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三國篇-蘭陵王之謎】

【南北三國篇-蘭陵王之謎】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raw-image

北齊篇最令人期待的,恐怕莫過於蘭陵王高長恭了吧?

很遺憾的是,《北齊書》關於高長恭的記載非常之少。但是後代資料卻異樣的豐富。甚至,跟還在東魏時的大都督竇泰很類似,高長恭有很多部分不見於史書,但可以從他的碑文中找到。

今天,就借著這個一身是謎的蘭陵王,來切入北齊政壇看看吧。


首先,按碑文說,長恭是他的表字,並非本名。

「諱肅,字長恭」。

諱的標準用法,其實是「皇帝的名」。

不過隨著時間演變,魏晉南北朝的出土墓誌上也常常會幫先人做「諱」,就當是一種時代演變吧。

但《北齊書》卻說,長恭是他的名,他還有另一個名是孝瓘。這邊完全映證了北齊對於「名字」的看法。

我列高歡父子跟高長恭的弟兄給你看。

高歡,字賀六渾。

高澄,字子惠。

高孝瑜,字正德。

高孝珩,缺字。

高孝琬,缺字。

高孝瓘,又名長恭,缺字。

高延宗,缺字。

高紹德,缺字。

高長恭六兄弟,其實是高澄的兒子。

基本上你會覺得,單名才是合理的。

也就是「諱肅,字長恭」,應當正確。

而長恭與其說是字,不如說是他的「本名」。

「以字行」的習慣,也在北朝結束後的隋唐去到高峰。


《北齊書》又說,高長恭是第四子。但墓碑則記,高長恭為第三子。

寫錯是一個考量,另一個可以注意的是,這六個兒子中,只有一個是文襄敬皇后,元氏所出。

即第三子孝琬。

也就是不分嫡庶,高長恭是第四子。但以庶子論,高長恭行三。

墓碑通常歌功頌德更嚴重,但沒有太多政治考量。

這樣的可能性也不能說是沒有。


而除了高長恭之外,其他五兄弟的母親是誰,都是有記錄的。

有人認為,高長恭的母親可能身分非常低下,故無記。

但其實反過來說,高澄是娶過一個身分非常高貴,而沒有姓氏的女性。就是從他爸爸那邊過繼來的柔然公主。

有些人會把這個公主跟高湛的妻子搞混。

這位柔然公主,只跟高澄生下了一個女兒,這是《北史》記錄的。

「長恭貌柔心壯,音容兼美。」

是說《北史》也有給柔然公主冠姓,不過《北齊書》沒有用。

好,高長恭有沒有可能是一個西元548年才出生,女扮男裝的將軍?

墓誌說,高長恭天保八年起家,為通直散騎侍郎,講那麼多就是給叔叔高洋當傳令啦。

時為557年,虛歲十。

以「少為郎官」來說,不是不可能。墓誌也寫他是「綺歲」。

十一歲,封樂城縣公,這也還行。

十二歲,儀同三司,這就誇張了,不只是年紀問題。高長恭的哥哥嫡子高孝琬,這年都還在當尚書僕射。他憑什麼?而且正史不記此事。

墓誌寫:「既鍾猶子之愛,亦惟尚德之無。」

頗幹話?不過「猶子」除了養子,像親兒子一樣,還有一個意思。

就是姪女。

我都是在鬼扯,不要太認真了。


注意到,高長恭只是可以使用三公禮儀,倒是沒有開府治事。

雖然這一年墓誌反覆在寫「儀同三司」,但其實看得出來,高長恭被派去鎮守邊疆了。

「石嶺外河,地窮虞漢,紫津玄塞,閉以邊營,刃以屢驚。」

從小就很有讀書的高長恭,就在那邊寫民謠。

「王少覽治章,北閒敕術,東經期乃,復著民謠。」

哪邊?本傳說他曾經在瀛州任職。這地方在鄴城東北處,好像也不是說不通,而且高長恭的封地樂城也在這裡。

為什麼要防守這邊呢?上一篇有說,北齊跟突厥開始對立這樣。結果年底高洋就死了。

新帝登基,高長恭的大哥卻在配合太皇太后婁昭君跟高演高湛,要進行政變。馬上就發動了,但高大哥孝瑜跟高湛比較好,這時掌大權的是高演。不過大家湯湯水水的也少不了。

兩個月後,老二孝珩封廣寧王,高長恭得封蘭陵王。

發現嗎?正嫡子孝琬屁都沒有。

但必須提醒的是,蘭陵離樂城那可是爆炸遠。如果蘭陵王高長恭只有十三歲,那說朝廷對他有什麼期待也太狂。

不過局勢變化得非常快。

高洋十月死,高演隔年一月奪權,三月封高長恭。

八月,廢帝。高演繼位為齊孝昭帝。

一年後,高演殺死廢帝,開始夢見高洋作祟。

十一月,宣布讓位給高湛,隨即過世。

這時的局勢有點緊張,南梁皇帝掛了,北周也剛換一個新的,周武帝。雖然沒有出兵,但也展開講武。

高長恭再次接受調動,往洛陽一帶鎮守。

武成帝高湛,跟高大哥交情很好,好到連皇后都想借他握個小手。加上洛陽方面安穩,高長恭遂改任并州刺史。

這是北齊最重要的根據地。

而蘭陵王的本傳,從這裡才開始呢。


但其實高長恭的故事,要連他的兄弟一起看進去。

高大哥孝瑜,在當時被封河南王。孝瑜跟武成帝說,不能太信任趙郡王高睿。為什麼呢?因為高睿的父親,是被高歡活活打死的。

但高洋非常重用高睿。

嗯,我們簡單拉關係就好,高長恭所有統領過的地區,基本上先前都是高睿的領地。

那記錄上顯示,高睿做得很好。

問題是,高長恭做得更好。

當高長恭治理各地時,高睿已經被調回首都,擔任驃騎大將軍了。

而高演高湛兄弟,也確實對能掌握民心士氣的高睿有所防備,所以到武成高湛時,就抽了高睿兵權,改置尚書令。

高睿本來不覺得怎樣,但聽說了高孝瑜曾經告過他的狀,突然所有事情都連在一起了。

於是,高睿就跟另一個大臣「和士開」,聯手要對付高孝瑜。士開告他豪奢僭越,高睿則上報「山東唯聞河南王,不聞有陛下」。

合起來就是高孝瑜有謀篡之心。

但其實高孝瑜沒有什麼山東任職記錄,有的都是高長恭。

高孝瑜是個很愛護弟弟們的人,高睿這樣的檢舉,也再次證明高澄之子們的團結性頗高。

加上孝瑜「容貌魁偉,精彩雄毅,謙慎寬厚,兼愛文學,讀書敏速,十行俱下,覆棋不失一道」,其實你說高長恭的政務有大哥在背後支持,也是不無可能。

我這邊的假說,是高長恭十二歲就開始派駐地方了喔。

那講到篡位,武成高湛就開始對高孝瑜有防備。剛好,高湛要幫兒子娶個媳婦,偏偏這個女孩,是高孝瑜的前女友。

孝瑜在婚宴上,就偷偷的跟前女友說了幾句話。

這事被高湛發現,命人將高孝瑜灌醉,送出,毒殺,再丟進水裡。

隔天死訊傳出,很多人都猜,必定是皇上下的手,也不敢有什麼表示。但這時高澄家的嫡子高孝琬,是尚書左僕射,副丞相等級的大官。

高孝琬才沒再管他,大哭大鬧,讓兩家關係又惡了一層。

四個月後,西元564年初,突厥入侵晉陽,高長恭終於被記錄了處女戰。

十六歲第一戰,又沒有詳細內容,一切似乎越來越合理起來。

事實上,雖然高長恭盡力應戰,但戰況非常差。原來這是一次北周跟突厥的聯合進擊。

武成帝高湛決定親上前線迎敵,但仍難以抵禦。高湛準備撤退,隨軍的高孝琬力諫不可,請高湛把高睿的兵力分給他,讓他來應戰。

老天爺,倒是站在了北齊這邊。

晉陽颳起了大風雪,連月不止。

突厥兵不肯出動應戰,北齊大殺器斛律光也趕到,不但打退了北周與突厥的聯軍,更追殺北討突厥。

高睿也是追擊的一份子。

戰後,高長恭的并州刺史被除,由高孝琬接手。蘭陵王位,也被拔了,改封鉅鹿郡開國公,食邑從之前的三千三百戶,降為一千戶。

看起來好像高澄系變成鬥敗的狗?

不,隔年,高睿就被猜忌,架空了。高長恭更在年底取代了高睿的尚書令職務。

這兩年間,高長恭仍是遊走於青州瀛州各地鎮守。之所以能夠重返榮耀,就是因為高長恭的知名一戰,便發生在這年的陰曆十一月。

陽曆,已是西元565年的一月。

北周再次發動與突厥的聯合軍,不過這次讓突厥侵襲幽州,北周軍則自己兵分三路前進洛陽。

這場牽涉到南北三國重大局勢的一戰,就等到《蘭陵王入陣曲》再來說吧。

avatar-img
阿前的沙龍
278會員
926內容數
一個業餘歷史讀者。讀各種史書並且寫下心得。 大目標是遍讀二十四史,不過最近正在被其他古書內容吸引。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阿前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西元184年,黃巾之亂爆發,掀開了三國時代的序幕。 亂世,持續了超過三百年。雖然中間西晉一度完成大一統政府,但很快就敗亡了。 五胡十六國,南北朝。 在西元524年時,南北三國再次登場,引無數英雄競折腰。 三國鼎立,局勢變化萬千,終於從其中一角的潰敗,迎來了中國再次一統的契機。
在中國浩浩蕩蕩數千年歷史中,有如繁星點點那樣多的帝皇王公貴族。 這東西統稱為爵位。 只有非常少數的人,能夠以封爵名行於後世。 比如楚霸王,專指項羽。 即使強如關羽,諸葛亮。漢壽亭侯跟武侯也不會成為他們的代名詞。 而「蘭陵王」,也是高長恭專屬的。 《蘭陵王入陣曲》。
小時候讀中國歷史,一定會要求我們知道國仇家恨。對大中國來說,外圍總是有著邪惡的侵略者。 從匈奴,到鮮卑。從鮮卑,到突厥。從突厥,到契丹,到女真,到蒙古…… 驅逐韃虜,恢復中華。 對,這些邪惡的侵略者,至少都在中國北方建立過王朝,統治過中國人。 這是教育,不是歷史。
西元184年,黃巾之亂爆發,掀開了三國時代的序幕。 亂世,持續了超過三百年。雖然中間西晉一度完成大一統政府,但很快就敗亡了。 五胡十六國,南北朝。 在西元524年時,南北三國再次登場,引無數英雄競折腰。 三國鼎立,局勢變化萬千,終於從其中一角的潰敗,迎來了中國再次一統的契機。
在中國浩浩蕩蕩數千年歷史中,有如繁星點點那樣多的帝皇王公貴族。 這東西統稱為爵位。 只有非常少數的人,能夠以封爵名行於後世。 比如楚霸王,專指項羽。 即使強如關羽,諸葛亮。漢壽亭侯跟武侯也不會成為他們的代名詞。 而「蘭陵王」,也是高長恭專屬的。 《蘭陵王入陣曲》。
小時候讀中國歷史,一定會要求我們知道國仇家恨。對大中國來說,外圍總是有著邪惡的侵略者。 從匈奴,到鮮卑。從鮮卑,到突厥。從突厥,到契丹,到女真,到蒙古…… 驅逐韃虜,恢復中華。 對,這些邪惡的侵略者,至少都在中國北方建立過王朝,統治過中國人。 這是教育,不是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