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漫之城----海德堡
在我學生時代,因著興趣,到台北德國文化中心去學德語。記得一位中國留德老師,上課必白色襯衫,素色西裝褲附著吊帶,不可少的,是那副大紅色蝴蝶結領帶。令我映象深刻的,是他講過一句德國諺語「人到了海德堡,他的心就留在那裏了!」過了許多年,我終於來到德國海德堡,心中還念著老師那句話,要來印證是否為真。
若用歷史學家或考古學家的角度,有關海德堡絕對可寫出一本厚厚的書。但就旅人的視角,看到令人感動的人事物就足矣。在這裡,曾是神聖羅馬帝國選侯致力經營的城市。教堂與大學,是海德堡的靈魂。西元九世紀就有聖米迦勒修會來此處福傳,至十二世紀新堡修道院設立於納卡河谷,自此海德堡成為南德巴伐利亞區的宗教重心,羅馬教廷與德法國王及其支持的主教常在海德堡這裡爭奪政權與教權,今天在海德堡舊城區看到的「聖靈教堂」,可視為這段歷史的代表性建築。
聖靈教堂在十四世紀興建,是紅砂岩為建材的哥德式教堂,花了一百五十年才逐漸完成,一方面是經費,一方面是技術問題。塔樓頂端至地面有三十八公尺的聖靈教堂,比起許多歐洲許多教堂稱不上華麗雄偉,但他的樸實肅穆卻帶給信徒平靜安穩。最初是羅馬公教教區的堂座,在十六世紀宗教改革後,新教重鎮的德國將聖靈教堂撥給更正教會使用。經過「三十年宗教戰爭」,羅馬公教會重新得到聖靈教堂。今天,這座教堂歸屬更正教及羅馬公教共同管理。進得前方大門,入內不得喧嘩。前面廊廳是紀念文物販賣區,主教堂區在高聳的穹頂濕壁畫和周圍的紅砂岩幾何造型支柱圍繞下,前方聖台顯得渺小。信徒可用一歐元入內安靜祈禱或默想,信仰的恩典仍在聖靈教堂中延續。
與聖靈教堂有關的,是海德堡大學的設立,因著海德堡大學,海德堡發展至今成為大學城的形式。由於羅馬公教教宗權力分裂,亞維儂主教和羅馬主教在十三、十四世紀之交將德法地區畫分出不同勢力範圍(彼時尚未有德國)。在巴伐利亞區為建了立自己的教會人才,不受當時百年的巴黎大學左右,羅馬教皇和巴伐利亞選侯支持在海德堡建立一所大學,是歐洲史上第三所大學。剛開始是借用修院當學校教室,建校開學儀式即在聖靈教堂舉行。歐洲各邦的老師及學生,陸續集合到海德堡大學,使海德堡成為人文薈萃及學術自由的重鎮。後來在歸宗更正教的選侯大力支持下,這裡成為加爾文派的神學教育和大學教育的大學城。諾貝爾榮耀、國社黨統治及六零年代學運,在海德堡大學都留下印記。我到了大學城一間小餐館用午餐,昏暗餐館中柔和黃色壁燈融合小窗透進的陽光,極為浪漫。各樣藝術創作及古老照片掛滿牆面,都是歷代海德堡大學的故事。其中有一張德國鐵血宰相畢斯麥的照片,號稱這位宰相也光臨過這學生餐廳。在大塊豬肉大口啤酒中,海德堡大學城令人陶醉。
海拔三百多公尺的海德堡城堡,代表了海德堡市的統治者更迭歷程。選侯、親王、公爵,在這十四世紀末即陸續增建的城堡裡,來來去去。這裡融合了文藝復興時期的巴洛克風建築及哥德式建築,宮廷、花園、議事廳彼彼落落,極盡奢華。如今是節慶及旅遊勝地,還保留好些殘破的屋瓦城牆,這因戰爭中彈藥庫爆炸造成的後果,至今近數百多年也沒修復。繁花煙雲,消逝往昔風華。在此遠眺卡納河上一座少數存留的九拱紅砂岩古橋,想到數世紀來戰爭對這浪漫城市的摧殘;所幸二次大戰時,因海德堡市區沒有工業也沒商業,缺乏戰略目標,因而免於盟軍轟炸,保留了思古美景。
「人到了海德堡,他的心就留在那裏了!」在海德堡教堂與河邊,散發出了他的靈性;在大學廣場與小酒館,飄出了他的理性;在古堡與老街,展現了他的情性。海德堡有恬靜的美,有多彩的秀,有文青的情,有風情的味。德國的嚴謹和規律,在海德堡得到釋放。這裡讓人感到自由釋放,令人回應自己的情感,也讓人親近這個被創造的世界。走在石板的街道,各顯特色的小商店,讓人體驗海德堡情趣。買了傳說中的小熊軟糖,嚼著酸酸甜甜的滋味,我的心真不想離開這兒了!
(刊載於《每日活水》靈修月刊2019年1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