之中,這即是以「攝受眾生」供養如來。
第四、代眾生普供養者:
例如我們要度眾生,必須努力學法修行。學法修行,一定要能耐受辛苦。而這種辛苦,正是代眾生受的。又如眾生遭遇到災難,我們要去救災救難,也一定要受很多的辛苦,這也是代眾生受的。諸佛為度眾生,不惜累劫勤苦!我們能代眾生受苦,就是能契合佛心,即是以法供養如來了。
第五、勤修善根供養者:
諸佛出世,為的是令一切眾生勤修善根。我們能勤修善根,即是供養如來。
第六、不捨菩薩業供養者:
菩薩是以「利生為事業,弘法是家務。」對於弘法利生之事,念念不捨,即是供養如來。
第七、不離菩提心供養者:
這一句很是重要!是以上六種行門的根本!什麼叫做菩提心?即是度一切眾生悉皆成佛的心。假如廣修前面所說的六種行門,但卻不以菩提心為出發點,那必定會被魔所攝持!如是則一切佛法悉皆成魔法!不但不能利樂一切眾生,連自己也淪落於三界之中了。若能念念不離菩提心,方為真以法供養如來。(摘錄自《念佛與十大願王》,道源長老述)
院長開示:
今天是引用《念佛與十大願王》:一書中的「別明七行」,其中的「法供養」一段文,與大家共同探討。這是道源老和尚講述,由他的弟子仁光法師記錄,這一本書你們要看。
還有《倓虛大師法彙》你們看過嗎?在法彙第三篇「念佛論」裡面記載,他有一次傳三壇大戒,有一位行腳僧,叫修無法師,說要來護戒。當家師問說:「你要護戒,是要護那一部份?」行腳僧答:「照顧生病的人」。
當初大陸傳戒,戒場的廣場外面都排棺木,登壇都在深夜,得戒和尚就在那裡呼喚說:某某的冤親債主啊!有冤要來報冤,有要債要來討債,若無,讓他登壇,就不能討了。」呼喚過後,整個氣氛都陰森森的,在大殿門口的廣場外面,整行都是棺木,有的人登壇登到一半就倒了,不是像現在的登壇那麼容易,說要登壇就登壇的。
修無法師說:「要照顧病人」,到第十天,他說:「要走了」。修無法師是住在外寮,外寮在墳墓旁邊,沒有像現在這樣方便。以前的出家人,你要到道場掛單,一到道場就先安排住外寮,在外寮観察一段時間,可以了才能進內寮的,不是像現在去到那裡通通都安排好。你想想看,這樣怎麼能有那一種殊勝的功德?你看,那時候在寶華山受戒,所發的那個戒牒,是人天都尊敬的。道宣律師,那時候在寶華山傳戒,天神都來供養的。
修無法師在倓虛老和尚的戒場護戒,第十天他就要往生了。他先向當家師化緣兩塊木板,二百斤木柴、一個籠仔,並且借外寮一間,還要求請外寮的法師數位幫他助念。當家師說:「你若有那個功夫,好呀!」就開始為他準備,那些外寮的法師說:「修無法師!你功夫修的那麼好,你就稍微跟我們開示要如何修。」他說:「我是個做瓦做磚的工人而已,不認識字,不會講偈,也不會作詩,只會一句話:『能說不能行,不是真智慧。』」
修無法師說完之後,外寮法師幫他念佛,一刻鐘後就往生了。他是人坐進籠仔內,把二百斤木柴疊一疊,點火燃燒,火燄全冒出白煙。可見修行,不是你這個心在那裡起心動念,動來動去,一下子這樣,一下子又那樣的,而是默默的。人家叫你做就做,也不會都是自己的意見,常住派他做什麼,他就做什麽!
那現在的人很聰明,意見也很多,你看!像這樣子怎麼能成就?這是不是你自己阻礙自己?尤其現在一般的年輕人,什麼事他都有話要說的。從古代到我年輕的時候,若長輩講話我們就是聽從,都沒有什麼要解釋反駁的。
二十三年前,我在淨律寺這裡開山的時候,住眾四、五十人,不管你提供他們什麼,他們都依教奉行的。你看到有人不如法,或提示他工作方法,他都很恭敬的說:「慚愧!慚愧!感恩!感恩!」那時候的人,他們有這樣的心態,但是現在的人,你講他,他連看都不看你一眼,也不聽你的。現在一般社會,孩子不聽父母的話了,好像成為一種普遍現象,反而是父母還要屈就子女。
前面提到「法供養」,第一、如說修行供養者。學佛之人,必須能說要能行,講到就要做到,若能講卻做不到,那不是法。現在的人,大部份都能講,但是不是行為也能做到?就早晚兩堂課誦,不是只有在那裡讀誦而已,你還要了解課文的義理。
要知道,你天天在那裡誦念,這其中有一種真實利益的存在,你若每天沒有這樣把功課抓穩,那你要怎麼脫離三界?你若有許多的罣礙,對許多事總有諸多的不滿意,這些都是輪迴業,你最好不要去生起這種念頭。慈舟老和尚講的,我們學佛的人,一天要算三次帳。早齋用完要算一算這個帳,從早課到早齋這段時間,你要去思考了解,你有達到如理如法嗎?那從早齋後到午齋這一段時間,你是在掛念這世間事,還是覺悟著要出三界?在晚課做完,要熄燈之前也要算一次。一天要算三次帳,這樣才可得到真實的利益。
如《大智度論》說的「能行說為正」。假若你能講,也能行,那這個道業就能成就。因為你所講的,所起的動念,都是正確的,不去想一些世俗事。慈舟老和尚曾說:你都不能去想到,今天要吃什麼?不去掛念這個事,不念這些個世間的相。你若起了一個俗念卻不去對治,那又何必在那裡講法,因為你能講,卻不能去行,那為什麼要講!大家對這個問題要審慎地去思惟。
現在越方便,眾生就越不會珍惜,對麼!日據時代,你有一分的金戒指,這樣小小細細的。你若戴著,大家看到都很希望能擁有,期待這一生看能不能得到。為什麼那時候的人那麼單純?因為在那個時代,人民普遍窮苦,有的家裡貧窮,女孩子還要賣給人當女傭,她的工作超量,從早到晚都不能休息,面且還要被大娘(老闆娘)打,有的還打到瘀青。
現在的人,你說他幾句,他就問:「你是怎樣」?因為現在的人都講平等。那為什麼現在的人講平等,反而成就的人比較少?那時候的人不講平等,為什麽成就的人反而比較多?這是不是被習氣耽誤了?
以前那個時代的農夫,兒子若懶情不做,在那裡回嘴(一句來一句去),他鋤頭拿起來就用鋤頭棒子打下去,若以現在的人,就會說怎麼這樣虐待孩子?現在人都講法律,你講話大聲一點,就找律師幫忙了。例如在美國,老師對學生講話大聲一點,學生就要告老師了,你就有代誌(台語)了。現在是講人權平等的時代,那人的平等價值在哪裡,你知道嗎?
現在這個環境,說是末法,是人心在末,一直沉沒下去,這都是福報不夠。譬如,現在的社會人士,有比較聰明的人,他想要發展事業,就先把自己擁有的一些祖産全部賣掉,投資生意發展事業。那老實的人,他看起來好像呆呆的,但他守本份,老實耕田,把祖産保住。
那些做董事長的,因腦筋比較靈活,把一些祖産變賣做生意,發展事業,看起來很發達,但事業大,造業就更多。那些老實人,安份在家耕種,把祖産保留住,每天「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過著一種清淡悠閒的無爭生活,多麼自在。那到底是聰明的比較長遠,還是老實的比較長遠呢?
所以,才說「賢不及福」。古人講要福報,你想要有福報,當然要能夠隨順眾生,能夠以平等心對待一切,你才能有福報,有福報才會有好的因緣。例如一家店舗的老闆,今天有十個客戶來,跟一百客戶來,兩者對比,一百個客戶的因緣是不是比較多、生意量也比較多。假使十個客戶,每一個客戶賺一百元,十個客戶才賺一千元。那一百個客戶,一個客戶賺五十元,總共就五仟了。
又比如進貨,你進得比較多,量多打折扣一定比較多。我們修行也是一樣,譬如你這邊惡習減少,那另一邊的善念就會比較多,你若不會轉,那就會增加習氣。你增加了煩惱,就是增加習氣,真正修行的人,時間都不夠用,哪有時間可煩惱?真正要修行,最好要心無罣礙。
你不罣礙常住天天要掃地,像樹葉是每天都要掃的,你就如是老實掃地,你總不能說:「乾脆把那些樹木砍掉」。又比如你在大寮,每天要煮飯菜給僧眾用齋,齋畢,還要收拾那些碗盤很麻煩,那乾脆把嘴巴塞起來,這樣就省得麻煩,對麼!
你說那些信徒捧花盆來供佛,差不多一、兩天要澆水一次,你乾脆告訴信徒說你們不要捧花盆來,或把花盆統統送給人家,這樣你就不用澆水了?其實這應該是說,能夠去實行照顧,這個當下就是提升自己的慈心。你看到那些花,自然就會去澆水,不用別人告訴你,這就是給你自己養成慈心的機會,但有的人就是不會去理會它,認為我拜佛都沒時間,那有時間去澆花?
其實,你看到花,你能去澆水、修剪,這跟你去拜佛,那是沒有兩樣的。你若起分別心不去做那些常住的工作,而執著要在大殿精進拜佛,這樣你的心遠遠比不上那個一直在外面工作的人。因他在外面默默地工作,他的心清淨,他看到佛像問訊,還比你整天在那裡拜佛更加精進,因為他是自在的。
還有一種人,他很會斤斤計較,你以身作則在帶他,你講他都還好,你如果沒有身體力行去帶動,只會叫別人去做,自己卻只是在旁邊看著,那他做一次、兩次,就不做了。雖然你叫他做,一開始他發心去做幾次,但他看你都沒在動,看你本身都不做事,只會用嘴巴講叫別人做,他就不會做了,那是一定的道理。所以,你自己要能講也能做,這樣你帶動他,他做起來才不會疲勞,而且還會很感動。所以,你要能講,也要能行,才是真智慧。
這本書—《念佛與十大願王》,你們拿回去需要影印的,就影印分給大家,下次來,我要問你們看這本書悟了什麼?慈舟老和尚說:念阿彌陀佛,你能徹底實行普賢十大願,一定往生。這十大願,即:「一者禮敬諸佛。二者稱讚如來。三者廣修供養。四者懺悔業障。五者隨喜功德。六者請轉法輪。七者請佛住世。八者常隨佛學。九者恆順眾生。十者普皆回向。」我們每天早課都在念這十大願,天天都在做這個功課,做了要去實行,才算是能說也能行。好!好!大家不要展具,問訊就好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75會員
641內容數
內含照因老和尚略傳及甘露法語上、下兩冊 由四眾弟子們編輯整理,緬懷老人家往日行儀,俾令見聞者普潤法雨。祈願老和尚早日倒駕慈航,廣度群品。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鋼骨佛心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時間:民國九十四年十一月一日(農曆九月三十日) 地點:淨律寺客堂 各位法師,各位居士,阿彌陀佛!此先引慈舟老和尚的開示: 這樣,想想、聽聽、看看,要如何離一切識?至誠懇切,念一句佛,能消八十億劫生死重罪;起一念惡,也是造八十億劫生死重罪。這樣要如何? 學員問: 院長開示: 學員問: 院長開示:
差不多在三十年前,那時候善德禪院在建大殿,我去負責計畫,剛好有一位信徒拿酪梨去供養,她們把它剖成兩半,那裡面的顏色黄得很漂亮,而且又香噴噴的,稍微加一點麻油,或一點醬油,吃起來又甜又香。現在的酪梨,又小又不結實,吃起來一點甜份都沒有,比起以前差得很多。水蜜桃也是一樣,外表看起來鮮艷,但你不小心碰傷,
以前我在社會做事,也是一樣,信人就不懷疑。以購買這件事來說,當物價若要上漲的時候,商家會通知我說:「你要訂貨嗎」?我都毫不考慮的照常向他訂貨,當我訂貨之後,物價隨著下跌,商家也會隨之給我降價,他們說:「我不會讓你吃虧的」。所以,當時我在社會上做事,都用不著僱請會計,一切通通都好。為什麼會這樣呢?
時間:民國九十三年八月十日(農曆六月二十五日) 地點:淨律寺客堂 理光法師!各位法師,阿彌陀佛! 今天與大家研究「觀音法門」。依觀音菩薩的昭示,其修習經過有六個步驟,次第如下: 第一是,初於聞中,入流亡所。 第二是,所入既寂,動靜二相,了然不生。 第三是,如是漸增,聞所聞盡。 圖 學員問:
時間:民國九十一年六月二十九日(農曆年五月十九日) 地點:淨律寺客堂 你們光量寺的大殿,現在已經蓋好了,目前的臨時大殿,有沒有計劃要作什麼用途?現在有分配,輪流執事嗎?多久輪一次呢? 學員答:常住十天輪一次。 院長問:那糾察師呢? 學員答:由同學輪流擔任。 院長又問:多久輪一次? 學員問:
時間:民國九十一年元月十四日(農曆九十年十二月二日) 地點:淨律寺 各位法師!阿彌陀佛!今天看看弘一大師的生平事跡,我們先看他未出家前的照片,大家看一看再翻到後面,看他涅槃後的安詳法相,是全然不同的。 一、處非處智力:完全了知正理與非理的智力。 五、種種勝解智力:完全了知眾生種種知解的智力。
時間:民國九十四年十一月一日(農曆九月三十日) 地點:淨律寺客堂 各位法師,各位居士,阿彌陀佛!此先引慈舟老和尚的開示: 這樣,想想、聽聽、看看,要如何離一切識?至誠懇切,念一句佛,能消八十億劫生死重罪;起一念惡,也是造八十億劫生死重罪。這樣要如何? 學員問: 院長開示: 學員問: 院長開示:
差不多在三十年前,那時候善德禪院在建大殿,我去負責計畫,剛好有一位信徒拿酪梨去供養,她們把它剖成兩半,那裡面的顏色黄得很漂亮,而且又香噴噴的,稍微加一點麻油,或一點醬油,吃起來又甜又香。現在的酪梨,又小又不結實,吃起來一點甜份都沒有,比起以前差得很多。水蜜桃也是一樣,外表看起來鮮艷,但你不小心碰傷,
以前我在社會做事,也是一樣,信人就不懷疑。以購買這件事來說,當物價若要上漲的時候,商家會通知我說:「你要訂貨嗎」?我都毫不考慮的照常向他訂貨,當我訂貨之後,物價隨著下跌,商家也會隨之給我降價,他們說:「我不會讓你吃虧的」。所以,當時我在社會上做事,都用不著僱請會計,一切通通都好。為什麼會這樣呢?
時間:民國九十三年八月十日(農曆六月二十五日) 地點:淨律寺客堂 理光法師!各位法師,阿彌陀佛! 今天與大家研究「觀音法門」。依觀音菩薩的昭示,其修習經過有六個步驟,次第如下: 第一是,初於聞中,入流亡所。 第二是,所入既寂,動靜二相,了然不生。 第三是,如是漸增,聞所聞盡。 圖 學員問:
時間:民國九十一年六月二十九日(農曆年五月十九日) 地點:淨律寺客堂 你們光量寺的大殿,現在已經蓋好了,目前的臨時大殿,有沒有計劃要作什麼用途?現在有分配,輪流執事嗎?多久輪一次呢? 學員答:常住十天輪一次。 院長問:那糾察師呢? 學員答:由同學輪流擔任。 院長又問:多久輪一次? 學員問:
時間:民國九十一年元月十四日(農曆九十年十二月二日) 地點:淨律寺 各位法師!阿彌陀佛!今天看看弘一大師的生平事跡,我們先看他未出家前的照片,大家看一看再翻到後面,看他涅槃後的安詳法相,是全然不同的。 一、處非處智力:完全了知正理與非理的智力。 五、種種勝解智力:完全了知眾生種種知解的智力。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此三十二拜文,作爲一個簡單的課,總共三十二拜,很簡單,這個利益初機,讓初機有得修。內容是「約自他感應於三業之間」,我們修行就是要感應。感應就是我是自,佛是他,這個自和他有了感應,就是最好的了。怎麽能得到感應呢?我們身口意在作業,稱爲三業,就是這身口意三個業裏頭,可是在這三業裏頭我們能夠達到自他感應。
Thumbnail
此三十二拜文,作爲一個簡單的課,總共三十二拜,很簡單,這個利益初機,讓初機有得修。內容是「約自他感應於三業之間」,我們修行就是要感應。感應就是我是自,佛是他,這個自和他有了感應,就是最好的了。怎麽能得到感應呢?我們身口意在作業,稱爲三業,就是這身口意三個業裏頭,可是在這三業裏頭我們能夠達到自他感應。
本篇文章深入探討《妙法蓮華經》中的勸持品第十三,透過藥王菩薩和其他菩薩的誓言,呈現其在佛教信仰中的重要性。文中提到,菩薩們誓願在佛陀滅後廣泛宣揚此經,以助眾生克服惡世中的困難與挑戰,並強調堅持忍辱的精神。此經典傳承了菩薩們的信念與力量,對於現代信徒在生活中尋找靈性指南具有重要意義。
Thumbnail
此文章深入探討《妙法蓮華經》中提婆達多品第十二的教義,強調菩薩為了追求無上菩提而不懈努力,並描述提婆達多如何成為能夠引導眾生的高僧。文中提到的深刻道理,讓讀者瞭解大乘佛教的精神,以及修行中的捨得智慧。透過細膩的辭句及寓意,該經文表達了對眾生福祉的期許以及菩薩行的具體實踐。
Thumbnail
菩薩為調伏自己的煩惱習氣,求菩薩道時會要求自己要成為什麼樣的目標而發願,「自行願」的「自」表示自己,「行」表示行動、修行,「願」表示誓願或目標,因此可理解為「自己發願並實行的誓願」,以期達到心靈和行為上的進步與提升,圓滿自身的智慧。
Thumbnail
「是心作佛」,你想佛,就是你這個心在作佛。你這個心本身,「是心」,這個心就「是佛」。所以諸佛正遍知海,從心想生,從你心的想念裏頭就産生了。我們這起心在念佛,我們念念之間念佛,這就是「是心在作佛」,你在修。你作佛的心就本來是佛嘛,這我們自己就是「妙明真心」,就是「佛心」,就是「法性」。
Thumbnail
願此三十二拜文,久住於世,令有緣眾生,深信受持,正念念佛。 【一心觀禮,佛由心生,心隨佛現,心外無境,全佛是心,境外無心,全他即自,洪名正彰自性,淨土方顯唯心,感應道交,呼應同時,十萬億程,去此不遠,心作心是,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一拜三稱)】
Thumbnail
願此三十二拜文,久住於世,令有緣眾生,深信受持,正念念佛。 【一心觀禮,極樂世界,教主本尊,今現在彼,為諸有情,宣說甚深微妙之法,令得殊勝利益安樂,十方菩薩瞻禮聞法,得蒙授記,稱讚供養,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一拜三稱)】
Thumbnail
慈悲 龍德上師開示:「普賢菩薩在因地修行時,廣發十大願,作為自己修行的目標,最終解脫證悟,成為後世所有學佛行者的典範。其中的『廣修供養』願是非常值得我們細細探討,了解之後再去行持。因為末法時代,眾生普遍福薄障重,導致種種善行窒礙難行,若能讓行者自身有一些福慧資糧,那在上求解脫道的過程中
Thumbnail
學佛修行者,想要成就佛道應當重視六種行持:布施波羅蜜、持戒波羅蜜、忍辱波羅蜜、精進波羅蜜、禪定波羅蜜、般若波羅蜜。能夠以清淨的意樂心來修持薈供,能得到非常廣大的加持,所能產生的功德當然是不可思議的殊勝!歡迎登記超薦蓮位‧除障祿位‧護持薈供供品
Thumbnail
此三十二拜文,作爲一個簡單的課,總共三十二拜,很簡單,這個利益初機,讓初機有得修。內容是「約自他感應於三業之間」,我們修行就是要感應。感應就是我是自,佛是他,這個自和他有了感應,就是最好的了。怎麽能得到感應呢?我們身口意在作業,稱爲三業,就是這身口意三個業裏頭,可是在這三業裏頭我們能夠達到自他感應。
Thumbnail
此三十二拜文,作爲一個簡單的課,總共三十二拜,很簡單,這個利益初機,讓初機有得修。內容是「約自他感應於三業之間」,我們修行就是要感應。感應就是我是自,佛是他,這個自和他有了感應,就是最好的了。怎麽能得到感應呢?我們身口意在作業,稱爲三業,就是這身口意三個業裏頭,可是在這三業裏頭我們能夠達到自他感應。
本篇文章深入探討《妙法蓮華經》中的勸持品第十三,透過藥王菩薩和其他菩薩的誓言,呈現其在佛教信仰中的重要性。文中提到,菩薩們誓願在佛陀滅後廣泛宣揚此經,以助眾生克服惡世中的困難與挑戰,並強調堅持忍辱的精神。此經典傳承了菩薩們的信念與力量,對於現代信徒在生活中尋找靈性指南具有重要意義。
Thumbnail
此文章深入探討《妙法蓮華經》中提婆達多品第十二的教義,強調菩薩為了追求無上菩提而不懈努力,並描述提婆達多如何成為能夠引導眾生的高僧。文中提到的深刻道理,讓讀者瞭解大乘佛教的精神,以及修行中的捨得智慧。透過細膩的辭句及寓意,該經文表達了對眾生福祉的期許以及菩薩行的具體實踐。
Thumbnail
菩薩為調伏自己的煩惱習氣,求菩薩道時會要求自己要成為什麼樣的目標而發願,「自行願」的「自」表示自己,「行」表示行動、修行,「願」表示誓願或目標,因此可理解為「自己發願並實行的誓願」,以期達到心靈和行為上的進步與提升,圓滿自身的智慧。
Thumbnail
「是心作佛」,你想佛,就是你這個心在作佛。你這個心本身,「是心」,這個心就「是佛」。所以諸佛正遍知海,從心想生,從你心的想念裏頭就産生了。我們這起心在念佛,我們念念之間念佛,這就是「是心在作佛」,你在修。你作佛的心就本來是佛嘛,這我們自己就是「妙明真心」,就是「佛心」,就是「法性」。
Thumbnail
願此三十二拜文,久住於世,令有緣眾生,深信受持,正念念佛。 【一心觀禮,佛由心生,心隨佛現,心外無境,全佛是心,境外無心,全他即自,洪名正彰自性,淨土方顯唯心,感應道交,呼應同時,十萬億程,去此不遠,心作心是,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一拜三稱)】
Thumbnail
願此三十二拜文,久住於世,令有緣眾生,深信受持,正念念佛。 【一心觀禮,極樂世界,教主本尊,今現在彼,為諸有情,宣說甚深微妙之法,令得殊勝利益安樂,十方菩薩瞻禮聞法,得蒙授記,稱讚供養,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一拜三稱)】
Thumbnail
慈悲 龍德上師開示:「普賢菩薩在因地修行時,廣發十大願,作為自己修行的目標,最終解脫證悟,成為後世所有學佛行者的典範。其中的『廣修供養』願是非常值得我們細細探討,了解之後再去行持。因為末法時代,眾生普遍福薄障重,導致種種善行窒礙難行,若能讓行者自身有一些福慧資糧,那在上求解脫道的過程中
Thumbnail
學佛修行者,想要成就佛道應當重視六種行持:布施波羅蜜、持戒波羅蜜、忍辱波羅蜜、精進波羅蜜、禪定波羅蜜、般若波羅蜜。能夠以清淨的意樂心來修持薈供,能得到非常廣大的加持,所能產生的功德當然是不可思議的殊勝!歡迎登記超薦蓮位‧除障祿位‧護持薈供供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