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天看到一篇文章和YT影片,其實也是呼應馬斯克的意思,但其中也有複雜的背景因素,也是現今美中關係緊張造成質變的結果,這邊讓您快速了解全球化大背景的來龍去脈。
- 股市中‘龐氏騙局’引發的投資陷阱!
- 美股下跌带来的思考
全球化本質是利益分配:
簡單來說全球化讓美國享有非常低廉成本的低階產品,讓自己用低成本來發展高階產品,「並要求你們開放各種保護限制」,而這高階產品可能是無形的科技技術、市場價值、影響力、話語權、高端軍事產品、優秀的人才、文化...等不一定能用金錢量化的優勢價值。
再把這些產品販賣到全球,重點在享有定價權、掌握技術源頭和製造市場依賴..等,簡單來說就是蘋果一支手機利潤50%,而鴻海代工只有5%一樣的道理,這現象在科技技術產業鏈上更是明顯,而全球化就是分配出低附加價值的東西給別的國家來壯大歐美等自由市場自己。
所以已有大前提下給你幾個思考點:
- 美國巨額的貿易逆差是真的對美國不利嗎?
- 為什麼有的國家「物價就是這麼貴」? 他這麼貴的價值在哪裡?
- 為什麼新創公司都要去美國掛牌而不是在台灣掛牌?
- 為什麼大家捧錢出國讀書都去歐美而不是東南亞?
- 逆差的錢最後都去哪了呢?
若你能理解上面五個問題的答案,才能了解後面的內容,簡單來說:這數十年美國金融與科技業靠著中國,享受超高速成長與資本利得,但造成製造業外移空洞與貧富差距。
中國負責提供低成本產品、人力和金融的資本利得(買美債用美元和美國掛牌),美國負責印發無成本的美元和高科技產品,兩者關係是「分工合作」和「各自選擇核心利益」的關係,切記勿帶有意識形態去看待兩者關係。
但中國太低廉成本對美國來說變成「上癮的鴉片」不只反應在科技業上,金融業也是,尤其是美國股市這十年漲幅,還有大量中概股免審查進入,歸因於大量印發美元致使資金很廉價,所以東西必須「很貴」,也就是上述所說的金融的資本利得、各種金融槓桿與交叉持股、舉債等複雜操作,導致企業的獲利來自於金融操作並非競爭力,越來越忽略實質產業競爭力,也造成了上述兩篇連結所說的內容。
分工合作因為中國在部分領域競爭力超越美國而產生質變
若最大的兩個經濟體同屬同一種政體,互信較高可重新分配全球利益,但當兩邊不同政體產生衝突,將對全球是個災難,目前美國一系列對中的產業脫鉤政策(精準脫鉤)也是很有道理可循,一來希望企業能保持低成本來誘發高成長、另外遏止中國部分領域的高科技進步,並壓低對對中的金融依賴。
但美國長期過度依賴鴉片的狀況下(高槓桿高負債),將是本次聯準會資金收回影響最大的公司,也就是馬斯克口中該破產的公司,很明顯的美國並未真正執行金融脫鉤,但這次緊縮是一個降低金融依賴橋頭堡的建立,也是改善美國企業體質的契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