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世紀的中國,政治穩定,經濟繁榮,藝術市場也相當活躍。當時,揚州是鹽業發展重地,許多喜好藝文的鹽商興建私家園林、深宅大院,同時積極款待文人藝術家,因此,許多畫家為了吸引富有商人購買他們的作品便開始賣畫維生。與此同時,在揚州萃集一群風格奇異、個性鮮明的畫家,即「揚州八怪」。從繪畫史的角度來說,「揚州八怪」不專指八個成員,若要講得更精準,便可以用「揚州畫派」這一名稱來泛指活躍於康熙中期至乾隆末期的革新派畫家,主要成員有金農、鄭燮、黃慎、李方膺、羅聘、華嵒等人,他們的繪畫題材多取自真實生活,藉由獨創筆法,使傳統書畫煥然一新、雅俗共賞。
羅聘(1733-1799)是「揚州八怪」中年紀最輕的畫家,字遯夫,號兩峰、花之寺僧、衣雲和尚。祖籍安徽歙縣,寓居揚州。二十餘歲隨金農學畫,擅長人物、佛像、山水、花果、梅竹等,功力深厚,但不拘泥於師法,自成一格,筆調奇異、古韻盎然。曾三次進京,聞名於畫壇,並與揚州地區的眾多文人、畫家、商人有密切來往。羅聘號稱自己能看見鬼,亦能畫鬼,他最為人知的作品莫過於《鬼趣圖》。現留存於世的《鬼趣圖》可能有五個版本,包括現藏於香港藝術館的手卷本、藝術史家方聞(1930–2018)珍藏的摺扇本,而最著名的版本則是南海霍氏本,其應為羅聘十分珍惜的家傳本,裡頭共有八幅鬼怪圖。
隨著手卷展開,由右至左,第一幅畫中出現兩隻光著上身、瘦骨嶙峋的鬼,他們雙眼無神,似乎隔著雲霧對望;第二幅畫面裡是一胖一瘦的鬼怪,胖鬼快步前行,頭戴纓帽的瘦鬼則跟隨其後,雙手交握於身前,看似一主一僕。
在第三幅畫中,身穿華衣、面目猥瑣的男鬼拿著蘭花調戲身穿紅紗的女鬼,白無常站在一旁湊熱鬧;第四幅畫出現一隻光頭矮鬼,他倚著仗席地而坐,一旁的紅衣小鬼幫忙捧著酒缽。
第五幅畫作的主角是一隻長髮青鬼,在一縷黑煙之中若隱若現;在第六幅圖裡,身形奇怪的尖頭鬼正追趕著兩隻小鬼;第七張畫面浮現四隻面目奇異的鬼,他們一同撐著破傘在薄如薄紗的雲霧裡前行;第八張畫中站著兩個骷髏人,動作奇異有趣,貌似相互交談。
自古以來,中國人對於「鬼」的想像早已體現於諸多經典名著,也常被用來勸戒世人,例如,儒家「事鬼敬神而遠之」,強調尊崇鬼神之際仍需敬而遠之。此外,關於鬼的形象也早有許多探討,例如,唐代畫家吳道子的《地獄變相圖》陰氣逼人,使得「京都屠沽漁罟之輩,見之而懼罪改業者,往往有之,率皆修善。」自文人繪畫興盛後,大部分鬼神題材暗藏著畫家對社會百態的嘲諷與無奈,羅聘也以畫揶揄時下政治氛圍,使身旁友人不禁捏一把冷汗。然而,羅聘毫不掩飾,稱自己所描繪的鬼,正是自己所見到的,並曾說過:「凡有人處皆有鬼,鬼所聚集,常在人煙密簇處,僻地曠野,所見殊稀。」藉由濃淡相宜的筆墨,羅聘巧妙地形塑出亦人亦鬼的角色,建構虛無飄渺的詭譎世界,讓人分不清虛與實,同時引導觀眾體會人世間的虛無,並感受趣味橫生的妖鬼圖。
參考資料:
張啟文,〈從《鬼趣圖》題詩中看其評價的形式與轉變〉,《議藝份子》6期(2004),頁1-26。
馮婧茹,〈羅聘《鬼趣圖》的圖像隱喻探析〉,《中國書畫》11期(2021),頁48-51。
楊新、高居翰、巫鴻、班宗華、聶崇正、郎紹君合著,《中國繪畫三千年》(臺北:聯經出版事業,1996)。
中國東方衛視官方頻道,〈扬州八怪究竟“怪”在哪些方面?〉,中國東方衛視官方頻道(2021.04.11),網址:
圖片來源:
馮婧茹,〈羅聘《鬼趣圖》的圖像隱喻探析〉,《中國書畫》11期(2021),頁48-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