烽火夜晚,戰爭帶來了什麼代價
2022年俄羅斯政府軍隊入侵烏克蘭發動戰爭,此舉再次震驚世界,發現所謂平和時代下其實並不和平.重新思考關於避免戰事的方法和加強自我國家的軍備。其實戰爭一直都存在,中東地區開打的戰火不斷,難民、暴政、恐怖主義等事頻傳,2021年5月美軍退出阿富汗,塔利班組織迅速占領土地只是冰山一角,件件都讓我們得重新省事「戰爭」。
《戰地夜曲》是2020年拍攝以中東戰事下的人民為主題的紀錄電影,義大利導演深入伊拉克、庫德斯坦、敘利亞、黎巴嫩的邊境,長達三年拍攝,各種不同的人民在戰火下的生活,與經歷的悲愁。讓中東死傷的人民不再是新聞畫面上冰冷的數據,並展現的不是殺戮屍體或秘密檔案,而是整體戰爭下崩解的生活日常。
《戰地夜曲》是什麼電影?
俄羅斯入侵烏克蘭這件事情讓國際間再次知道戰爭其實離我們很近,這一點長期與中國共產黨對峙的台灣人民更是有感,從國民黨來台殖民把台灣當成反共基地過了快逾百年,中共的文攻武嚇就從不停歇過,而台灣作為亞洲地區民主、自由與平權模範的國家,也從不接受中共口中的「統一」。
不管是持續下去的烏克蘭戰事,或是沒完沒了的中東戰火,其中20世紀建國的以色列與周遭國家之間的「以阿戰爭」也是一場看不到終點的戰爭,光是20世紀時就打了將近五次大型戰役,多次不等的小型戰役。其中有些戰事漸漸平息但不代表不會一觸即發,小型戰事的衝突依舊影響著人民的生活。
電影《戰地夜曲》是一部拍攝三年的時間裡遊走於敘利亞、伊拉克、庫爾德斯坦和黎巴嫩之間的紀錄片,追踪在中東戰事附近生活的人們,試圖在戰火下過上他們的日常生活,最真實的樣貌。這部電影也被義大利選為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國際電影的參賽片,可惜最終未能入圍。
電影內容是由好幾段不同國家、不同平民的生活串聯起,並使用跳接的方式呈現,彼此之間並沒有直接關連,唯一的連接是他們都在戰火襲擊下的地方生活。電影中拍攝在邊界的庫德族女兵游擊隊、哀弔死於牢獄孩子的母親、和因為村莊被屠殺接受心理輔導的難民兒童等,還有靠著打零工養活一家人被迫長大的小男孩。
《戰地夜曲》分析與延伸:
拍攝此片的義大利導演-吉安弗蘭科羅西以紀錄片聞名,並獲得許多獎項。以環繞整個羅馬的高速公路「大環型路」為主題拍攝羅馬人生活,2013年紀錄片《一條大路通羅馬》是威尼斯影展70年首次將獎項頒給的紀錄片。在2016年描繪中東難民遠渡重洋的紀錄片《海上焰火》關注中東、北非難民的議題,也在國際有很高的評價。
《戰地夜曲》算是對《海上焰火》紀錄片的延伸,以中東戰事裡國家中在戰線生活的當地人們如何度過每日面對槍聲與士兵對峙的日常。導演吉安弗蘭科羅西先在當地與人民生活八個月左右才開始拍攝計畫,其中也一度遭到恐怖組織或士兵挾持,最後還是順利的在中東各國進行兩年的深度拍攝。
電影原名《夜曲》,是導演以蕭邦的《夜曲》為發想來位在戰地生活的人民的一種想法,即便壟罩在戰爭黑暗下的人民依舊生活著,並讓地方依舊迴盪生命力,而在回國後當時不明肺炎疫情全球爆發,讓他不僅思索到當地隨時可能會逝去生命的處境,因為以夜曲來表達對於繼續活下去人們的歌頌。
整部電影從拍攝到剪輯跟以往戰爭紀錄片有很多落差,甚至並沒有真槍實彈或交戰,還是激情煽情處,導演表示他不想讓這部電影淪為賣慘苦情的「貧困色情」,以此博取觀眾或大眾的眼球,而是把最實際在戰地生活的樣貌呈現出來,即使沒有那些依舊可以感覺到戰爭對於人民生活的傷害。
《戰地夜曲》值得一看嗎?
如果是不常看紀錄片或忍受不了電影大量無聲、無對話的人,看這部電影可能會感到不耐和無聊,因為《戰地夜曲》本身拍攝的手法就非一般描繪死傷與戰場狀況的電影,而是平民的日常生活,並以詩意的方式去剪輯呈現在觀眾眼中,故會對習慣商業電影和特效片的觀眾有些不適。
如果要用文學說這部電影,比較像是純文學。但也因為純粹所以可以看到我們在媒體報導、新聞畫面各種吸睛畫面之外,一般在戰火下人們的日常,甚至是軍人、失去孩子的母親、養家活口的男孩,與戰爭時空下的戀人,我會認為有人願意將這些故事呈現,有一方面是滿可貴的。
不過不管是大師或是獲獎無數,這部電影的確沒有太多能吸引一般民眾觀看的動力,你說群眾俗氣也好或不懂也罷,這部電影其實跟一般觀眾期待的「戰爭紀錄片」落差度是大的,並且給出好評的多半是電影從業人、文藝人士、閱影無數的影評人,更證實這部電影落入非主流的圈子內。
電影中雖然沒有戰火卻感受到戰爭的恐懼與威脅,這讓我想到如今台海局勢緊張,中國不斷表現出侵略意圖,被政府圈在中國世界內的部分人士喊打喊殺,雖不清楚他們是否了解現於戰爭之下的烏克蘭或中東國家情況,但以支持國家侵略或發起戰爭,不管勝利或失敗都是可恥的。不管是二戰日本軍國主義或希特勒的納粹都一再表達出這論點,如今中國支持戰爭的人民還看不清,那就是不見棺材不掉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