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土的未知探索創作過程(二)

從土的未知探索創作過程(二)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接續著前一篇從土的未知探索創作過程(一),自從大學開始認識陶土之後,首先練習練土。

緊接著就是「拉坯」。(註1)


早期許多陶瓷器皿都是由手工捏製,或是使用拉坯完成的

早期許多陶瓷器皿都是由手工捏製,或是使用拉坯完成的


說到拉坯,其實小時候都沒有接觸過,只有捏過陶土。但依稀記得好像有看人做過,剛開始也不知道甚麼是拉坯。

大學一年級時,就看著老師將練好的土放在「拉坯機」(註1)上,就開始做出許多器皿,像是杯、碗、盤等不同造型,說實在,真的覺得很神奇。

還記得那時,期末要完成六個一樣的器皿,那時好像是做杯子。


但真正的考驗才剛開始




從「定中心」讓心穩定



通常看到老師在做時,學生多少都會想說應該不會太困難。但其實不然,光要將土固定在轆轤上就是不容易的事,還要將土穩定地在正中間,不然後續會很容易飛出去或是晃動。

記得自己花了很多時間在不斷練習,固定完後就要接著下一步,也是所謂的「定中心」。(註2)

高速旋轉中,如何將心穩定,才能不疾不徐的使土穩固

高速旋轉中,如何將心穩定,才能不疾不徐的使土穩固


如果大家有去鶯歌或是觀光區等,有些現場可以實際體驗拉坯,不知道有沒有發現,其實大部分老師們都會協助定中心,因為後面要拉出不同形狀的器皿其實不是最困難的事。

另外有體驗拉坯的朋友,記得機器上有水盤嗎?

因為土需要水才能固定,定中心也需要水,而剛開始不太知道水量要多少,只要感覺很難推或摩擦力很大,就會習慣加水。最後裝在水盆的水,根本就像是直接倒在機器的水盤中,很像是游泳池。

雖然一直加水,但定中心說不定還沒完成,接著可能會有很多狀況,像是土會變得太軟,也會發現土會變少,甚至會卡在手上斷掉之類的情況發生。

這時就必須將土重新拿起,回到練土的步驟,練完後也要等水分少點才能繼續拉坯。

過於不及的水分,容易使得土產生意想不到的驚喜

過於不及的水分,容易使得土產生意想不到的驚喜


做到現在,雖然自己還在學習,但「定中心」這件事,是最基礎且重要,也需要磨練,也是最困難的。

例如蓋房子地基要打好的概念,如果要蓋起大樓,或是很複雜的建築,底下必須要穩固,不然很容易發生意外或倒塌。

當時大學剛練習時,會想說如果沒有定好直接拉會怎麼樣,說實在的,就是會更不好控制,但只要有定好中心,後續做造型會相對容易許多。

也因為自己決定要走藝術創作這條路,當時幾乎每天都會拉坯,手一直碰水,所以都會脫皮,也會皺皺的。自己也會故意找麻煩,就是讓土很晃的狀態下,訓練手接觸很不穩的土後,能不能把它調整好。

經過不知道多少時間後,好像逐漸了解該如何取捨水分的控制。水盤的水也不再那麼多了。

自己感覺很像要馴服一匹失控的野馬,雖然看似要控制,但其實是要順從,傾聽感受土的語言。

另外也感受到,如果當天有很多事要處理,等於心中有很多事在腦中,常常會造成拉坯時會有不穩定的狀態產生。


因此,後來在自己定中心的過程,學習著先將心平靜,往往這時可以在其中使心情逐漸穩定。
學習與自然相處,會找到最適合的平衡

學習與自然相處,會找到最適合的平衡



註1:拉坯是一種製陶動作,推拉土製坯體。
註2:大眾普遍都說拉坯機,但專有名詞是「轆轤」,有著中心轉盤以旋轉的方式製作作品。現今都是電力作動為主,但還是有傳統式,像是手動或是腳踢等啟動方式。
註3:要拉坯體之前的穩固步驟,要將土穩定地固定在轆轤正中間。簡單說就是機器旋轉時,要看不出來土在轉那樣穩定。

待續…


謝謝您願意給我您寶貴的時間來觀看!

如果有任何想要更加了解我的朋友,後續可能會有不同的視角,來說明不同的面貌,也都歡迎可以與我討論或分享給我您曾經也遇過的事!

FB粉專:吳宗彥Link-yen

IG創作記事:wu_tsung_yen

WIX個人網站:Wu,Tsung-Yen

工作室FB粉專:心藝十三生活創藝



avatar-img
Link-yen的沙龍
3會員
21內容數
自身是「心藝十三生活創藝」工作室的負責人,簡稱為藝術工作者,自己目前還持續學習當中,而在生活中常會遇到不同的人事物或感受到新的體悟。 因此希望藉由文字的傳達,將探索生活中不同面向的感動,用自身的經驗分享給大家。也很歡迎各位朋友的提問或討論,讓彼此都能更加成長。 主題:「藝術」、「教育」、「心理」、「休閒」、「生活」等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Link-yen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然而大學一開始接觸的是陶瓷,也因為小時候都是讀書考試的氛圍,從來沒有這麼認識陶瓷這個媒材。 大學剛開始學習時,老師讓我們使用臺灣陶土製作,但忘記是哪裡的廠商。記得一開始學的就是手工練土,相信做陶的朋友必定會知道這件事。
老實說,這是我多年的疑問,但自己也在藝術領域一段時間,也常常會遇到學生或是朋友,以及其他人問這類的問題。但是否就是成為一個創作者的目的呢?自己身為創作者,不論是實際的立體創作還是文字,都充滿著像與不像,理解與不理解,也會隨著當時情況與目標有所變動。
我覺得創作給我的不僅僅只是做作品,因此想與大家分享自己在創作當中所感受的事情。回到之前提到創作對我的影響,既然創作能帶給我許多力量,便可能帶有反面的思考,因為一體總是兩面,但看自己有沒有察覺。 雖然這必須經歷過不同的改變與推翻,或許很痛苦,也可能與之前完全不同。但這之中能更清楚您的目標是什麼!
然而大學一開始接觸的是陶瓷,也因為小時候都是讀書考試的氛圍,從來沒有這麼認識陶瓷這個媒材。 大學剛開始學習時,老師讓我們使用臺灣陶土製作,但忘記是哪裡的廠商。記得一開始學的就是手工練土,相信做陶的朋友必定會知道這件事。
老實說,這是我多年的疑問,但自己也在藝術領域一段時間,也常常會遇到學生或是朋友,以及其他人問這類的問題。但是否就是成為一個創作者的目的呢?自己身為創作者,不論是實際的立體創作還是文字,都充滿著像與不像,理解與不理解,也會隨著當時情況與目標有所變動。
我覺得創作給我的不僅僅只是做作品,因此想與大家分享自己在創作當中所感受的事情。回到之前提到創作對我的影響,既然創作能帶給我許多力量,便可能帶有反面的思考,因為一體總是兩面,但看自己有沒有察覺。 雖然這必須經歷過不同的改變與推翻,或許很痛苦,也可能與之前完全不同。但這之中能更清楚您的目標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