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在看戲之後:記馬祖心情記事V《重返前線1979》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搭上臺北愛樂為大家準備的專車,一行人前往桃園展演中心看戲《重返前線1979》。重返前線1979》是馬祖心情記事系列的第五輯,來看戲的、演戲的,有許多是馬祖人或馬祖居民,而這齣戲演繹的也是馬祖的故事。
1979這年我還沒出生。乍看劇名,或許《重返前線1979》會讓人猜想,這是一齣描述戰爭前線情景的戲劇嗎?1979是一個什麼樣的年代?在同一個時空裡,台灣和馬祖又是經驗著什麼樣的生活?而這一次,臺北愛樂、靖導和馬祖居民又要告訴我們什麼樣的故事?
《重返1979》海報。圖片來源:愛樂劇工廠
戰地前線的馬祖
1979年以前金馬地區是戰地前線,八二三砲戰之後,中國對金門、馬祖採「單打雙不打」的攻擊方式,單日砲擊、雙日停火的攻擊長達二十一年,直到1979年美國與中國建交後劃下休止符。金馬地區更自1956年起被定為實驗戰地政務區,直至1992年戰地政務才解除,距今也不過只有三十年,比台灣解嚴晚了五年。
與金門不同的是,戰爭並未在馬祖發生。單打雙不打雖已結束,1979年的馬祖仍舊處於戰地政務的軍管時期,訊息管控相當嚴密。馬祖島上諾大的標語「保密防諜」、「軍民一家」、「同島一命」不只是口號,也是島上的生活與紀律。
拍攝於東莒,拍攝者:陳妍君。
「軍民一家」是紀律也是生活
《重返前線1979》故事發生於中美斷交前後,以「義教」為切點,從「文國誠」的角色開始帶出軍管時期下的軍民關係與生活。「文國誠」是軍人,來到學校服役,也擔任家教。圍繞著他的,有同梯的軍人、到菜市場跟菜販採買的伙伕兵、被軍方帶走而一直沒有回家的父親、仿佛比村長權利還大的村莊指導員、愛上寡婦的士官長、碧海演習時因家人過世無法返鄉而逃亡的班兵、走入村里訓練民防隊的大隊長以及投身民防訓練的居民。
漫長的軍管狀態下,面對不知何時會展開的戰爭,馬祖居民經歷的是什麼樣的生活,我們難以想像。整齣戲劇經過腳本的編排、演員的演繹與歌曲的轉譯,相信許多觀眾,尤其是馬祖人,也能夠從每一個角色裡感受到在軍管時期裡的無奈、身不由己的掙扎,也看見了彷彿離開馬祖就能夠獲得自由的渴望。所謂的軍民一家,不僅是保家衛國的生活紀律;軍民一家背後所刻畫的還是軍人來到馬祖,在身著軍服、卸下軍服的兩種身份中,與居民、商家、學校交織的生活。軍民如何是一家,又如何成為一家?或許,在這齣戲裡我們能夠看見不同切面的解答。
「返」的路徑與可能
此次戲劇以阮義忠老師《馬祖1979》攝影作品作為戲劇的場景。這是我第二次觀看阮老師鏡頭下的馬祖,與在博物館裡感受馬祖的光影、想像馬祖的氣味的經驗不同,有幾幕讓我一直想望穿照片深處,甚至想往那個方向去。這也是作為一個Outsider所經驗的馬祖。對於台馬兩地的馬祖人而言,我難以想像如此珍貴的影像是怎麼撥動著在那時來往返馬祖的人與馬祖之間的羈絆和情懷。1979年仍是一個不能隨意拍照的年代,阮義忠老師的影像仿佛填補了那個時代的空白,召喚觀眾們的記憶、經驗,又或是引起短暫的共感,通過這樣的途徑回到每一個人記憶裡、想像裡的1979。
《重返1979》劇照。圖片來源:謝淑靖的導演會客室
馬祖心情記事系列今年已邁入第十年,每一齣戲劇背後,從田調、訪談、創作劇本、邀請居民演出與排練,這一切走來並不容易。讓這樣的經驗交棒到馬祖人手上,由馬祖人自己說自己的故事更是靖導一直以來的願望。
此次《重返前線1979》多數演員都是馬祖居民,有的人演上不只一次;近年,也有幾位年輕世代的演員加入。藉由參與,從人類有的情感裡理解上個世代的生命經驗,也藉由參與,重新給予當代回望那個時代的視角。
謝幕時馬祖居民演員翠雲姐率先走向前說道,謝謝大家來看戲,謝謝大家來看馬祖人說自己的故事,並且邀請更多馬祖人回到馬祖,一起寫下更多的故事。這一席話,讓我紅了眼眶。或許是我想得太多,但至少前年訪談時還沒有感受到這樣的動能。
馬祖一直在蛻變,從漁業開始,經歷軍管、觀光的馬祖,而今朝文化、藝術馬祖邁進。但不變的是,這些生活印記依然在馬祖人的生命經驗裡,未曾消失。藝術或是戲劇介入,更是一段深刻且漫長的交陪。曲散之後,無論在個體或集體的認同和生命經驗裡,仍然會是一個不斷重構的過程,既非線性,也碎裂和矛盾;也正因為如此,才能照見戲劇裡刻畫的故事,和我們今天如何返回過去,說土地的故事。
avatar-img
7會員
4內容數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陳妍君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六連棟」是大溪普濟路上的警察宿舍群之一,日治時代警察屬在大溪派出所後方山邊蓋了提供警察與眷屬居住的宿舍。國民政府來臺之後,因應辦公機能與生活需求,警眷自行增建廚房、浴室等空間,建築群歷經多次增築改建,有機地成為今日六連棟的模樣。時光荏苒,建築群紀錄著各時期的生活痕跡,亦見證著大溪百年警政歷史。
廟宇是一個地方的信仰中心,亦是居民日常生活的公共空間;廟宇的建築、工藝至信仰之文化資產更照見著一個地方的歷史與生活記憶。嘉邑城隍廟及九華山地藏庵歷史悠久,2021年逢嘉義設計展,策劃團隊以「巡光」與「示藝」主題,提出藉由一炷香的時間為觀看角度,邀請觀眾循燈感受、認識鑲嵌在百年歷史裡的傳統工藝與文化。
廟宇是一個地方的信仰中心,亦是居民日常生活的公共空間;廟宇的建築、工藝至信仰之文化資產更照見著一個地方的歷史與生活記憶。嘉邑城隍廟及九華山地藏庵歷史悠久,2021年逢嘉義設計展,策劃團隊以「巡光」與「示藝」主題,提出藉由一炷香的時間為觀看角度,邀請觀眾循燈感受、認識鑲嵌在百年歷史裡的傳統工藝與文化。
「六連棟」是大溪普濟路上的警察宿舍群之一,日治時代警察屬在大溪派出所後方山邊蓋了提供警察與眷屬居住的宿舍。國民政府來臺之後,因應辦公機能與生活需求,警眷自行增建廚房、浴室等空間,建築群歷經多次增築改建,有機地成為今日六連棟的模樣。時光荏苒,建築群紀錄著各時期的生活痕跡,亦見證著大溪百年警政歷史。
廟宇是一個地方的信仰中心,亦是居民日常生活的公共空間;廟宇的建築、工藝至信仰之文化資產更照見著一個地方的歷史與生活記憶。嘉邑城隍廟及九華山地藏庵歷史悠久,2021年逢嘉義設計展,策劃團隊以「巡光」與「示藝」主題,提出藉由一炷香的時間為觀看角度,邀請觀眾循燈感受、認識鑲嵌在百年歷史裡的傳統工藝與文化。
廟宇是一個地方的信仰中心,亦是居民日常生活的公共空間;廟宇的建築、工藝至信仰之文化資產更照見著一個地方的歷史與生活記憶。嘉邑城隍廟及九華山地藏庵歷史悠久,2021年逢嘉義設計展,策劃團隊以「巡光」與「示藝」主題,提出藉由一炷香的時間為觀看角度,邀請觀眾循燈感受、認識鑲嵌在百年歷史裡的傳統工藝與文化。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斷裂的海:金門、馬祖,從國共前線到台灣偶然的共同體》把視角放大到「金門+馬祖」,雖然範圍加大讓其中的內容或許沒有辦法那麼深刻,卻以更淺顯的方式,讓讀者能夠看見在台灣論述中缺席已久的「金馬」。
在之前的幾集中我曾跟大家分享過有關國共內戰和大陸人遷移到台灣的故事,時間大約在1945年之後。今天我想分享的這部短篇小說,則發生在1945年到1981年之間。故事主要講述了一群國軍空軍及其家眷之間特別的回憶。這篇小說來自於白先勇的作品《臺北人》中的《一把青》。或許己經有很多人看過改編成電視劇的版
Thumbnail
《聽海湧》描述台灣青年在二戰期間被日本徵召前往婆羅洲,替日軍監看戰爭中捕獲的盟軍戰俘,故事背景設定在昭和17年(1942年),過程中這群監視員牽涉一場冷血的屠殺,戰後因被指認虐待戰俘而成為戰犯,部份監視員再也無法回到台灣,活著回來的青年則再也不願提及島上發生的事。
Thumbnail
如果你和我一樣是50+族群,那求學過程中一定總會遇過有著濃濃外省腔的老師,我記得四川來的地理老師,國文老師認課文的腔調和老蔣總統一模一樣,國小同班同學的爸爸就是我的導師,也是年輕時隨著國民政府撤退來台,明知回不去了,才在台灣娶妻生子。 大多數人來時匆忙,都是孓然一身,甚至身無分文,軍方為了應付這突
Thumbnail
馬英九前總統組織了一場「和平之旅」,參訪淪陷區,引起了中國及臺灣社會的關注。本篇文章分析了馬前總統此行在兩岸間引發的不同言論和評價,以及對臺灣政治發展的影響。
Thumbnail
第二次國共內戰發生於1945年至1950年間,是中國國民黨與中國共產黨為爭奪中國的統治權而爆發的內戰,內戰直接導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中華民國政府遷臺及兩岸分治的現狀。中國抗日戰爭結束前後,國共間的衝突一直持續。
Thumbnail
跟一群人一道到馬祖旅遊,第一站就是孤立海中的鐵堡,凸出在海中的小島,嚴格説是礁石而已,利用地形穿鑿出小小坑道,有崗哨,中山堂,集合場,廚本,廁所,彈藥庫,居所,槍眼,一小世界,大家拼命拍照,嬉鬧喧嘩,覺得有趣,直説風景好好。 想想當初駐守在此的官兵,整日無止境的排班站哨,防範敵人來犯,白天還罷了,
Thumbnail
算起來這裡是馬祖南竿最偏遠的地方,離機場最遠,很少有非來不可的理由,除了那些想要踏遍馬祖村落的遊客以外,也因如此才更保有原馬祖聚落的樣貌,坐落在海邊的小坡上,下方還有靠海的小港灣,兩排房子依山而建,最末端是座小廟,鎮守整個西方大陸,或說遙望中土。 這在台灣就是個平淡無奇的村子,在這裡卻另有一種不捨
Thumbnail
「五年前,我們在最困苦無助的時候,被國家拋棄了。」 這部電影改編自柏楊的同名戰爭小說,講述了泰北孤軍在第二次國共內戰結束後的命運。李彌將軍的第八軍原駐守在雲南,但在中共軍隊的追擊下,最終逃至緬甸。在緬甸,他們建立了中國的軍事指揮部,並屢次抵禦緬甸軍隊的攻擊。
Thumbnail
馬祖是一個開頭的世界,因為在偶然的機會,有一次去馬祖那時候的目的只有藍眼淚,最後一天看見了,在北竿橋仔村,也是和小邱相識的時候,在往後的幾年間,我獨自一個人造訪了好多次,直到有一天我覺得馬祖實在是太美了,我常常覺得當我們身在廬山中總是還是看著外面的世界,殊不知
Thumbnail
《斷裂的海:金門、馬祖,從國共前線到台灣偶然的共同體》把視角放大到「金門+馬祖」,雖然範圍加大讓其中的內容或許沒有辦法那麼深刻,卻以更淺顯的方式,讓讀者能夠看見在台灣論述中缺席已久的「金馬」。
在之前的幾集中我曾跟大家分享過有關國共內戰和大陸人遷移到台灣的故事,時間大約在1945年之後。今天我想分享的這部短篇小說,則發生在1945年到1981年之間。故事主要講述了一群國軍空軍及其家眷之間特別的回憶。這篇小說來自於白先勇的作品《臺北人》中的《一把青》。或許己經有很多人看過改編成電視劇的版
Thumbnail
《聽海湧》描述台灣青年在二戰期間被日本徵召前往婆羅洲,替日軍監看戰爭中捕獲的盟軍戰俘,故事背景設定在昭和17年(1942年),過程中這群監視員牽涉一場冷血的屠殺,戰後因被指認虐待戰俘而成為戰犯,部份監視員再也無法回到台灣,活著回來的青年則再也不願提及島上發生的事。
Thumbnail
如果你和我一樣是50+族群,那求學過程中一定總會遇過有著濃濃外省腔的老師,我記得四川來的地理老師,國文老師認課文的腔調和老蔣總統一模一樣,國小同班同學的爸爸就是我的導師,也是年輕時隨著國民政府撤退來台,明知回不去了,才在台灣娶妻生子。 大多數人來時匆忙,都是孓然一身,甚至身無分文,軍方為了應付這突
Thumbnail
馬英九前總統組織了一場「和平之旅」,參訪淪陷區,引起了中國及臺灣社會的關注。本篇文章分析了馬前總統此行在兩岸間引發的不同言論和評價,以及對臺灣政治發展的影響。
Thumbnail
第二次國共內戰發生於1945年至1950年間,是中國國民黨與中國共產黨為爭奪中國的統治權而爆發的內戰,內戰直接導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中華民國政府遷臺及兩岸分治的現狀。中國抗日戰爭結束前後,國共間的衝突一直持續。
Thumbnail
跟一群人一道到馬祖旅遊,第一站就是孤立海中的鐵堡,凸出在海中的小島,嚴格説是礁石而已,利用地形穿鑿出小小坑道,有崗哨,中山堂,集合場,廚本,廁所,彈藥庫,居所,槍眼,一小世界,大家拼命拍照,嬉鬧喧嘩,覺得有趣,直説風景好好。 想想當初駐守在此的官兵,整日無止境的排班站哨,防範敵人來犯,白天還罷了,
Thumbnail
算起來這裡是馬祖南竿最偏遠的地方,離機場最遠,很少有非來不可的理由,除了那些想要踏遍馬祖村落的遊客以外,也因如此才更保有原馬祖聚落的樣貌,坐落在海邊的小坡上,下方還有靠海的小港灣,兩排房子依山而建,最末端是座小廟,鎮守整個西方大陸,或說遙望中土。 這在台灣就是個平淡無奇的村子,在這裡卻另有一種不捨
Thumbnail
「五年前,我們在最困苦無助的時候,被國家拋棄了。」 這部電影改編自柏楊的同名戰爭小說,講述了泰北孤軍在第二次國共內戰結束後的命運。李彌將軍的第八軍原駐守在雲南,但在中共軍隊的追擊下,最終逃至緬甸。在緬甸,他們建立了中國的軍事指揮部,並屢次抵禦緬甸軍隊的攻擊。
Thumbnail
馬祖是一個開頭的世界,因為在偶然的機會,有一次去馬祖那時候的目的只有藍眼淚,最後一天看見了,在北竿橋仔村,也是和小邱相識的時候,在往後的幾年間,我獨自一個人造訪了好多次,直到有一天我覺得馬祖實在是太美了,我常常覺得當我們身在廬山中總是還是看著外面的世界,殊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