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日子我看過的書 - 《馬內的象徵革命:藝術場域的誕生》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來源:誠品線上

來源:誠品線上

《馬內的象徵革命:藝術場域的誕生》

 

原文作者:皮耶・布迪厄(Pierre Bourdieu

 

譯者:陳宗文|年份:2022

 

十九世紀中後葉,西方藝術界正捲起一場前所未有的革命,也就是後人耳熟能詳的「印象畫派」運動,而這場革命之關鍵人物愛德華・馬內(Édouard Manet,1832-1883)更被譽為「印象畫派之父」。針對馬內在所處時代引發的藝術效應,著名的法國社會學者布迪厄(Pierre Bourdieu,1930-2002)生前意圖將他數十年長期關懷藝術、文化、社會等範疇所累積之實作,傾注於以馬內為主題的社會學研究,可惜該研究之結構過於龐大,加上布迪厄將其推向不可能實現的境地,結果成為他生前的未完成巨作。

本書極具研究價值,不僅收錄了布迪厄於1999年至2000年講授的十八堂以馬內美學為主的法蘭西公學院課程講稿,也於後半部附上了布迪厄未完成之手稿內容;從學院藝術談起,經由「場域」概念切入討論,接著檢視馬內所處時代的藝術評論,最後止於馬內的稟性與資本條件,並以馬內的美學分析作品。整體研究架構雖讀起來晦澀、斷斷續續,但仍可看出課程講稿與未完成之手稿彼此呼應,其不斷主張的重點,簡單來說,就是「是怎樣的社會條件使馬內有機會實現象徵革命?」。有趣的是,讀者在閱讀的過程中,不僅能透過布迪厄之眼欣賞馬內藝術的獨特性,也能窺見這位社會學者試圖與藝術史領域展開對話、卻因試圖突破既有的藝術史學術框架而產生不知所云、自相矛盾的詞語,從而更認識布迪厄在建構其研究論述的幕後生產過程。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煙燻瓶子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圭多・雷尼(Guido Reni, 1575-1642)生於波隆那(Blogona),早期師從活躍於義大利的法蘭德斯畫家丹尼斯・卡爾瓦特(Denys Calvaert, 1540-1619),也隨阿爾巴尼(Francesco Albani, 1578-1660)和多梅尼科・臧皮里(Domenico
【號稱能看見鬼的清代畫家-羅聘】
在黑雲籠罩大地之際,柔潤的陽光滲透著遠方地平線,將些許光芒灑落在樹木和植被之上,點亮了佈滿水氣的畫面,似乎正與不斷蔓延的黑暗抗衡。
在五光十色的當代世界,讓我們懷舊一下吧!
「掘光而行:洪瑞麟」自3/19於臺北市立美術館如火如荼展開,展覽內容豐富,也將畫家多年未公開的作品重新亮相於大眾眼前。此次展覽也讓我回想起曾因「近代東亞美術史研究」課程繁忙於臺灣藝術家的研究過程,當時寫的期中文章與洪瑞麟的昔日戰友:陳德旺(1910–1984)有關。
圭多・雷尼(Guido Reni, 1575-1642)生於波隆那(Blogona),早期師從活躍於義大利的法蘭德斯畫家丹尼斯・卡爾瓦特(Denys Calvaert, 1540-1619),也隨阿爾巴尼(Francesco Albani, 1578-1660)和多梅尼科・臧皮里(Domenico
【號稱能看見鬼的清代畫家-羅聘】
在黑雲籠罩大地之際,柔潤的陽光滲透著遠方地平線,將些許光芒灑落在樹木和植被之上,點亮了佈滿水氣的畫面,似乎正與不斷蔓延的黑暗抗衡。
在五光十色的當代世界,讓我們懷舊一下吧!
「掘光而行:洪瑞麟」自3/19於臺北市立美術館如火如荼展開,展覽內容豐富,也將畫家多年未公開的作品重新亮相於大眾眼前。此次展覽也讓我回想起曾因「近代東亞美術史研究」課程繁忙於臺灣藝術家的研究過程,當時寫的期中文章與洪瑞麟的昔日戰友:陳德旺(1910–1984)有關。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Thumbnail
印象派(Impressionism) 是一個重要的藝術運動,最初源於繪畫,後來也擴展到音樂。這一運動主要形成於 19 世紀末到 20 世紀初的法國,涵蓋了 1867 年至 1886 年間的藝術創作。印象派的畫作以捕捉光線和色彩的變化為特點,與精確客觀的視覺現實描繪有所不同。
Thumbnail
每當書籍作品披掛在經典的哲學概念之上,不自覺地都會讓人對其內容與論述產生抽象難解的意象。《牆》這本書的閱讀體驗,卻是出乎意料的順暢,姑且不去深酌文字背後的意義,收錄的五篇短篇故事本身已具有豐富的文學性,流暢的文句搭配層層推演的情節,不斷勾起讀者的好奇心,讓人想趕緊跳進結局一虧故事的究竟。
Thumbnail
法國是17世紀及18世紀歐洲啟蒙運動的中心,湧現了一大批啟蒙思想家,他們相信理性和知識可以解決人類存在的問題和推動人類進步。 但早在16世紀的文藝復興時代,法國就產生了一位傑出的啟蒙思想家拉波埃西。他的著述《自願奴役論》中的思想深刻影響了與他同時代的法國思想家蒙田和法國啟蒙時代的思想大家。
Thumbnail
這篇文章分享了作者對於印象派畫派展覽的心得。作者描述了在展場中親眼所見的震撼和對畫作的愛慕之情,讓讀者感受到了作者對於印象派藝術的熱愛和震撼。
Thumbnail
這次的講座是印象派150周年系列講座,講的是愛德華.馬內〔奈〕,馬內也是這一次奇美特展,有展品展出的大師之一,歸類在印象派繪畫,不過這次的講座對馬內下的標題是:不算印象派的印象派先驅,這又是為什麼呢?讓我們在看展之前先感受一下大師的魅力吧!
Thumbnail
  《眼與心》(L'Œil et l'esprit, 1961)是法國哲學家梅洛龐蒂(Maurice Merleau-Ponty, 1908-1961)的最後書寫,其主要著作有《知覺現象學》(Phénoménologie de la, 1945)、《可見與不可見》(Le Visible et
Thumbnail
在《詩藝的復興》訪談中,宇翔說他受到詩人布羅茨基(Joseph Brodsky)的詩觀影響而變得「布頭部腦」。開始寫論文以後,我也感覺自己變得「布頭部腦」,只不過我的「布」是社會學家布赫迪厄(Pierre Bourdieu)──時刻不自覺地以場域的角度觀看各類文學作品與活動,省察潛藏於其間的位置關係
Thumbnail
在波茨坦的「巴貝里尼博物館」遇到一整層樓的印象派和莫內。看他的畫會不由自主被捲進場景當中,那些筆刷的斑點色塊像是會流動的一樣,有時候會先站近了細看斑點紋路,再站遠了看整體色彩,一幅畫能夠讓人駐足好久好久,喜歡他對光影的敏銳洞察,好像轉瞬即逝的時間都被他捕捉進畫中了。
Thumbnail
說到印象派的畫,我想到20年前的自己,那時人生第一次去北美館看印象派的畫展,是跟職訓局的同學們一起去看的,那時覺得好SHOCK,覺得很多在書本上介紹的畫家,都在這邊看到了,而且看到的是真跡,超級感動的。 那時在一堆的畫作當中我後來愛上了莫內的紫色,他的睡蓮池的紫色系列讓我覺得很迷幻,那時
Thumbnail
這本書作者法國文學教授皮耶.巴亞德,他在本書中主要探討有關於文學書的看法,並且用一些西方的文學和文學家的看法作為舉例,以下我列出一些書中內容,以及我的感想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Thumbnail
印象派(Impressionism) 是一個重要的藝術運動,最初源於繪畫,後來也擴展到音樂。這一運動主要形成於 19 世紀末到 20 世紀初的法國,涵蓋了 1867 年至 1886 年間的藝術創作。印象派的畫作以捕捉光線和色彩的變化為特點,與精確客觀的視覺現實描繪有所不同。
Thumbnail
每當書籍作品披掛在經典的哲學概念之上,不自覺地都會讓人對其內容與論述產生抽象難解的意象。《牆》這本書的閱讀體驗,卻是出乎意料的順暢,姑且不去深酌文字背後的意義,收錄的五篇短篇故事本身已具有豐富的文學性,流暢的文句搭配層層推演的情節,不斷勾起讀者的好奇心,讓人想趕緊跳進結局一虧故事的究竟。
Thumbnail
法國是17世紀及18世紀歐洲啟蒙運動的中心,湧現了一大批啟蒙思想家,他們相信理性和知識可以解決人類存在的問題和推動人類進步。 但早在16世紀的文藝復興時代,法國就產生了一位傑出的啟蒙思想家拉波埃西。他的著述《自願奴役論》中的思想深刻影響了與他同時代的法國思想家蒙田和法國啟蒙時代的思想大家。
Thumbnail
這篇文章分享了作者對於印象派畫派展覽的心得。作者描述了在展場中親眼所見的震撼和對畫作的愛慕之情,讓讀者感受到了作者對於印象派藝術的熱愛和震撼。
Thumbnail
這次的講座是印象派150周年系列講座,講的是愛德華.馬內〔奈〕,馬內也是這一次奇美特展,有展品展出的大師之一,歸類在印象派繪畫,不過這次的講座對馬內下的標題是:不算印象派的印象派先驅,這又是為什麼呢?讓我們在看展之前先感受一下大師的魅力吧!
Thumbnail
  《眼與心》(L'Œil et l'esprit, 1961)是法國哲學家梅洛龐蒂(Maurice Merleau-Ponty, 1908-1961)的最後書寫,其主要著作有《知覺現象學》(Phénoménologie de la, 1945)、《可見與不可見》(Le Visible et
Thumbnail
在《詩藝的復興》訪談中,宇翔說他受到詩人布羅茨基(Joseph Brodsky)的詩觀影響而變得「布頭部腦」。開始寫論文以後,我也感覺自己變得「布頭部腦」,只不過我的「布」是社會學家布赫迪厄(Pierre Bourdieu)──時刻不自覺地以場域的角度觀看各類文學作品與活動,省察潛藏於其間的位置關係
Thumbnail
在波茨坦的「巴貝里尼博物館」遇到一整層樓的印象派和莫內。看他的畫會不由自主被捲進場景當中,那些筆刷的斑點色塊像是會流動的一樣,有時候會先站近了細看斑點紋路,再站遠了看整體色彩,一幅畫能夠讓人駐足好久好久,喜歡他對光影的敏銳洞察,好像轉瞬即逝的時間都被他捕捉進畫中了。
Thumbnail
說到印象派的畫,我想到20年前的自己,那時人生第一次去北美館看印象派的畫展,是跟職訓局的同學們一起去看的,那時覺得好SHOCK,覺得很多在書本上介紹的畫家,都在這邊看到了,而且看到的是真跡,超級感動的。 那時在一堆的畫作當中我後來愛上了莫內的紫色,他的睡蓮池的紫色系列讓我覺得很迷幻,那時
Thumbnail
這本書作者法國文學教授皮耶.巴亞德,他在本書中主要探討有關於文學書的看法,並且用一些西方的文學和文學家的看法作為舉例,以下我列出一些書中內容,以及我的感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