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重點:拆解心理工作者常見的三種常見行銷模式(路邊廣告、口碑行銷、網路行銷)之強弱之處。
最近有機會去台北處理一些事情,坐在捷運列車上,看到幾處的牆壁上掛著XXX心理治療(諮商)所(以後以機構稱之)的巨幅廣告,讓我想起當我們成為心理工作者的時候,該如何讓人知道?
有幾種讓人知道的方式包括機構以路邊廣告作為主打的方式;還有以「花若芬芳,蝴蝶自來」為主的口碑行銷,意思就是你的產品若做得好,就會有客戶上門;以及網路行銷。
本文並非要去爭誰厲害,誰差勁,而是希望讀者能夠依照自己的能力,所在地方,受眾屬性等需求,而找到最適合自己的行銷方式。
過往在自媒體產業尚未成熟,不管是路邊的廣告或是口碑行銷,都有可能成為一個吸引顧客的方式。然而,就現在網路行銷而言,這兩者分別有著不同的特性。
路邊廣告,這是一個中性的宣傳品,能夠24小時提醒受眾的就是「此地有一家機構」,這樣的方式使得機構不容易讓人聯想到其他的關連,就如同一家麵包店,若沒有讓人聞到麵包香,充其量只是「一家麵包店」而已。(很多麵包愛好者,其實是衝著烤麵包的香味而來購買的,讀者可以比較看看附近的麵包店,每到麵包出爐的時候,有麵包香的店,來客數有沒有比較多)
而透過口碑的宣傳,這比路邊廣告還強的部分在於熟人推薦,這是十分有力的部分,然而它不足之處在於:
個案週邊是否有人需要?
個案是否願意跟別人說自己的狀況以建議他人來找你?(若關係較親的比較有可能)
個案接觸到且願意跟對方講出來的人數多寡。
這些導致口碑行銷雖然是最有力,還是有上述的變數可能影響到來客數。
現今網路發達,自媒體工作者林立,你很芬芳,專業度很高,A跟你一樣香,但A知道如何行銷自己,他有可能吸引到需要你們服務的同一群客群,進而提供這些客戶所需要的服務,而你的個案就變少了,這就是一翻兩瞪眼市場被瓜分了。如果更嚴重的話,你周遭有10個作網路行銷的A,市場客群便幾乎不可能流到你身上了。
而透過網路行銷提供你的專長、經歷、治療經驗、看問題的方式等可以直接讓受眾感覺到你真的懂他,真的理解他的遭遇,就像麥當勞,肯德基都有特別的味道(在麥當勞和肯德基外面,你聞到的氣味不一樣),你習慣他們的味道,只要一有肚子餓,就連想到某家的氣味,每一家特別的標識(氣味),足以挑動著受眾的情緒跟著記憶連動,更助長他們想到某個品牌。
當你常常提供受眾相關的資訊,也很容易透過情緒的連結,讓他們有更深的印象,對於你的產品產生相對的好感。而在網路上的資訊,不需具名,也不怕需要的客戶被別人認出。
此外,網路資訊也擁有路邊廣告的優勢就是24小時掛在那邊,只要有搜尋就有可能找到你。
最後,它也有類似口碑行銷的效果,就是因為不斷的透過你的產出而建立受眾的信任感,或許有人認為,這樣到底有多少人知道?其實留下網路足跡不只有建立信任感,若受眾在臉書上分享,按讚,他的朋友,都有機會可以看到;而透過部落格的貼文,這些資訊都可以被需要的客戶搜尋得到,不只有短期效果,在未來只要能被搜尋得到就足以成為吸引客群的流量,所以這些擴散效果都是始料未及的。
當然也會有處於劣勢之處,那就是心理工作者需要長期的經營產出,以建立信任感。
很多人都覺得只要有打廣告,或是把自己的產品品質顧好,就會有客戶,其實這些對於個人品牌的行銷,都只有作一半而已。這樣想法也讓很多經營者認為,我做了那麼多,花了那麼多錢,甚至我的產品那麼好,為什麼對於吸引客戶還是一樣沒有進展,通常都是朝著錯誤方向努力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