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築中的密碼:「侵門踏戶(tshim-mn̂g ta̍h/tā-hōo)」

2022/05/14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在〈豆腐刀削番薯皮-宜蘭北管樂派之爭〉裡我們從在地俗諺中,拼湊出當時北管的西皮、福祿二派的械鬥事件及拼場風氣,不曉得聽過的朋友還喜歡嗎?當然現在已不太可能出現這樣的樂派械鬥了,事實上像節目裡提到的 #漢陽北管劇團 的演出中,就經常兼容二派的經典曲調。
不過在當年不論是清領時期的械鬥,或是日治時期的拼陣,大家常常是一股「不認輸」的精神,一旦感受到對方的挑釁,就絕對要「加倍奉還!」(根本北管版半澤直樹?),畢竟,對方都已經「侵門踏戶(tshim-mn̂g ta̍h/tā-hōo)」到家門口了。
「侵門踏戶」是生活中滿常出現的慣用語,在文法上「侵踏」跟「門戶」當然也可以是互文修辭的一種,但「踏戶」本身也有踏在「戶橂(hōo-tīng,門檻)」上的意思。
如果你家裡有「戶橂」,小時候應該曾被長輩提醒過「戶橂袂(未)使踏」,因為踩踏在戶橂上,就是對那戶人家的挑釁,更不用說如果去廟裡,那戶橂更是不能踩的。
那麼為什麼會有戶橂這個東西呢?說法很多,不外乎區分室內外、防止沙塵進入、避邪及彰顯身份,官宦之家經常也有相對高的戶橂,要進入可是不太容易的,正所謂「門檻高」。
不過你如果你仔細觀察一些閩南式建築,有的戶橂前的空間也經常富含深意,例如圖片裡這處進入「正身」(傳統閩式建築正廳)前的戶橂前方,多了二塊石頭及圍繞著建築的堆高平臺,這石頭可不只是當成階梯使用而已。
有發現這二塊石頭的大小差異相當不成比例嗎?從稻埕(tiū-tiânn)要踏入建築內,要先蹈最大塊的石頭,是為「一進」,其次再踩上小塊的石頭,跨距猛然縮小,須得謹慎,是為「一退」,最後再踏上寬廣的平臺,是為「再進」。
這是前人留下的密碼,也是勸誡,人生沒有一帆風順,前進時大步向前,遇阻時謹慎小心,終究能見得雲清。
【亞特聊聊天Podcast】
如果你喜歡這篇文章,歡迎前往
亞特聊聊天podcast」,收聽更多精彩內容。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亞特聊聊天
    亞特聊聊天
    亞特聊聊天Podcast主理人 目前Podcast頻道主要單元 #台語話故事,是全台語聊天的方式,介紹台灣的民間傳說、在地歷史及風俗民情,希望讓對台語及台灣文化有興趣的朋友,在聲音中認識台灣。 方格子的文章未來會優先補完在社群平台上的節目延伸內容,未來則可能加上完整的節目圖文版。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