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6-10|閱讀時間 ‧ 約 8 分鐘

寄情於物敘事於景 論《我的出走日記》之圖像與象徵

文本如何透過影像,如實轉譯出文字的語意與弦外之音,這個挑戰不僅存在於文學作品的改編,即使是專門針對拍攝目的所著的劇本,也會面臨因介面特性差異而導致詮釋的失真或誤讀。本文試圖從閱聽者視角切入,分析《我的出走日記》一劇中,文字意涵與圖像語彙互譯的依存關係與其可能之靈感啟發。
《我的出走日記》2022          圖片源自JTBC DRAMA
《我的出走日記》2022 圖片源自JTBC DRAMA

散步

假如你馴服了我,我們就彼此互相需要,對我來說,你就是獨一無二,對你來說,我也是絕無僅有的存在。 《小王子》
《我的出走日記》用了整整12集的篇幅,將小王子與狐狸這段關於馴服與建立關係的文字,以影像語彙轉譯為一幕幕以散步為基底的情感解放、自我追尋。從路上碰面連招呼都不打的木然陌生,到看似不經意但其實暗藏心思的偶遇陪走,餐廳吃飯、夜行看狗、買冰淇淋吃泡麵,就這樣一步一步緩緩地慢慢地卸除戒備,譜出兩人出走的節奏。
我真的很可怕,就算腰上被捅一刀都能不為所動,但是你讓我害怕,一見到妳,我就會緊張,像個傻子一樣,我覺得很煩燥,雖然煩躁,但還是會期待你出現。
狐狸對著小王子說:「你最好每天同一個時間來,比如說,你下午四點鐘要來,那麼從三點開始,我就會有幸福的感覺,時間越接近,我就越感到幸福。到了四點那一刻,我早已坐立難安,你會知道我有多快樂。但如果你沒有準時出現,我的一顆心就會懸在那兒。」而我們就這樣隨著具氏和美貞的腳步,成為這場始於崇拜,終於恐懼幸福而逃離的見證者。
具氏:我說我要拋下這裡的一切離開,你不生氣嗎?
美貞:你要去首爾,你想走了,我是難過,不是生氣。
"如果被馴服,就要冒著流淚的危險。"

光影

Ah! Que le temps vienne Où les coeurs s'éprennent Arthur Rimbaud

光明
據說“看見綠光的人,就能得到幸福”。獨居在村裡這間每逢夜晚總壟罩在奇異綠光小屋中的男子,用酒氣打造了一個生人勿近的外殼,更用累積了一個冬季的燒酒瓶堆砌出自己墳墓的他,在這片綠光中看見了幸福嗎?
“但是啊,真正重要的東西,只用眼睛是看不到的。”
就有這樣一個人,看穿了每天起床後,選擇披上卡夫卡式變形甲蟲外殼的他 ,內心其實很透明,在她的凝視下,那層綠色玻璃外殼不只清透,它,甚至不存在。綠色酒瓶除了用來充當他的保護殼,或許也折射出了專屬於她的幸福光源。
侯麥《綠光》四季系列中夏天的故事 1986 圖片源自維基百科
散步對話、吃飯閒聊,日復一日。苦悶抑鬱、渴望掙脫,對愛的追求,尋常如你我。憤世嫉俗,喋喋不休的琦貞, 厭世寂寥、自我異化的美貞。人物性格原型、生活感畫面、日記體結構,藉著一場又一場叨叨絮絮的對話,辯證著愛情、孤獨與存在的母題,2022年的首爾隱隱閃耀著源自1986年的光。

黑暗
因為凡祈求的,就得著;尋找的,就得見 《馬太福音7︰8》
有誰能夠比卡拉瓦喬更懂得闇黑中光影所蘊涵的神聖救贖?
卡拉瓦喬,以他對光影的獨特詮釋,賦予畫面強烈戲劇性的手法,以及對神聖與世俗的辯證,開啟了後世的巴洛克畫派,是個惡名昭彰、爭議衝突不斷,最終客死異鄉的浪蕩子。
聖馬太,天主教漢譯瑪竇,耶穌十二使徒之一,四大傳世福音書《馬太福音》作者,跟隨耶穌之前,原任羅馬帝國猶太行省的稅吏長。
具氏,重度酒精上癮者, 申會長旗下,負責統整每日八大行業事業體金流的前社長,現任集團代表。
The Calling of St. Matthew, oil on canvas by Caravaggio, 1597–98; in the Contarelli Chapel, San Luigi dei Francesi, Rome. Image: Anderson—Alinari from Art Resource, New York 圖像及文字源自Britanicca
逐漸拼湊出兩人離別後景況的具氏,回到首爾居所,襯著酒氣,從癱坐的沙發起身,望向窗外,厚重窗簾布縫隙透進的那道斜角光束,不偏不倚地落在他頹喪的臉上,就在這一刻我們見證了,正如同我們在卡拉瓦喬的《聖馬太蒙召喚》中所目睹的那場奇蹟。一抹神秘的光源從右上角穿透至黝暗的室內空間,光線的切面連結人物交錯的目光和手勢,構築出靜謐空間中的線性動態,指引我們望向畫布左下方,低頭數著桌面硬幣的年輕男子,營造出在世俗土壤綻放出了神聖光源的那個瞬間。在此同時,打在具氏臉上那束充滿劇場感的光,亦讓我們感應到卡拉瓦喬、聖馬太與具氏,在此完美融合為一個不可分割的三位一體,互為表裡。而作品名中的“召喚”calling,更巧妙地暗喻了具氏的覺醒,帶領觀者隨著鏡頭由黑暗過渡到光明。

奠基於寫實的超脫

Nirvana "Nevermind" 1991 圖片源自RockmusicRaider
除了以圖像作為情感象徵與見證,在《我的出走日記》的觀看過程中,我們更明確感受到製作團隊順從媒材影像特性,流暢地運用剪輯技巧搭配不俗的敘事手法,令觀者不知不覺地將自己全然代入,進而沉浸其中。
在第13集中,我們看到媽媽的身影,由明亮沒入黑暗,我們明白她終於知曉了面無表情的美貞,其實連哭都需要勇氣。倒放的季節更迭,讓我們看到了充滿詩意的敘事與抒情的記憶回轉。
第14集裡,具氏問著身旁的小弟: 「我想讓我的心情好到無以復加,你想要什麼?」「我想回家。」交錯著同事問美貞:「你想要什麼」的畫面,就這樣具氏跳上了電車想著:「我來了」,沒什麼想要的美貞,踏著通勤的步伐想著:「他來了」,兩人透過對稱的畫面,呼應對話,層層疊疊,兜兜轉轉, 疊出了螢光幕前你我的盼望,但,終究還是錯過了。這整段行雲流水,一氣呵成到廉父的那聲:「你來了」為止,完美地展現了有底蘊、懂節制的技法如何成就藝術表現,簡直精彩到讓人喘不過氣。
凡此種種,令人驚喜的細膩在《我的出走日記》中,俯拾皆是。但與其去脈絡化的撿拾所謂的金句或雞湯,倒不如給自己一個機會靜下來觀看,去沉澱、去質問、去理解,閱讀他們的故事,洗滌我們的靈魂,被讀懂的靈魂,心,是平靜。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