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2/07/08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10《最後十四堂星期二的課》:逃避死亡=不懂生命

生命的意義是什麼?死亡又是什麼?
在這本《最後十四堂星期二的課》裡,作者米奇・艾爾邦的老師——罹患ALS疾病的教授墨瑞・史瓦茲——用自己人生最後的一段時間,給米奇上了一門課,課名叫「生命的意義」,內容是人生中無法避面的重要課題。

心得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大多不會去思考生命的意義。我們早上起床,開始新的一天,到了晚上又再度入眠,在這過程中,很少有人會想:「這是我要的生活嗎?如果明天就要死了,我能告訴自己此生了無遺憾了嗎?」
我想這大概就像教授說的:
「每個人都知道自己有一天會死,但沒有人把這當真。」
因為大家不認為自己會是那個碰上死神的倒霉鬼,甚至因為「死」已經成為我們文化中避而不談的負面字詞,所以我們更不會去想到它,或是說,盡量避免去想到它。就好像它是佛地魔一樣,只要說出這個字,那麼它就會悄無聲息地出現,不留情面地奪走你的未來。但事實是:不論我們再怎麼逃避,將來的某一天仍是會遇見死亡。
如果說死亡是不可避免的存在,那麼我們該如何用正確的心態來看待它?墨瑞教授提供了一個方法:直視它
「當你了解自己就要死了,看事情就會相當不同。學著如何死亡,你就學到如何生活。」
認識死亡,就等同於認識生命,我們會更加珍惜自己此刻的生活,也願意去思考更加深層的東西:我們真正想要什麼?
我們對於想要的東西或我們需要的東西,常常分不清楚。例如我們想要一棟豪宅、一輛超跑、豪華美食、環遊世界、數不盡的財富;但我們真正需要的,可能不是以上物質層面的慾望(其實只要足夠堪用就夠了),而是更加深層的愛與認同,除了需要他人的愛與認同,更重要的是能夠自愛與自我認同。也就是說,認知到自己生命的意義是什麼,並能夠接受自己存在於此的價值
墨瑞教授說:
生命若要有意義,就要投入去愛別人投入去關懷你周遭的人投入去創造一些讓你活得有目的、有意義的事情。」
汲汲營營去爭取蠅頭小利,我們的人生不見得會過得多美好,但若付出自己的心力,去幫助與關懷他人,往往能讓我們更加喜歡自己。
最後,不要太過懼怕不知何時到來的死亡,生死本就是自然道理,就如宗衍禪師所說:「人之生滅,如水一滴,漚生漚滅,復歸於水。」我們還活著時能做的,不就是好好生活,找到自己的價值所在,盡己所能去幫助身處困境的人嗎?

資訊

  • 作者:米奇.艾爾邦(Mitch Albom)
  • 譯者:白裕承
  • 出版社:大塊文化
  • 出版日期(初版):1998/06/26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