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體免疫性關節炎,迷思要破解!醫師圖文剖析

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文/ 黎子豪醫師
大家應該都有關節痠痛的經驗,多數關節痠痛會在休息之後較為緩解,不過有些關節痛卻是休息越久,越不舒服!
新光醫院過敏免疫風濕科黎子豪醫師指出,自體免疫性關節炎是免疫系統失調所導致的疾病,會造成關節慢性發炎、破壞,甚至因為全身性發炎,而伴隨多種共病。
關於自體免疫性關節炎有些常見的迷思,讓我們一一來了解。
迷思:關節炎就是「風濕」,是因為環境太過寒冷潮濕所造成?
許多人會有「關節疼痛等同於風濕」的誤解,其實「類風濕關節炎」是一種特定的自體免疫疾病,並非單純的關節疼痛。
無論何種病因造成的關節炎,患者常在寒冷、潮濕或是天氣變化時,特別容易感到不舒服,黎子豪醫師指出,這可能是因為關節發炎後,內部感受壓力變化及痛覺的受器變得較敏感,加上關節週邊的肌肉與軟組織在低溫下較緊繃,血液循環亦較差的關係。單純的環境濕冷並不會造成關節炎。
迷思:關節炎就是年輕時吃太多寒涼食物,慢性毒害引起。
雖然有些研究顯示部分食物,如糖分或是鈉離子,可能與一些關節炎有關聯性,但因為每個人體質與生活形態迥異,所以不能遽下結論說某種關節炎是因為長期吃某特定食物所導致。
有些人會認為吃所謂屬性寒涼食品可能加重關節或軟組織疼痛,由於這類食品如最常被提出的白蘿蔔等,多半為富含膽鹼的食品,因此猜測膽鹼物質可能刺激關節內受器,影響疼痛產生與傳導。黎子豪醫師澄清,其實在吃下含有膽鹼的食物後,經由血液吸收並進入關節、軟組織的比例應該很低,不至於造成影響。建議病友要攝取多種食物,以維持均衡營養。
迷思:關節炎就是風濕等寒氣造成身體虛弱,需要吃補品來調養身體,祛寒排濕?
關節炎成因眾多,其中更有一部份是自體免疫所致,黎子豪醫師說,自體免疫疾病患者的治療目標,便是希望免疫反應不要過當。有許多補品號稱可以增強免疫力,這方面是與自體免疫疾病的治療邏輯背道而馳,另外這些額外「補品」,是否會與藥物產生交互作用,也較難掌握。
因此,在治療過程中,尤其還在調整藥物階段的時期,不建議額外使用坊間補品;若有營養食品的補充需求,則應該與專科醫師溝通,確保其需求與安全性。
迷思:關節炎吃些薑黃、乳油木果等健康食品就會好?
目前與這類食品相關的研究,僅限於動物實驗或小規模實驗,所以其劑量與功效在醫學上仍存有頗大的爭議,黎子豪醫師強調,患者不可能單靠吃健康食品,就讓關節炎痊癒。即使是研究結果相對明確的魚油,在一些治療準則或教科書中,也只屬於輔助,正規治療仍需以確實具有療效的藥物為主。
請勿抱持靠健康食品治療關節炎的謬誤!
迷思:關節炎只是關節腫痛,若能忍痛便不需治療?
關節炎成因非常多,無論是與免疫相關的類風濕性關節炎、或是與代謝相關的痛風性關節炎,牽涉層面都不只有關節,而會有其他器官的侵犯或併發症,必須查明原因並予以治療。黎子豪醫師提醒,治療目標除了解決關節疼痛之外,也可以預防關節炎反覆發作的困擾,更重要的是遏止相關併發症的產生。
迷思:全身上下關節肌肉都在痛,一定就是免疫失調?
多處關節的疼痛、僵硬,需要警覺是否有自體免疫的問題發生,畢竟自體免疫疾病的侵犯層面廣泛,可能影響全身,造成後果危篤的併發症。然而,全身性疼痛還可能來自於其他的原因,黎子豪醫師舉例,像是退化與肌肉耗損、內分泌疾患、纖維肌痛症,或是腫瘤、感染等病因。這些都必須靠問診、檢查,詳細評估才能釐清,如果有相關的症狀,建議儘快求診,才是解決之道。
迷思:反覆性關節痛,忍過發作期就好,不會是什麼大問題?
反覆性關節發炎的發作頻率不一、持續時間大約數日,可能會自動緩解。黎子豪醫師指出,由於症狀會自行消退,有些病友可能漸漸不以為意,或是自行至藥局買消炎藥解決;然而,其中有一定比率的人,日後可能演變成類風濕性關節炎。
目前國際學會也有建議所謂的「臨床可疑關節痛」,這個族群的人尤其要提高警覺;因此,出現這類困擾的朋友還是要就醫,與風濕免疫科醫師討論追蹤與治療的模式。
迷思:抽血發現抗核抗體ANA陽性,一定是紅斑性狼瘡?
抗核抗體ANA(anti-nuclear antibody)常被誤認為是紅斑性狼瘡的代表,黎子豪醫師解釋,其實抗核抗體ANA只是一項檢驗數據,背後臨床意義可能與許多身體疾病或狀況有關聯,其中包括免疫相關疾病(例如紅斑性狼瘡、乾燥症、類風濕關節炎、硬皮症、發炎性肌病變等),或是非免疫相關疾病(例如慢性感染、藥物反應、自發性肺纖維化等),甚至少部分無相關疾病的民眾,亦可能出現抗核抗體ANA陽性反應。
紅斑性狼瘡的診斷,除了抗核抗體陽性外,更要包含其他多項檢驗,以及臨床相關症狀才能診斷,絕非單憑一項檢驗就能確定。
迷思:抗核抗體ANA跟身體產生抵抗力或疫苗保護力有關?
抗核抗體ANA是身體出現針對自己正常細胞內的物質,這些原本不應該引起免疫反應的構造,產生了的異常免疫反應,黎子豪醫師澄清,抗核抗體ANA絕對與面對外來病原體的抵抗力,或是施打疫苗後產生的保護力無關。因此,出現抗核抗體時,需要請風濕專科醫師鑑別診斷,評估是否有異常的免疫反應。
迷思:紅斑性狼瘡或是乾燥症患者出現關節腫痛,是不是又多得了類風濕關節炎?
因為皮膚黏膜與關節處含有大量免疫細胞,所以自體免疫相關疾病很容易出現關節痛或關節炎等問題。黎子豪醫師,例如紅斑性狼瘡、乾燥症,或其他形形色色的免疫失調疾病,本身都可能出現關節症狀。
不過,有時候確實會在診斷某種免疫疾病後(尤其乾燥症最為常見),再被發現合併有另一種疾病如類風濕關節炎,因此如果出現關節腫痛等症狀時,要記得向醫師說明,才能進一步評估。
迷思:明明是關節腫和皮膚疹,但是醫生卻說是血管發炎?
有許多血管發炎疾病的背後原因,是過當的免疫反應,因此也可能出現關節腫痛、皮膚表現,黎子豪醫師說,在適當的檢查及充足的證據下,血管炎伴隨上述症狀非常合理。
迷思:沒有眼睛和尿道症狀,就不是反應性關節炎?
許多朋友在慢性關節炎檢查許久後,得到反應性關節炎這個結論,但上網查資料發現關於反應性關節炎的描述,會同時包含眼睛或泌尿道症狀。黎子豪醫師解釋,事實上這是因為上個世紀初發現此疾病時是整組症狀一起描述,不過後續研究指出,反應性關節炎患者同時出現這三個症狀的比例相當少數。所以,免疫風濕科醫師依照病史、臨床症狀、抽血數據及影像表現綜合評估後,仍可以確診為反應性關節炎。
迷思:自體免疫疾病是因為免疫失調,需要打免疫球蛋白治療嗎?
臨床上通常只有在自體免疫失調導致器官受損、有危險的情況,才會由醫師根據相關需要或適應症,考慮使用免疫球蛋白。黎子豪醫師說明,大多數患者的病情並沒有嚴重到需要使用免疫球蛋白,而且使用免疫球蛋白並非完全沒有副作用或風險,健保大多無法給付、所費不貲,因此不會是一般治療的常態。
自體免疫性關節炎的主要治療藥物有幾類,包括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類固醇、免疫抑制劑、生物製劑等,希望可以降低身體產生不適當的免疫反應。
原則上會先試著用一些口服藥物,黎子豪醫師說,如果無法有效控制疾病活性,便可考慮使用生物製劑,生物製劑的作用機轉比較專一,可以中和特定發炎物質,達到抑制發炎的效果。
迷思:接受免疫抑制劑治療,會讓免疫變得很差;使用類固醇很傷害身體,還會敗腎?
黎子豪醫師說,任何藥物都有其作用與副作用,因此在使用上醫師都會謹守其適應症,以及注意副作用的出現。免疫風濕科醫師常會開立免疫抑制劑,就是希望調整過當的自體免疫反應,至於每個人對各種藥物會產生多大的反應,會依個人體質、生活方式、日常環境不同而有差異,所以服藥過程中減少感染機會、警覺感染徵兆,在回診時醫病雙方共同注意,才能盡可能避免免疫被壓制過低的副作用。
長期或高劑量使用類固醇,的確容易出現令人困擾的副作用,但類固醇對腎臟功能影響較少,有時在腎功能不好的情況,類固醇反而會是暫時減緩急性發炎的主力藥物。黎子豪醫師說,無論是免疫抑制劑或類固醇,在服用過程中保護好自己免於被感染,以及注意是否有其他副作用或不適,同時遵照醫師指示及定期回診,才是最好的治療模式。
迷思:打疫苗會激發免疫反應,造成免疫關節炎加劇。
接種疫苗是希望藉由模仿目標病原體的特殊構造,來促使身體在沒有被感染的風險下,產生對抗它的抵抗力。
黎子豪醫師舉例,新冠肺炎的疫苗,尤其像mRNA疫苗,在剛推出時也有學者擔心,是否會在自體免疫族群中激發過當免疫反應,進而導致疾病活動度增加。不過,目前國際間已大規模施打疫苗,仍然沒有證據顯示在免疫關節炎族群會影響疾病活動度。因此,建議免疫相關疾病的朋友們,要在身體狀況穩定時完成疫苗施打,讓身體產生保護力。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35會員
677內容數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照護線上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乾癬是個相當惱人的問題,患者的皮膚會出現一片片紅色斑塊,帶有大量銀白色皮屑,花蓮慈濟醫院風濕免疫科主任蘇桂英醫師指出,除了皮膚症狀之外,患者還可能出現乾癬性關節炎。 關於乾癬性關節炎的迷思很多,一起來了解!
一名三十歲年輕媽媽在懷孕時,發現有血便,原本她以為是痔瘡出血,不以為意,孩子出生後,她打算坐完月子再就醫,沒想到血便越來越嚴重,連白天精神都受到影響,她感覺不對勁,求助醫師為她安排大腸鏡檢查,以找出血便病因。
脈動性耳鳴是在單側耳朵聽到「咻咻、呼呼」等聲音,而且會與脈搏同步,蘇亦昌醫師說,透過非侵入性的核磁共振、電腦斷層,可以評估腦部是否有「動靜脈廔管」、「動靜脈畸形」、「靜脈膨大」與「靜脈附近的骨頭變薄」等狀況。 如果已嚴重干擾睡眠、影響生活品質,或是血管異常的狀況可能增加中風的機會,便要考慮治療。
異位性皮膚炎是兒童常見的過敏性疾病,因為皮膚病灶顯眼,且極度搔癢,對兒童的身心發展有很大的影響。隨著醫學進步,治療已可發揮顯著效果,穩定控制病情。 王志堯醫師建議患者及早就醫,並根據病情嚴重度,接受適合的藥物治療,才有機會擺脫惱人的搔癢與紅疹!
「醫師,小朋友一直在流鼻血。」家長進到急診室焦急地說。 「流多久了?」醫師問。 「已經流鼻血流一個晚上了!」 因為小朋友很活潑,常發生碰撞,家屬便對瘀青不以為意,但這是一個警訊,王建得醫師說,當出現大片瘀青或血塊的時候,血小板數量通常已掉到20,000/μL以下。
久坐、久站、臥床、長時間維持同樣的姿勢都會導致血液滯留而容易出現深層靜脈栓塞,大家要盡量避免。蔡承根醫師提醒,如果出現單腳腫脹、疼痛、發紅、發紫的狀況,務必盡快就醫,才能及早搶通血管,恢復血液循環,以避免出現嚴重的併發症!
乾癬是個相當惱人的問題,患者的皮膚會出現一片片紅色斑塊,帶有大量銀白色皮屑,花蓮慈濟醫院風濕免疫科主任蘇桂英醫師指出,除了皮膚症狀之外,患者還可能出現乾癬性關節炎。 關於乾癬性關節炎的迷思很多,一起來了解!
一名三十歲年輕媽媽在懷孕時,發現有血便,原本她以為是痔瘡出血,不以為意,孩子出生後,她打算坐完月子再就醫,沒想到血便越來越嚴重,連白天精神都受到影響,她感覺不對勁,求助醫師為她安排大腸鏡檢查,以找出血便病因。
脈動性耳鳴是在單側耳朵聽到「咻咻、呼呼」等聲音,而且會與脈搏同步,蘇亦昌醫師說,透過非侵入性的核磁共振、電腦斷層,可以評估腦部是否有「動靜脈廔管」、「動靜脈畸形」、「靜脈膨大」與「靜脈附近的骨頭變薄」等狀況。 如果已嚴重干擾睡眠、影響生活品質,或是血管異常的狀況可能增加中風的機會,便要考慮治療。
異位性皮膚炎是兒童常見的過敏性疾病,因為皮膚病灶顯眼,且極度搔癢,對兒童的身心發展有很大的影響。隨著醫學進步,治療已可發揮顯著效果,穩定控制病情。 王志堯醫師建議患者及早就醫,並根據病情嚴重度,接受適合的藥物治療,才有機會擺脫惱人的搔癢與紅疹!
「醫師,小朋友一直在流鼻血。」家長進到急診室焦急地說。 「流多久了?」醫師問。 「已經流鼻血流一個晚上了!」 因為小朋友很活潑,常發生碰撞,家屬便對瘀青不以為意,但這是一個警訊,王建得醫師說,當出現大片瘀青或血塊的時候,血小板數量通常已掉到20,000/μL以下。
久坐、久站、臥床、長時間維持同樣的姿勢都會導致血液滯留而容易出現深層靜脈栓塞,大家要盡量避免。蔡承根醫師提醒,如果出現單腳腫脹、疼痛、發紅、發紫的狀況,務必盡快就醫,才能及早搶通血管,恢復血液循環,以避免出現嚴重的併發症!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天氣變冷了,不少人開始感覺關節開始隱隱作痛,尤其是早晚溫差大的時候特別明顯。其實這不是你的錯覺,冬季確實容易讓關節不適加劇。 為何冬天特別容易關節痛? 冬季關節疼痛加劇主要有以下原因: 寒冷天氣使關節周圍血管收縮,血液循環減緩 氣壓變化導致關節腔內壓力改變 人們傾向減少戶外活動,使關節缺乏
Thumbnail
隨著氣溫下降,冬季關節疼痛成為許多人面臨的困擾,特別是中老年人或有關節疾病的人。低溫和濕度變化會引發關節不適,而活動量減少也使問題加劇。文章中探討了冬季關節疼痛的原因,同時提供了有效的預防和緩解方法,包括適度運動、保暖關節、健康飲食及適當的藥物與保健品,幫助讀者緩解不適,保持良好的關節健康。
髖關節炎的症狀包括髖關節疼痛、活動受限,甚至可能伴隨異常聲響。患者通常在早晨或久坐後會感到症狀加重,但活動一段時間後可能會有所改善。除了疼痛,患者還可能面臨肢體活動受限、行走困難、跛行,甚至出現雙腳長短不一的情況。髖關節疼痛的恢復時間視病情而定,可能從數週到數月不等。若為輕微疼痛,通過藥物治療及復健
Thumbnail
本文章探討了蕁麻疹在中醫理論中的成因,包括氣血不和和風邪侵襲等內外因素。文章詳細介紹了穴位按摩及中醫草藥的治療方法,如使用常見的草藥配方及特殊食材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並強調飲食調整的重要性,最後分享了綜合療法的成功案例,為患者提供有效的治療策略。
Thumbnail
過敏性鼻炎在中醫中主要由外感風寒、風熱及肺脾氣虛等因素引起。常見治療方法包括草本療法和針灸,這些療法可有效減輕症狀並提高生活質量。日常護理方面,患者應避免過敏源並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綜合療法的臨床數據顯示,其效果顯著優於單一療法,建議病患選擇中醫綜合療法和日常護理相結合,以達到最佳效果。
Thumbnail
小麥麩質過敏最主要原因 . 這是網友問的。 . 以下這些是網路寫的解釋, 醫學上解釋是遺傳性自體免疫類疾病, 是身體對小麥、大麥、黑麥、 高梁屬植物及玉米等植物中的醇溶蛋白敏感, 引起自體免疫反應攻擊關節、皮膚等部位。 身體會出現各處發癢、關節處疼痛、 腹脹、腹瀉等等症狀。
Thumbnail
隨著現代生活方式的改變,過敏問題日益嚴重,影響著全球數百萬人的生活。根據最新研究報告,過敏反應已成為一個全球性的健康挑戰,對人們的生活質量產生了重大影響。本文將深入探討過敏的種類、症狀、診斷方法和治療方案,幫助讀者更好地了解和管理過敏問題。
Thumbnail
石孟潔醫師提醒,適當的治療可緩解類風濕性關節炎所引起的疼痛和僵硬,並有效避免關節變形。圖/石孟潔醫師提供 記者李婉如/綜合報導 類風濕性關節炎(Rheumatoid Arthritis, RA)是一種慢性自體免疫疾病,患者的免疫系統會誤攻擊身體組織,特別是關節滑膜,導致關節發炎、腫脹和疼痛。
Thumbnail
現代醫學認為春天因花粉、塵蟎等過敏原,加上溫度與濕度變化,特別易誘發過敏,所以每到春季因「眼鼻乾癢」而求助門診的患者,就增加約2成。古典中醫看待春季過敏的原因則是:肝經能量、寒氣、濕氣。芳療師媽媽針對過敏推薦負離子護具。並分享黃柔閩老師因使用全套負離子產品,改善鼻過敏實例。
--這是作為衛教活動完成的講稿-- 主要闡述風濕關節疾病一些粗淺的知識,與相關的飲食生活作息調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天氣變冷了,不少人開始感覺關節開始隱隱作痛,尤其是早晚溫差大的時候特別明顯。其實這不是你的錯覺,冬季確實容易讓關節不適加劇。 為何冬天特別容易關節痛? 冬季關節疼痛加劇主要有以下原因: 寒冷天氣使關節周圍血管收縮,血液循環減緩 氣壓變化導致關節腔內壓力改變 人們傾向減少戶外活動,使關節缺乏
Thumbnail
隨著氣溫下降,冬季關節疼痛成為許多人面臨的困擾,特別是中老年人或有關節疾病的人。低溫和濕度變化會引發關節不適,而活動量減少也使問題加劇。文章中探討了冬季關節疼痛的原因,同時提供了有效的預防和緩解方法,包括適度運動、保暖關節、健康飲食及適當的藥物與保健品,幫助讀者緩解不適,保持良好的關節健康。
髖關節炎的症狀包括髖關節疼痛、活動受限,甚至可能伴隨異常聲響。患者通常在早晨或久坐後會感到症狀加重,但活動一段時間後可能會有所改善。除了疼痛,患者還可能面臨肢體活動受限、行走困難、跛行,甚至出現雙腳長短不一的情況。髖關節疼痛的恢復時間視病情而定,可能從數週到數月不等。若為輕微疼痛,通過藥物治療及復健
Thumbnail
本文章探討了蕁麻疹在中醫理論中的成因,包括氣血不和和風邪侵襲等內外因素。文章詳細介紹了穴位按摩及中醫草藥的治療方法,如使用常見的草藥配方及特殊食材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並強調飲食調整的重要性,最後分享了綜合療法的成功案例,為患者提供有效的治療策略。
Thumbnail
過敏性鼻炎在中醫中主要由外感風寒、風熱及肺脾氣虛等因素引起。常見治療方法包括草本療法和針灸,這些療法可有效減輕症狀並提高生活質量。日常護理方面,患者應避免過敏源並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綜合療法的臨床數據顯示,其效果顯著優於單一療法,建議病患選擇中醫綜合療法和日常護理相結合,以達到最佳效果。
Thumbnail
小麥麩質過敏最主要原因 . 這是網友問的。 . 以下這些是網路寫的解釋, 醫學上解釋是遺傳性自體免疫類疾病, 是身體對小麥、大麥、黑麥、 高梁屬植物及玉米等植物中的醇溶蛋白敏感, 引起自體免疫反應攻擊關節、皮膚等部位。 身體會出現各處發癢、關節處疼痛、 腹脹、腹瀉等等症狀。
Thumbnail
隨著現代生活方式的改變,過敏問題日益嚴重,影響著全球數百萬人的生活。根據最新研究報告,過敏反應已成為一個全球性的健康挑戰,對人們的生活質量產生了重大影響。本文將深入探討過敏的種類、症狀、診斷方法和治療方案,幫助讀者更好地了解和管理過敏問題。
Thumbnail
石孟潔醫師提醒,適當的治療可緩解類風濕性關節炎所引起的疼痛和僵硬,並有效避免關節變形。圖/石孟潔醫師提供 記者李婉如/綜合報導 類風濕性關節炎(Rheumatoid Arthritis, RA)是一種慢性自體免疫疾病,患者的免疫系統會誤攻擊身體組織,特別是關節滑膜,導致關節發炎、腫脹和疼痛。
Thumbnail
現代醫學認為春天因花粉、塵蟎等過敏原,加上溫度與濕度變化,特別易誘發過敏,所以每到春季因「眼鼻乾癢」而求助門診的患者,就增加約2成。古典中醫看待春季過敏的原因則是:肝經能量、寒氣、濕氣。芳療師媽媽針對過敏推薦負離子護具。並分享黃柔閩老師因使用全套負離子產品,改善鼻過敏實例。
--這是作為衛教活動完成的講稿-- 主要闡述風濕關節疾病一些粗淺的知識,與相關的飲食生活作息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