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前首相安倍晉三遭嫌犯山上徹也槍殺以來,犯案動機疑似涉及山上徹也的母親所屬的異端信仰,假宗教真斂財,讓舊稱「統一教」,現已改稱「世界和平家庭聯合會」再次受到各界關注。其中,「世界和平家庭聯合會」與自民黨政權間的關係,也是一大焦點。
目前傳出,前陣子吵得沸沸揚揚的「小朋友廳(こども庁)」在上路前夕突然改為「小朋友家庭廳(こども家庭庁)」的爭議,背後也有「世界和平家庭聯合會」勢力介入,引發話題。
從菅義偉到岸田文雄的施政重點
不過這個「小朋友廳」最早並不是菅義偉發起的,而是 2019年3月參議院改選時改披自民黨戰袍,靠著網路空戰優勢一口氣拿下 54萬票,風光成為自民黨內得票數第 2高的山田太郎。
發起人其實是自民黨參議員山田太郎 去年(2021)1月,山田太郎拜會菅義偉,向菅義偉提出「小朋友廳」的構想後,以菅義偉為首,內閣和自民黨內部很快地就動了起來,要儘速成立「小朋友廳」。
對於山田太郎來說 ,曾是單親家庭扶養長大的他,相當關注單親家庭、虐待兒童及小朋友貧困等問題。日本近年接連爆出多起虐待兒童的社會案件(例:2018年3月東京都目黒區的船戸結愛、2019年1月千葉縣野田市的栗原心愛),多起悲劇的背後,其實都有機會再情況變得更糟之前,由行政部門介入協助,卻因為各個行政部門間的協調出了問題,而一再錯失搶救機會。
為什麼需要「小朋友廳」?
「小朋友廳」要解決的問題,就是行政組織的問題:目前日本關於兒童的相關政策,分散在厚生勞動省、文部科學省、內閣府等部會,透過成立一個「小朋友廳」的中央行政組織,也許就能解決各部會之間橫向溝通的問題。
所以日本行政部門在小朋友的政策上,到底出了什麼問題?先撇開「到底幾歲才算小朋友?」的問題。從幼托整合的角度來看:
招收 0–5歲(到小學入學前)的保育所,是由厚生勞動省管轄 招收 3–5歲(到小學入學前)的幼稚園,是由文部科學省管轄 招收 0–5歲(到小學入學前)的認定幼兒園(認定こども園),則由內閣府管轄
保育所、幼稚園、認定幼兒園,3種幼托機構分屬 3個不同的中央主管單位,完全沒有整合在一起。撇開幼托問題,其他和兒童有關的政策如:
衛生保健、社會福祉、幼托屬於厚生勞動省 教育問題屬於文部科學省 近年備受矚目的小朋友貧困問題、青少年自殺防範對策、少子化對策,則隸屬於內閣府
不僅如此,貧困、家暴、虐待兒童等社會問題有高度相關性,家庭狀況是用來判斷小朋友在家是否遭受疏忽照顧(neglect)的重要指標。然而在日本,負責處理兒虐問題的兒童相談所(児童相談所)屬於厚生勞動省,貧困、家暴問題則屬於內閣府,要提早發現學童狀況要靠學校通報(上級為文部科學省),嚴重一點甚至需要警察廳或法務省介入,這些通通分屬不同的主管機構。
想成立「小朋友廳」,然後呢?
總而言之,設置「小朋友廳」基本上最主要的理由和目的,就只是要解決行政部門橫向溝通不良的問題,所以需要組織改組。接下來的問題就會是:
假如真的成立了一個「小朋友廳」,比起現狀可以改善多少?真的能夠解決上述問題,提出更貼近小朋友、更友善小朋友的政策嗎? 要成立新的省廳,錢從哪裡來? 成立新的省廳的話,人從哪裡來?是要整併原本這幾個行政部門的公務員,還是要另外招聘相關專業背景的公務員?
目前「小朋友廳」的討論方向,還只停留在組織改革的面相。「小朋友廳」是否能照預期,從小朋友的最佳利益出發,整合小朋友相關政策,發揮功效,可能要等「小朋友廳」實際上路之後,才能評價。
「小朋友(家庭)廳」更名風波
正當「小朋友廳」籌備過程如火如荼進行時,乍看一切都相當順利,卻在去年底突然爆出更名風波。
早從菅義偉拍板要推「小朋友廳」時,對外一直都是使用「小朋友廳(こども庁)」這個名字,但卻在去年 12月14號傳出要改名字。當時
《共同通信社》報導指出 ,為了顧慮黨內重視傳統家庭價值觀的保守派,自民黨內部有意要將「小朋友廳」更名為「小朋友家庭廳(こども家庭庁)」。消息一出,自民黨黨內隔天(2021.12.15)的會議上,就真的把「小朋友廳」改成「小朋友家庭廳」了。
黨內讀書會曾特別改成「小朋友廳」 早從自民黨內籌備「小朋友廳」初期,就擔任黨內議員讀書會講師的風間暁指出,自民黨內最早最早真的使用過「小朋友家庭廳(子ども家庭庁)」這個名字。但對於她或是其他同樣在小時候曾在家庭內受過虐待的倖存者來說,「家庭」就等於「地獄」,看到「小朋友家庭廳」這名字,只會讓他們想到「小朋友地獄廳」,所以希望可以把「家庭」這兩字刪掉。這項提議當場就通過了,大家還說這是為了小朋友成立的省廳,當然要以小朋友為優先,乾脆連名字都用小朋友易讀平假名標示成「小朋友廳(こども庁)」。而且當時自民黨內真的是迅速改,隔天這個黨內的讀書會就直接改名成「邁向創設小朋友廳(こども庁創設に向けて)」。
怎麼知道,原本大家討論好的事情,突然一則新聞跳出來,完全無視於大家討論的過程,名字就這樣被改回去了。風間暁更為此
發起線上連署 ,希望喚起各界重視這個議題。
冠上「家庭」兩個字的問題點 從「小朋友廳」變成「小朋友(家庭)廳」的問題有 3:
第一,強化養育子女是家庭責任的傳統觀點,把教養子女的工作推到家庭身上,而不是從社會的角度出發,把培育下一代的工作交由社會整體來承擔。如果認為小朋友相關業務會和家庭有關,那為什麼不冠上「學校」2個字,把名稱改為「小朋友家庭學校廳」?只有特別冠上「家庭」2個字,這背後隱含的觀點就是在強調,養育子女是家庭的責任,這是非常典型的保守傳統家庭價值觀的思維模式。不僅如此,「小朋友廳」變成「小朋友家庭廳」,主體就從「小朋友個人」變成以「有小孩的家庭」為單位,如此一來就不是以小朋友為權利主體,不合當初想要成立一個小朋友權利為優先的宗旨。
第二,整個過程相當不尊重當事者的意見。倖存者已經表明,如果真的是要站在小朋友的觀點,這個機構未來也要服務受虐兒的話,就不該擺上「家庭」2個字。必須要降低讓受虐兒或無家可歸的孩子也能放心求救的門檻,這名字會讓他們覺得「求救之後一定會被帶回家」,他們就不可能求救。如果「小朋友廳」真的是一個要以小朋友為優先的省廳,就應該要以小朋友為重。名稱上不放「家庭」不等於不重視家庭,而是在這個省廳裡面,以小朋友為主體的概念比家庭更重要。
第三,也是最近才爆出的,自民黨在短期內迅速把名稱更改成迎合黨內保守派意見的名字,這中間是否有宗教勢力的介入?自民黨內有不少議員都有參與「日本會議國會議員懇談會」 、「神道政治聯盟國會議員懇談會」等與保守派團體往來密切的組織。安倍晉三的槍擊案後,自民黨內保守勢力與宗教團體間的關係也受到矚目。就有人發現,創辦統一教(現已改名為「世界和平家庭聯合會」)的文鮮明所成立的國際勝共聯合,他們的機關雜誌
《世界思想》今年 1月 的主題就是在講把「小朋友廳」改回「小朋友家庭廳」的重要性。雖然不能單憑這樣的內容,就質疑是國際勝共聯合案中施壓自民黨內保守派,但時間點過於巧合,不免令人起疑。
總而言之,新設「小朋友(家庭)廳」的相關法案已在今年 2月25日通過閣議決定,5月17日通過眾議院表決、6月15日通過參議院表決,法案已經正式通過了。最快將在明年 4月正式成立「小朋友(家庭)廳」,也許在正式成立之前,還有修改組織名稱的機會。催生「小朋友廳」的
山田太郎也承諾 ,不應該叫「小朋友家庭廳」,他會為了改回「小朋友廳」的名字奮戰到最後一刻。
目前規劃的「小朋友(家庭)廳」組織架構
雖然「小朋友(家庭)廳」打從一開始就是朝著組織改組的方向進行,但到底是要怎麼個組織整併法,都還在討論。目前經過了一年多的討論,首相都從菅義偉換成岸田文雄,「小朋友廳」的組織架構終於越來越明確。
目前的規劃是,內閣總理大臣底下設有兒童政策擔當大臣(子ども政策担当大臣),也就是現在野田聖子的角色。兒童政策擔當大臣的底下有一個「小朋友(家庭)廳」和「小朋友(家庭)廳長官」。「小朋友(家庭)廳」另設有「小朋友家庭審議會(こども家庭審議会)」,由省廳與有志之士共同商討關於小朋友或養育下一代的相關議題,不排除會直接聽取小朋友的意見。
此外,「小朋友(家庭)廳」將有 300名左右的職員,主要是從厚生勞動省及內閣府的相關部門整併而成,至於文部科學省中關於小朋友的政策或部門,則不會併入「小朋友(家庭)廳」當中,而是和「小朋友(家庭)廳」密切合作。
幼托整合再次失敗 這其實反映的是,日本政府想要「幼托整合(幼保一元化)」卻再一次失敗。因為文部科學省負責的業務內容還是沒有辦法和其他省廳整合,為了要加速成立「小朋友(家庭)廳」,只好先放掉文部科學省,只有整合內閣府和厚生勞動省,再讓新成立的省廳和文部科學省密切合作。
承前,日本「幼稚園」是歸文部科學省管,「保育所」則歸厚生勞動省管,幼稚園和保育所不只主管機關不同,收的兒童年齡及適用對象都不同。長期以來,就一直有希望能整合幼稚園和保育所的聲音。2003年小泉純一郎執政時期,再度讓「幼托整合(幼保一元化)」的話題浮上檯面。然而,幼稚園和保育所長期分屬兩套不同體系,也各自有全國性的同業組織,說要把兩邊合併,兩邊都跳腳。結果就是,幼稚園和保育所不合併,但另外成立一個綜合性的機構,也就是 2006年推出的「認定幼兒園(認定こども園)」。如此一來,事情反而變得更複雜,因為認定幼兒園是歸內閣府管,原本只是文部科學省和厚生勞動省「雙重行政」,現在一口氣變成「三重行政」。
「小朋友(家庭)廳」下設三大部門 目前規劃,「小朋友(家庭)廳」裡面有 3個部門,分別是:
企劃立案・綜合調整部門 (企画立案・総合調整部門)
整合各部門的相關政策,聽取小朋友及青年的意見,製作小朋友相關政策。並和數位廳(デジタル庁)合作製作個別兒童的家庭狀況、社福協助資料庫。 成長發育部門 (成育部門)
與文部科學省合作,制定幼稚園、保育所、認定幼兒園的幼保教育準則;製作「日本版DBS(Disclosure and Barring Service,就是英國的良民證)」,嚴格審核從事和兒童相關工作的大人是否曾有犯罪紀錄;同時也考慮製作推動「兒童死因回溯(Child Death Review)」制度,如果有兒童因為事故死亡,需要徹底驗證原因,防止悲劇再度發生。 支援部門 (支援部門)
提供受虐、霸凌、單親家庭等生活上遇到困難的小朋友或家庭協助。如果遇到重大的校園霸凌案件,會要求文部科學省提供相關說明資料。此外,針對兒童少年家庭照顧者(young carers、ヤングケアラー)、身心障礙兒童或在寄養家庭長大的兒少,也會提供社福、醫療等必要的相關協助。
日本大學教育行政學教授末冨芳指出 ,未來各地方政府的「小朋友家庭中心(こども家庭センター)」如果可以納入「小朋友(家庭)廳」傘下,由「小朋友(家庭)廳」在各地方成立一站式的小朋友家庭中心,並配有相關專業的工作人員,也許能有效改善現狀。此外,「小朋友(家庭)廳」也具有小朋友政策司令塔的效用,其他省廳的政策如果從小朋友的角度來看不夠充分,就可以行使勸告權,要求改正(但沒有強制力)。末冨芳也指出,過去日本政府的相關政策並沒有從尊重小朋友的角度出發,政府必須要改變思考方式,照顧孩子們所需的費用,應由國民全體一起來承擔,讓大家共同養育下一代才是。
「小朋友廳」今後的問題 以上是目前「小朋友(家庭)廳」規劃的方向。根據本次通過的新法,「小朋友(家庭)廳」每 5年必須要重新檢視現行體制,如有必須則可盡快調整組織架構或作法。
現階段「小朋友(家庭)廳」最大的問題,應該還是在財政上。原本日本政府撥給育兒的預算就偏低,雖然現任首相岸田文雄有意讓相關預算翻倍,多出來的經費要從哪裡來?還是一個問題。
除了「小朋友廳」還有「小朋友基本法」
本次立法,除了創立「小朋友(家庭)廳」所需的法律外,還有另立《小朋友基本法(
こども基本法 )》與修改《兒童福祉法(
改正児童福祉法 )》,以配合最快將在明年 4月成立的「小朋友(家庭)廳」。
《小朋友基本法》的背景可以追溯到聯合國在 1989年通過的《
兒童權利公約 》。日本雖然早已在 1994年簽署《兒童權利公約》,但當時認為使用現行法律就可以守護兒少權益,就這樣過了快 30年,才終於有第一部關於小朋友的個別法。時隔 30年才立法,一方面也和社會變化有關。隨著近年虐待兒童、校園霸凌、不願意去學校上學的「不登校」、自殺的青少年比例增加,即便 2016年已經修改過一次《兒童福祉法》,當時就有聲音質疑,只有修改《兒童福祉法》是不夠的。
那這次一口氣修了這麼多法就夠了嗎?其實還沒有做到最好。原本執政聯盟的公明黨提案要設立歐洲國家在 1980年代推出的「國家兒童委員會(Children’s Commissioner/Ombudsman)」作為代表兒童的國家層級第三方機構,負責監督行政、調查社會現狀、推廣兒童權利意識等。卻被自民黨內保守派議員批評這是「
左派的思考方式 」,目前這個案子不了了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