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傷寒論》表證的理解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最近看胡希恕經方體系的東西,像追劇一樣欲罷不能,民國彭子益先生的是古中醫圓運動升散斂藏一氣周流的觀點很系統化,而馬家駒老師教胡希恕經方體系,不只很系統化,還很簡單,傷寒條文歸納在一起,而且反覆說明強調陰陽兩病性表裏半表半裏三病位的方證辨證與整體觀。同樣都是難得的明醫,但是每人看《傷寒論》的角度都不大相同。
馬家駒老師上課影片截圖
以前上中醫基礎理論課還是中醫診斷學都會提八綱辨證-陰陽表裏寒熱虛實和六經辨證-三陰三陽,但從來沒想過《傷寒論》的經方醫學與《黃帝內經》的理論為什麼是分開的。以前上大學時修目錄學時,說《漢書·藝文志》將方技家分為「醫經」、「經方」,沒細想過為什麼會分開,很粗淺直覺以為只是內容型式不同,沒想到經過胡希恕的臥床經驗研究,他提出這其實是兩個醫學系統的看法,而且遲遲沒有發表,因為從來沒人發現或敢於質疑前人拿《黃帝內經》的觀念來解釋《傷寒論》的六經是一種誤導!到目前為止微信影音號上也看了不少馬家駒的上課影片,他的解說真的很好,用打仗來比喻人體正氣與邪氣相爭的情況,真的很形象!
從病位看,表指體表,即由皮膚、肌肉、筋骨等所組成的機體外在軀殼,則謂為表,若病邪集中地反應於此體部,即稱之為表證。打仗,戰場當然多是先從邊境開始,在人體就是表病。《傷寒論》太陽篇第一條提綱「太陽之為病,脈浮,頭項強痛而惡寒。」說明只要具備這些症狀就是表病,而馬家駒老師則是把表證診斷標準羅列如下:
馬家駒老師上課影片截圖
表證發汗的常用代表藥五個:麻黃、桂枝、葛根、蔥白、生薑。《傷寒論》太陽病表實與表虛證,前者用麻黃湯後者用桂枝湯,意即發汗力度麻黃比較強而桂枝相對的弱,這兩方在《傷寒論》裏都強調了輔汗法。為什麼輔汗?因為並不是吃了藥人體就一定會出汗,而是表證治法就是解表,解表就是發汗,為了協助人體發汗,蓋被子、喝熱水或啜稀粥才能盡快發汗達到調和身體營衞表氣,否則吃了藥不休息又跑出去吹到風做別的事,則不能發汗表證就解不了。
查了一下中藥學的發表藥將之整理為如下表格,不管是風寒還是風熱,大多數發表藥都是辛味,因為辛味主開散,表病從表散為最近的捷徑,如果誤用下法那就是引邪入裏,遶了遠路而且還容易壞病。
這裏用另一個角度-皮毛的開閉,來解釋表陽證的麻黃湯證與桂枝湯證用藥的分別。無汗的麻黃湯證是因為外寒而皮表毛孔過度收引而表閉,故而無汗發高燒,全身氣脈脹痛,所以特點是「身疼、腰痛、骨節疼痛」,所以麻黃湯是用麻黃來開表的;而有汗的桂枝湯證是因為皮表毛孔太開疏泄過度,導致汗出,損傷津液與元氣,所以用桂枝湯補氣同時用芍藥來收斂皮表的。
以下為方證解表力度示意圖,從表陽證排到表陰證:
馬家駒老師上課影片截圖
表證主要藥物就是麻黃與桂枝,上圖問號處可以自創是麻黃二桂枝一湯,依患者症狀輕重與主要反應症狀來控制發汗力度。而控制發汗力度主要是看患者的津液是否充足。像麻黃湯證就是陽熱鬱在身體內所常常發高燒無汗,津液沒有損失,而 桂枝湯則是已汗出,津液已損失一些。當沒有現成的藥物時,一般在家裡就是用蔥薑發汗,只是發汗力度較弱而已,所以也不是只有用麻黃桂枝才能發汗。
馬家駒老師上課影片截圖
從病性看,陽就是興奮、太過,陰就是衰退不足,所以表陰證主要就是用附子温陽,代表藥就是薑桂附,桂枝加附子湯與四逆湯都是有附子可歸於少陰病的表陰證治以微發汗並温陽。辨陰陽證的關鍵點,馬家駒老師也列了表如上。
「實人傷寒解其表,虛人傷寒建其中」以上說的是患者陽氣還行,可以發汗解表,但是虛人外感傷寒怎麼辦?麻黃、桂枝這些藥都不能用,老師上課就說有汗的用補中益氣湯,陽虛無力出汗的用再造散。怎麼知道一個人的虛實?脈沈按有力為實,無力為虛。
人一年四季都會感冒,人體是跟著季節氣候走的。冬天為寒主斂藏,寒就收引,因為要藏所以體表毛孔(玄府)就會開比較小,陽氣多封存於體內;而夏天為熱,熱要升散,所以毛孔就會開的比較大,陽氣多散於體表。但是現代人夏天有冷氣、又吃冷飲、吹涼風,這時感冒還能用麻黃湯這類的藥物嗎?在夏熱的程度上此時人體非處於冬寒時節,就不大相宜用發汗力度大的藥,所以四季感冒用藥就不一樣。夏天因為吹冬氣發高燒的感冒可以用香薷飲,而秋涼的感冒就可考慮參蘇飲。以上也是簡單舉例,人大都是有內傷虛弱了,外邪就很容易攻進來,所以說「邪之所湊,其氣必虛」。
人生病是很少照書生病的,有人可能是單純表病但更多的是表裏合病。有表病的一定要先解表再解裏病或者表裏雙解,但是,如果是裏病已經危及到生命了如通脈四逆湯證類的,那就必須先救裏再解表,先把命護住,命沒了就什麼也不用談,且俗話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
每人感冒,身體狀況不同,懂藥理病理的當然可以放心自己吃藥,不清楚的,還是建議找合格信任的明醫,比較保險。以上就是個人最近的理解,供各位參考,有錯誤的話,也接受指正。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33會員
54內容數
自己學中醫用中醫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MRL-TCMstudy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胡希恕的經方醫學概念,《傷寒論》來自六經八綱 1.保津液的概念。 2.發燒只是一㮔症狀,不等於是熱證。 3.陰證與陽證的辨別。
看了標題,很多人會想這怎麼可能,特別現在夏天到了,滿街飲品店,特別是假日誰人不是人手一杯!不吃水果?臺灣是水果王國,水果又大又甜,不吃那還算是住在臺灣的人嗎?奶品,補鈣不是說常常要喝牛奶,所以我在說個啥?
由我這個病例,就可以明白很多毛病是吃出來的,內因外因都有,治病不能只看標不著本,這兩天在臉書上看了一則貼文,也在此分享一下,希望有助於大家對於求醫與檢驗療效時,自己要有正確的心態。醫生不是萬能,沒有醫生卻萬萬不能,自己成為自己醫生,或許才是個省時的路!
新冠疫情持續了兩三年,我觀察到從2020庚子年,不少人因為氣候的異常而得了皮蛇即帶狀皰疹。其實我也不知道皮蛇看起來是怎樣,但也聽說這個毛病很厲害,所以也專門的斬皮蛇服務存在。 大黃、黃連、石膏、荊芥、地丁、玄參、黑山梔、赤芍、生地、桔梗、木通、甘草、牛蒡、薄荷、枳殼。
(滾動式動態更新 2022.06.17) 【最近置頂】 蒲輔周:胃氣不強時,損穀才是保胃氣的最好方法 徐文兵 夏天就應該多出汗
人生病的病因在《傷寒論‧雜病例》有提到: 簡而言之就是內因、外因與不內外因。內因多是七情內傷,外因那就是天氣的六氣(風寒暑濕燥火)外感,不內外因的話就意外居多了。 我家有兩老要照看,當然也怕遇到狀況,我去年就靠三罐藥平安渡過下半年-清暑益氣湯、銀翹散、桑菊飲。
胡希恕的經方醫學概念,《傷寒論》來自六經八綱 1.保津液的概念。 2.發燒只是一㮔症狀,不等於是熱證。 3.陰證與陽證的辨別。
看了標題,很多人會想這怎麼可能,特別現在夏天到了,滿街飲品店,特別是假日誰人不是人手一杯!不吃水果?臺灣是水果王國,水果又大又甜,不吃那還算是住在臺灣的人嗎?奶品,補鈣不是說常常要喝牛奶,所以我在說個啥?
由我這個病例,就可以明白很多毛病是吃出來的,內因外因都有,治病不能只看標不著本,這兩天在臉書上看了一則貼文,也在此分享一下,希望有助於大家對於求醫與檢驗療效時,自己要有正確的心態。醫生不是萬能,沒有醫生卻萬萬不能,自己成為自己醫生,或許才是個省時的路!
新冠疫情持續了兩三年,我觀察到從2020庚子年,不少人因為氣候的異常而得了皮蛇即帶狀皰疹。其實我也不知道皮蛇看起來是怎樣,但也聽說這個毛病很厲害,所以也專門的斬皮蛇服務存在。 大黃、黃連、石膏、荊芥、地丁、玄參、黑山梔、赤芍、生地、桔梗、木通、甘草、牛蒡、薄荷、枳殼。
(滾動式動態更新 2022.06.17) 【最近置頂】 蒲輔周:胃氣不強時,損穀才是保胃氣的最好方法 徐文兵 夏天就應該多出汗
人生病的病因在《傷寒論‧雜病例》有提到: 簡而言之就是內因、外因與不內外因。內因多是七情內傷,外因那就是天氣的六氣(風寒暑濕燥火)外感,不內外因的話就意外居多了。 我家有兩老要照看,當然也怕遇到狀況,我去年就靠三罐藥平安渡過下半年-清暑益氣湯、銀翹散、桑菊飲。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現代社會跟以前不同了,人人都有一支手機,只要打開就可以獲得各種資訊。過去想要辦卡或是開戶就要跑一趟銀行,然而如今科技快速發展之下,金融App無聲無息地進到你生活中。但同樣的,每一家銀行都有自己的App時,我們又該如何選擇呢?(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約) 今天我會用不同角度帶大家看這款國泰世華CUB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下利清穀」,腸胃都虛寒掉了,吃什麼就拉什麼,食物無法被消化,「裡寒外熱」,身體微熱,因為裡寒極盛把陽都給迫出去了,這是陽脱的現象,「汗出而厥者」,浮陽往上跑到頭面,只有頭面流汗,患者手腳冰冷,脈都摸不到了,人會昏厥過去,這是陰陽不能調和,亡陽的危證,「通脈四逆湯主之」,通脈四逆湯是乾薑五錢、生附子
「大汗」,流汗會動用到胃陽將腸胃津液發散到體表,變成汗水排出體外,「若大下利而厥冷者」,流大汗把身體的陽發散掉了,下利讓血的源頭沒有了。陽是身體的動能,汗與津液是身體內的營養,現在大汗、下利、手腳冰冷,就是陰陽兩虛了,用四逆湯來救逆。 正常人大汗與大下後,如果血熱尚存者,一定會口渴、手足皆熱想
「傷寒,脈滑而厥者」,傷寒邪入厥陰,滑脈是脈象往來流利,應指圓滑,如珠滾玉盤之狀,代表有濕、有熱、有實,雖然厥陰證患者手腳冰冷,裡寒很盛,但是當血裡面的水、津液不夠時,一樣會有經熱,血脈神經的熱。所以只要對證,不管病在太陽、少陽、陽明,都會有白虎湯證,患者會覺得喉嚨乾、嘴唇黏黏的(沒口水),身體熱的
「傷寒,六七日,下利便發熱」,傷寒邪入厥陰,六七天之後下利,然後發熱,這是陽脫的發熱現象,而不是陽回頭手腳慢慢溫熱的現象,「其人汗出不止者,死」,病人不停的流汗,汗血同源,腸胃津液不停的流失,這是死症,「有陰無陽故也」,陰寒至甚,陽脫發熱的死症。倪氏曰:用白通湯加豬膽汁和人尿,白通湯可以通陽,大劑的
三四七、「傷寒」,脈遲,六七日而反與「黃芩湯」徹其熱。脈遲為寒,今與「黃芩湯」,腹中應冷,當不能食,今反能食,此為「除中」,必死。 「傷寒,脈遲」,如果是太陽證的傷寒,脈應該是浮緊的,現在摸到遲脈,脈遲為寒,「六七日而反與「黃芩湯」徹其熱」,「黃芩湯」是介在太陽與少陽之間,黃芩性寒,屬於急性腸炎
本文探討了人參的使用時機,特別是在體液大量流失和正氣虛津液虧的情況下的應用。藉著介紹了白虎加參湯、桂枝人參湯、小柴胡湯系列和四逆湯系列的適用情況,以及一些實際使用上的建議。本文也提到了高麗參和北五加的特性和應注意的事項。
「少陰病,得之一二日」,少陰病剛剛開始得到的時候,「口中和」,口中和指的是不燥不吐,曹穎府曰:「不燥則水氣在上,不吐則為胃中無熱」,正是陰寒方盛,胸陽弱、腸胃虛寒之時,理論上水氣氾濫到大腸本應該會下利、手腳冰冷,「其背微惡寒者,當灸之」,但卻出現背微惡寒的太陽表證,這是少陰病兼見太陽表寒之證,但是與
麻黃附子甘草湯方 麻黃2、炮附子3、炙甘草2 注意:漢制劑量八兩等於現今的六錢,一錢等於3.75公克。上方方劑內容的劑量單位為「錢」。 麻黃二兩去節、甘草二兩炙、附子一枚炮,去皮。右三味,以水七升,先煮麻黃一二沸,去上沫,納諸藥,煮取三升,去渣,溫服一升,日三服。 此條辨要與上一條辨一起看,
「病人脈陰陽俱緊,反汗出者,亡陽也」,病人陰陽脈俱緊,發熱無汗是太陽傷寒,是麻黃湯證;發熱汗出不止是太陽亡陽,是桂枝加附子湯證;而少陰亡陽之證與太陽亡陽之證不同的地方是少陰亡陽之證的患者,會喉嚨痛,然後會吐且容易下利,這是因為少陰證患者陰已經不足,下焦寒濕很盛,當陰寒很盛的時候,陽就無法待在裡面,就
Thumbnail
現代社會跟以前不同了,人人都有一支手機,只要打開就可以獲得各種資訊。過去想要辦卡或是開戶就要跑一趟銀行,然而如今科技快速發展之下,金融App無聲無息地進到你生活中。但同樣的,每一家銀行都有自己的App時,我們又該如何選擇呢?(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約) 今天我會用不同角度帶大家看這款國泰世華CUB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下利清穀」,腸胃都虛寒掉了,吃什麼就拉什麼,食物無法被消化,「裡寒外熱」,身體微熱,因為裡寒極盛把陽都給迫出去了,這是陽脱的現象,「汗出而厥者」,浮陽往上跑到頭面,只有頭面流汗,患者手腳冰冷,脈都摸不到了,人會昏厥過去,這是陰陽不能調和,亡陽的危證,「通脈四逆湯主之」,通脈四逆湯是乾薑五錢、生附子
「大汗」,流汗會動用到胃陽將腸胃津液發散到體表,變成汗水排出體外,「若大下利而厥冷者」,流大汗把身體的陽發散掉了,下利讓血的源頭沒有了。陽是身體的動能,汗與津液是身體內的營養,現在大汗、下利、手腳冰冷,就是陰陽兩虛了,用四逆湯來救逆。 正常人大汗與大下後,如果血熱尚存者,一定會口渴、手足皆熱想
「傷寒,脈滑而厥者」,傷寒邪入厥陰,滑脈是脈象往來流利,應指圓滑,如珠滾玉盤之狀,代表有濕、有熱、有實,雖然厥陰證患者手腳冰冷,裡寒很盛,但是當血裡面的水、津液不夠時,一樣會有經熱,血脈神經的熱。所以只要對證,不管病在太陽、少陽、陽明,都會有白虎湯證,患者會覺得喉嚨乾、嘴唇黏黏的(沒口水),身體熱的
「傷寒,六七日,下利便發熱」,傷寒邪入厥陰,六七天之後下利,然後發熱,這是陽脫的發熱現象,而不是陽回頭手腳慢慢溫熱的現象,「其人汗出不止者,死」,病人不停的流汗,汗血同源,腸胃津液不停的流失,這是死症,「有陰無陽故也」,陰寒至甚,陽脫發熱的死症。倪氏曰:用白通湯加豬膽汁和人尿,白通湯可以通陽,大劑的
三四七、「傷寒」,脈遲,六七日而反與「黃芩湯」徹其熱。脈遲為寒,今與「黃芩湯」,腹中應冷,當不能食,今反能食,此為「除中」,必死。 「傷寒,脈遲」,如果是太陽證的傷寒,脈應該是浮緊的,現在摸到遲脈,脈遲為寒,「六七日而反與「黃芩湯」徹其熱」,「黃芩湯」是介在太陽與少陽之間,黃芩性寒,屬於急性腸炎
本文探討了人參的使用時機,特別是在體液大量流失和正氣虛津液虧的情況下的應用。藉著介紹了白虎加參湯、桂枝人參湯、小柴胡湯系列和四逆湯系列的適用情況,以及一些實際使用上的建議。本文也提到了高麗參和北五加的特性和應注意的事項。
「少陰病,得之一二日」,少陰病剛剛開始得到的時候,「口中和」,口中和指的是不燥不吐,曹穎府曰:「不燥則水氣在上,不吐則為胃中無熱」,正是陰寒方盛,胸陽弱、腸胃虛寒之時,理論上水氣氾濫到大腸本應該會下利、手腳冰冷,「其背微惡寒者,當灸之」,但卻出現背微惡寒的太陽表證,這是少陰病兼見太陽表寒之證,但是與
麻黃附子甘草湯方 麻黃2、炮附子3、炙甘草2 注意:漢制劑量八兩等於現今的六錢,一錢等於3.75公克。上方方劑內容的劑量單位為「錢」。 麻黃二兩去節、甘草二兩炙、附子一枚炮,去皮。右三味,以水七升,先煮麻黃一二沸,去上沫,納諸藥,煮取三升,去渣,溫服一升,日三服。 此條辨要與上一條辨一起看,
「病人脈陰陽俱緊,反汗出者,亡陽也」,病人陰陽脈俱緊,發熱無汗是太陽傷寒,是麻黃湯證;發熱汗出不止是太陽亡陽,是桂枝加附子湯證;而少陰亡陽之證與太陽亡陽之證不同的地方是少陰亡陽之證的患者,會喉嚨痛,然後會吐且容易下利,這是因為少陰證患者陰已經不足,下焦寒濕很盛,當陰寒很盛的時候,陽就無法待在裡面,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