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言別錄》063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2013/9/28 良因法師 格言法談

「強不知以為知,此乃大愚。本無事而生事,是謂薄福。」
「白香山詩云:『我有一言君記取,世間自取苦人多。』」

良因曰:
一個人能夠不斷的成長,需要良師益友的提攜。
真正有自信的人,方能虛心學習。
虛張聲勢者,只是來自於淺薄或自卑。
知而起行中,無事生事,自取苦惱者,豈非薄福,能生大用?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75會員
641內容數
內含照因老和尚略傳及甘露法語上、下兩冊 由四眾弟子們編輯整理,緬懷老人家往日行儀,俾令見聞者普潤法雨。祈願老和尚早日倒駕慈航,廣度群品。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鋼骨佛心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2013/9/27 良因法師 格言法談 呂新吾云: 「做天下好事,既度德量力,又須審勢、擇人。 『專欲難成,眾怒難犯。』——此八字,不獨妄動邪為者宜慎, 雖以至公無私之心,行正大光明之事,亦須調劑人情,發明事理, 俾大家信從,然後動有成,事可久。 蓋群情多暗於遠識,小人不便於私己,群起而壞之,
2013/9/22良因法師格言法談 「必有容,德乃大。必有忍,事乃濟。」 良因曰: 道者,眾生天真自性,人人本具。 只因迷於真性,故必須以智慧開顯之。 故德者,智慧力也。 於一切逆境中,能安住不動, 智慧則如焠火之鋼,精煉璀璨,故其德乃大。 當智慧不斷開發,法喜陣陣充滿之際,
2013/9/21 良因法師 格言法談 「處難處之事愈宜寬,處難處之人愈宜厚,處至急之事愈宜緩。」 良因曰: 古人說:「緩事急辦,急事緩辦」, 越是吃緊的時候,越要提醒自己放鬆。 因為上善若水,水似柔弱,卻能穿石; 只有專注又放鬆,才能持續且發揮出最大的力量。 對人以厚並非吃虧,以剛者易折;
2013/8/4 良因法師 格言法談 「敦詩書,尚氣節,慎取與,謹威儀,此惜名也。 競標榜,邀權貴,務矯激,習模棱,此市名也。 惜名者,靜而休。市名者,躁而拙。 辱身喪名,莫不由此。 求名適所以壞名,名豈可市哉!」 良因曰: 敦詩書者,知讀聖賢書所為何事,而能篤行勝賢的教誨。 智者思之!
2013/8/3 良因法師 格言法談 「緩字可以免悔,退字可以免禍。」 良因曰: 急躁是現在人的通病, 當成了生活習慣,身心不安時,自然遇事則急,與人則爭; 生死疲勞,惶惑不安矣! 倘若心如虛空,體非群相,而不拒彼諸相發揮。 日照則明、雲屯則暗、風搖則動、霽澄則清、氣凝則濁、土積成霾、水澄成映…
2013/8/2 良因法師 格言法談 「足恭偽態,禮之賊也。苛察歧疑,智之賊也。」 良因曰: 《禮記》說:「禮也者,理也。」 這「理」,就是我們的天真本性。 如果弘揚禮教,只注重表相,而失去了核心─真誠的心, 則反會誤導大眾,使人心更虛偽浮華,而是敗壞禮教了。 禮柔、智明以為君子矣!
2013/9/27 良因法師 格言法談 呂新吾云: 「做天下好事,既度德量力,又須審勢、擇人。 『專欲難成,眾怒難犯。』——此八字,不獨妄動邪為者宜慎, 雖以至公無私之心,行正大光明之事,亦須調劑人情,發明事理, 俾大家信從,然後動有成,事可久。 蓋群情多暗於遠識,小人不便於私己,群起而壞之,
2013/9/22良因法師格言法談 「必有容,德乃大。必有忍,事乃濟。」 良因曰: 道者,眾生天真自性,人人本具。 只因迷於真性,故必須以智慧開顯之。 故德者,智慧力也。 於一切逆境中,能安住不動, 智慧則如焠火之鋼,精煉璀璨,故其德乃大。 當智慧不斷開發,法喜陣陣充滿之際,
2013/9/21 良因法師 格言法談 「處難處之事愈宜寬,處難處之人愈宜厚,處至急之事愈宜緩。」 良因曰: 古人說:「緩事急辦,急事緩辦」, 越是吃緊的時候,越要提醒自己放鬆。 因為上善若水,水似柔弱,卻能穿石; 只有專注又放鬆,才能持續且發揮出最大的力量。 對人以厚並非吃虧,以剛者易折;
2013/8/4 良因法師 格言法談 「敦詩書,尚氣節,慎取與,謹威儀,此惜名也。 競標榜,邀權貴,務矯激,習模棱,此市名也。 惜名者,靜而休。市名者,躁而拙。 辱身喪名,莫不由此。 求名適所以壞名,名豈可市哉!」 良因曰: 敦詩書者,知讀聖賢書所為何事,而能篤行勝賢的教誨。 智者思之!
2013/8/3 良因法師 格言法談 「緩字可以免悔,退字可以免禍。」 良因曰: 急躁是現在人的通病, 當成了生活習慣,身心不安時,自然遇事則急,與人則爭; 生死疲勞,惶惑不安矣! 倘若心如虛空,體非群相,而不拒彼諸相發揮。 日照則明、雲屯則暗、風搖則動、霽澄則清、氣凝則濁、土積成霾、水澄成映…
2013/8/2 良因法師 格言法談 「足恭偽態,禮之賊也。苛察歧疑,智之賊也。」 良因曰: 《禮記》說:「禮也者,理也。」 這「理」,就是我們的天真本性。 如果弘揚禮教,只注重表相,而失去了核心─真誠的心, 則反會誤導大眾,使人心更虛偽浮華,而是敗壞禮教了。 禮柔、智明以為君子矣!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所以,如果只是記問之學,這只不過是世俗的「生得慧」而已;必須深信因果,能對於三寶、四諦、緣起、無我、聖道這些佛法確信不疑,而引發趣向解脫的決心,這才是佛教所說的「聞所成慧」。 在經論裡面有提到:「如果沒有清淨的信,只有一般的知識,這樣子有智無信,是增長邪見;而有信無智,是增長愚癡。」
聽聞智者的開示,不但自己今世能獲得利益,連妻子、子女、兄弟、朋友也能得到利益,而且也能獲得後世的福樂,甚至能成就聖人的智慧。攝心正念才能理解佛法的深義,理解義理則持戒清淨不會毀壞戒行,受持正法依法而行的人,由此便能快速得到安樂。
我們在生活當中也會有種種焦慮不安——我希望得到什麼,我希望遠離什麼,一直不斷攀緣,最後搞得自己焦慮不安。這個時候我們要練習一下能夠寬心,提醒自己要放下。 所以,我們修行人瞭解自己很重要。我自己能夠做到幾分?我的優點在哪裡?我的缺點在哪裡?對自己的認識很重要。
我們想一想,前面講的凡夫心,不斷地作繭自縛,自己障礙自己,自己傷害自己,那種苦是沒有意義的,是苦上加苦。 反過來我們修行止觀,剛開始會有點累,但是慢慢修行到一個階段,有了突破之後,那就不再是累,而是法喜。你會很期待每一次功課的到來,靜下來拜佛、經行,然後靜坐。它決定是有真實功德、真實義趣的。
世間的眾生因為都有生老病死,有的眾生是心也苦,身也苦,又加上他不知道修行,不瞭解無常,不知死賊時常在旁伺察。因此,菩薩或知道修行的人,就不要再加苦給眾生,所以不應該瞋彼,應當修忍辱。
Thumbnail
讀《十善業道經》就可以知道,口業要好好修,將來有無礙的辯才。不要說是佛法,辯才好,講一個童話故事,人家都感動得半天。講佛法人家愛聽,聽了以後怎麼樣?銘記不忘;銘記不忘如何?依教奉行;依教奉行怎麼樣?得證佛果、解脫自在。不是講了就算了,講了以後要有這些相續。
Thumbnail
薩迦班智達曾經開示:「一無所知的愚者,如果沉默不語,對佛法的損害不大。」一無所知就是沒有智慧,不下功夫修學的人就一無所知,其實是一個愚蠢的人。「愚痴的人如果沉默不語,對佛法的損害才不會太大。」不要講那麼多,還不會造這麼多孽。 很多的邪師外道什麼都敢講,有的時候先不要講因果報應,就讓很多的眾生對神佛
Thumbnail
蓮花生大士親自開示,嘴巴亂講或者發了誓言又不算數、沒有照做,福報就損失了。很多人發誓就像吃飯、喝水一樣家常便飯,每天都在亂講話,言而無信的人比比皆是。所以「自食其言的增上果,成熟於外相。」常常講話不算話增上果成熟了,會土地貧瘠、食物沒有營養、恆遭四大災難成熟於自身,福德淺薄。
Thumbnail
《經莊嚴論》云:「聞後具智慧,若謗所聞法現種種身相,愚者為何作。」聽聞正法以後會生出智慧,但是你又去謗毀、否定正法,還現種種的身相,這就是真的是愚痴至極的人。我們凡夫眾生,在學佛修行的人要特別小心,不小心沾上這些惡業因果,有的時候長劫都在受報自己都不知道。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所以,如果只是記問之學,這只不過是世俗的「生得慧」而已;必須深信因果,能對於三寶、四諦、緣起、無我、聖道這些佛法確信不疑,而引發趣向解脫的決心,這才是佛教所說的「聞所成慧」。 在經論裡面有提到:「如果沒有清淨的信,只有一般的知識,這樣子有智無信,是增長邪見;而有信無智,是增長愚癡。」
聽聞智者的開示,不但自己今世能獲得利益,連妻子、子女、兄弟、朋友也能得到利益,而且也能獲得後世的福樂,甚至能成就聖人的智慧。攝心正念才能理解佛法的深義,理解義理則持戒清淨不會毀壞戒行,受持正法依法而行的人,由此便能快速得到安樂。
我們在生活當中也會有種種焦慮不安——我希望得到什麼,我希望遠離什麼,一直不斷攀緣,最後搞得自己焦慮不安。這個時候我們要練習一下能夠寬心,提醒自己要放下。 所以,我們修行人瞭解自己很重要。我自己能夠做到幾分?我的優點在哪裡?我的缺點在哪裡?對自己的認識很重要。
我們想一想,前面講的凡夫心,不斷地作繭自縛,自己障礙自己,自己傷害自己,那種苦是沒有意義的,是苦上加苦。 反過來我們修行止觀,剛開始會有點累,但是慢慢修行到一個階段,有了突破之後,那就不再是累,而是法喜。你會很期待每一次功課的到來,靜下來拜佛、經行,然後靜坐。它決定是有真實功德、真實義趣的。
世間的眾生因為都有生老病死,有的眾生是心也苦,身也苦,又加上他不知道修行,不瞭解無常,不知死賊時常在旁伺察。因此,菩薩或知道修行的人,就不要再加苦給眾生,所以不應該瞋彼,應當修忍辱。
Thumbnail
讀《十善業道經》就可以知道,口業要好好修,將來有無礙的辯才。不要說是佛法,辯才好,講一個童話故事,人家都感動得半天。講佛法人家愛聽,聽了以後怎麼樣?銘記不忘;銘記不忘如何?依教奉行;依教奉行怎麼樣?得證佛果、解脫自在。不是講了就算了,講了以後要有這些相續。
Thumbnail
薩迦班智達曾經開示:「一無所知的愚者,如果沉默不語,對佛法的損害不大。」一無所知就是沒有智慧,不下功夫修學的人就一無所知,其實是一個愚蠢的人。「愚痴的人如果沉默不語,對佛法的損害才不會太大。」不要講那麼多,還不會造這麼多孽。 很多的邪師外道什麼都敢講,有的時候先不要講因果報應,就讓很多的眾生對神佛
Thumbnail
蓮花生大士親自開示,嘴巴亂講或者發了誓言又不算數、沒有照做,福報就損失了。很多人發誓就像吃飯、喝水一樣家常便飯,每天都在亂講話,言而無信的人比比皆是。所以「自食其言的增上果,成熟於外相。」常常講話不算話增上果成熟了,會土地貧瘠、食物沒有營養、恆遭四大災難成熟於自身,福德淺薄。
Thumbnail
《經莊嚴論》云:「聞後具智慧,若謗所聞法現種種身相,愚者為何作。」聽聞正法以後會生出智慧,但是你又去謗毀、否定正法,還現種種的身相,這就是真的是愚痴至極的人。我們凡夫眾生,在學佛修行的人要特別小心,不小心沾上這些惡業因果,有的時候長劫都在受報自己都不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