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該演哪一齣?民戲的挑戲情境

現在該演哪一齣?民戲的挑戲情境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如果要跟曖昧對象第一次約會看電影,你會挑什麼片呢?

不論是「緊緊相依的心如何Say Goodbye」讓人忍不住越靠越近的恐怖片,還是「而我聽見下雨的聲音,想起你用唇語說愛情」的唯美浪漫劇,抑或「也許未來遙遠在光年之外,我願守候未知裡為你等待」的科幻作品,總之,大概不太會是〈七龍珠〉真人版……或是(慘遭)真人化的〈幽遊白書〉。

這種看情境挑作品的習慣,其實在以前歌仔戲團演民戲時也有,配合請主來請戲的理由挑選戲文可是非常重要的。

魏叔雖然是客家人,不過從小就在「宜蘭英」當「贌戲囡仔(pa̍k-hì gín-á)」,根據他的說法,小時候跟著劇團東奔西跑,除了一般的神明聖誕、宮廟活動等,民間的請戲其實也有講究,例如以下幾種情境:

#平安戲(pîng-an-hì)

以前義(ㄅㄨˋ)務(ㄩㄢˋ)役(ーˋ)服役時間長風險高,當兵的孩子能夠平安回家是天大喜事,這時就會請劇團演「平安戲」,平安戲的選擇主要是文戲,而且不能死人、沒有衝鋒陷陣殺敵,最好要是才子佳人,幸福圓滿。

#龍船戲(liông-tsûn-hì)

龍舟比賽前請戲既能助聲勢又有求活動平安的祈福意義,這時戲文一定得挑選熱鬧的故事,最好是有勢如破竹感,鼓舞參賽者士氣大振,〈楊家將〉系列經常名列其中(雖然我覺得滿多情節都是悲壯路線),〈薛仁貴征東〉也是好選擇。

#司公戲(sai-kong-hì)

長輩過世辦喪事之餘也請戲,雖說「在生一粒豆,較贏死後拜豬頭」,既然都「披麻帶孝(phi-muâ tuà-hà,這裡的"孝"讀做hà)」了,一定是要「孝」出來給大家知道的,所以戲文的挑選經常就來自「二十四孝」,特別像是丁蘭的〈刻木事親〉(墓碑的由來)就是經常演出的劇碼。

#刣豬戲(thâi-ti-hì)

殺豬戲的戲文選擇比較不是依據情境,屠戶請戲最愛的是〈羅通掃北〉這種大殺四方的演出,〈關公過五關斬六將〉也是好選擇,要是當年有電玩「真‧三國無雙」,他們應該是最沉迷的玩家。

圖為澎湖菜園里東安宮正殿彩繪〈羅通掃北〉

圖為澎湖菜園里東安宮正殿彩繪〈羅通掃北〉

我是喜歡看戲的人,尤其是那種亂把別人的哥吉拉送出去所引發的好戲,當然除了這種以外,還有很多舞台上的、劇場裡的好戲值得看;據2019年的兩廳院售票系統數據報告,台灣人平均藝文消費大約50元出頭,比一杯珍珠鮮奶茶還少,也買不起一斤雞蛋,希望大家有機會多進劇場看演出。

avatar-img
【亞特聊聊天丨台語Podcast放送】播音室
12會員
40內容數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誠然「有人提燈照路,無人提燈照肚。」人心如何不得而知;但「鴨蛋較密嘛有縫(Ah-nn̄g/nuī khah ba̍t mā ū-phāng.)」,沒有什麼是永久的秘密,更不用說有的人簡直吃了誠實豆沙包,什麼黑歷史都自己「搤搤出來(iah-iah--tshut--lâi)」。
當然長輩在罵小孩這句話時,絕對不是真的在關心你有沒有好好吸收書本知識,你也就不需要回嘴說「我有讀啊,不然我默唸課文給你聽!」
餾的蒸熱也經常用在粿類食品上,家裡有拜過像「發粿」這類食品的朋友一定有這種經驗,擺在神龕上才一、二天,發粿要嘛變質發酸,要嘛直接發黴,這種蒸熟成形的食品特別容易敗壞,而要維持它不要那麼快壞掉,又要維持既有口感的方式,就是重新「餾過(liū-kuè)」。
不過你如果你仔細觀察一些閩南式建築,有的戶橂前的空間也經常富含深意,例如圖片裡這處進入「正身」(傳統閩式建築正廳)前的戶橂前方,多了二塊石頭及圍繞著建築的堆高平臺,這石頭可不只是當成階梯使用而已。
「乍(tsànn)」這個字有油炸的意思,不過通常是快速過油的食材處理工序,而非將食物炸熟的方式,跟「炸」有關的台語其實滿多的,我比較常用到的包含「乍」、「糋(tsìnn)」與「烰(phû)」,每個字的意義又略有不同,各地常用的「油炸」台語也不盡相同,你們習慣用什麼詞來炸呢?
扮仙戲其實源自北管戲曲,所以與一般歌仔戲正戲演出不同的是,如果你仔細聽扮仙的台詞,即使你的台語聽力不錯,也會發現似乎有些話聽不懂,這是因為傳統的扮仙摻雜了不少業界稱為「官話」的語言(帶有閩南口音的官話),不過這樣的語言也隨著老演員的凋零逐漸消失,越來越多人改以全台語唸扮仙台詞。
誠然「有人提燈照路,無人提燈照肚。」人心如何不得而知;但「鴨蛋較密嘛有縫(Ah-nn̄g/nuī khah ba̍t mā ū-phāng.)」,沒有什麼是永久的秘密,更不用說有的人簡直吃了誠實豆沙包,什麼黑歷史都自己「搤搤出來(iah-iah--tshut--lâi)」。
當然長輩在罵小孩這句話時,絕對不是真的在關心你有沒有好好吸收書本知識,你也就不需要回嘴說「我有讀啊,不然我默唸課文給你聽!」
餾的蒸熱也經常用在粿類食品上,家裡有拜過像「發粿」這類食品的朋友一定有這種經驗,擺在神龕上才一、二天,發粿要嘛變質發酸,要嘛直接發黴,這種蒸熟成形的食品特別容易敗壞,而要維持它不要那麼快壞掉,又要維持既有口感的方式,就是重新「餾過(liū-kuè)」。
不過你如果你仔細觀察一些閩南式建築,有的戶橂前的空間也經常富含深意,例如圖片裡這處進入「正身」(傳統閩式建築正廳)前的戶橂前方,多了二塊石頭及圍繞著建築的堆高平臺,這石頭可不只是當成階梯使用而已。
「乍(tsànn)」這個字有油炸的意思,不過通常是快速過油的食材處理工序,而非將食物炸熟的方式,跟「炸」有關的台語其實滿多的,我比較常用到的包含「乍」、「糋(tsìnn)」與「烰(phû)」,每個字的意義又略有不同,各地常用的「油炸」台語也不盡相同,你們習慣用什麼詞來炸呢?
扮仙戲其實源自北管戲曲,所以與一般歌仔戲正戲演出不同的是,如果你仔細聽扮仙的台詞,即使你的台語聽力不錯,也會發現似乎有些話聽不懂,這是因為傳統的扮仙摻雜了不少業界稱為「官話」的語言(帶有閩南口音的官話),不過這樣的語言也隨著老演員的凋零逐漸消失,越來越多人改以全台語唸扮仙台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