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氏家訓(八)-書證音辭】

【顏氏家訓(八)-書證音辭】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顏氏家訓進入最後的四篇,接下來的書證音辭都是專業文。那這種我就不會一句一句翻。

其實從前一篇歸心開始就是了。

顏之推本身是佛教徒,有訓詁學跟音樂方面的專長。

訓詁是研究古書中詞義的學科。同一個字詞,在古代跟現代所代表的意義,很多時候是完全不相同的。

比方說「爺」,現在都覺得是阿公,以前說的是爸爸。

或是老師通常會教的,古時候妻子是指老婆跟小孩,現在專指老婆。

語言是不斷成長變化的,但經典既然已經在那邊,要研究古人的知識,就必須透過各個時代的作品一步步去還原。


不過顏之推的「書證」篇更硬一些。

一開始他就舉了三種植物來辯證,但有趣的部分是,他在講南北差異。

而他的研究發現,南方人保留了更多詩經描述的植物正確名詞,但北方很多都已經是「走味的咖啡」了。

這有一個可能性是在婊五胡亂華,以至北朝的漢儒文化喪失。

我們繼續往下看。


接下來說牡跟牧,簡單結論:可通。

牡其實是形容詞,牧是動詞吧?怎麼通?因為放牧馬能夠達到古書牡馬的標準,故通。

這個我不解釋太多,大家可以自己感受一下。

再來又是植物:荔挺,東漢鄭玄說是馬薤,廣雅說馬薤是荔。
東漢蔡邕認為,荔似挺。

在繞什麼口令?我想這就跟上面提到的「妻子」是一樣的。

這些東西太多,雖然有作者的用意,我們還是跳著說就好。

比方說行軍布陣的陣,古時候是寫陳,取陳列之意。後來是王羲之改寫成陣,就沿用下去了。

「也」是語已及助句之辭,之乎者也嘛。

北朝的老外覺得麻煩就去掉,於是在抄寫經典的時候很多就意思變了。

比方「青青子衿」的註釋本來是:「青衿,青領也,學子之服。」叫做衿=領,學生服的意思。

去掉也之後,當代的文人就望文生義說:「青衿、青領,是衣兩處之名,皆以青為飾。

顏之推其實一直在婊一件事:即使是學問很好名聲很高的大學者,仍然不免會犯這些小錯誤。

就衝著這點,顏之推這個朋友我交了。


再來很常見的,三國甄姬的名字,甄宓(讀作伏),顏之推認為是錯字。

是虙羲氏(伏羲氏)的誤植,古經典裡面是沒有宓羲的。

也有史記考證:「二十八年,丞相隗林、丞相王綰等,議於海上。」根據當時的出土文物,顏之推考證丞相的名字應該是「隗狀」。

我覺得顏氏家訓給我一個很大的衝擊就是這部分:顏之推的很多想法做法,其實跟二十世紀的人差不了多少。

其實我們之間的距離,也許沒有想像中遙遠。

又比如原本皇宮內稱禁中,禁止進入很好懂。

後來王莽的姑姑,王政君的父親因為叫王禁,一度把禁中改成省中。這一定是王莽改的。替代邏輯是「禁衛省察」。

還有東漢除了我們熟知的縣侯鄉侯亭侯關內侯,其實還有一種小侯。

小侯一開始的身分是外戚屬,可以追封到未成年者。未成年不能為士大夫,但可以立學,以學士身分入官。

喔就這樣?這其實就告訴我們,東漢為什麼開始一堆少為郎少為XX的官吏。

再提到山海經據說是大禹所著,但很多地名都是秦漢時期才有的。

顏之推表示,古文缺了今人補的很多,你讀的春秋也是左丘明補的不是孔子原本,所以才會講到漢高祖不然孔子穿越逆。

一夜五更的典故也說一下。

兩漢魏晉本來是稱甲乙丙丁戊夜的,只切五等分是因為觀測之後,中原的日落時間會落在四到六的區間……

我查了一下,洛陽夏季日照最長14小時,也就是日落最短不足10小時(五時辰)。冬季日照最短10小時不足,也就是夜長14小時(七時辰)。

為什麼不一樣?

因為漢朝以前不是十二時辰制。

據說黃帝發明漏水測時法,周朝人就準備了一個有一百個刻度的容器。冬至夜間滴60,白天滴40,夏至正好反過來。春秋就差不多五十五十啦,所以用這個方式去測定。

嗯,如果記得前幾篇,顏之推是也有在天官部門工作過的。

十二時辰制一直要到東漢才定下來。

書證篇還有很多資料,有興趣的朋友就自行去觀賞吧。

我要直接進「音辭」了。

書證說的主要是字詞的意思,音辭就是讀音。

中國很大,有人類以來,大家的語言就是不相同的。現存的文獻上,只有春秋註明的齊語跟離騷的楚辭,是比較明確的記錄開端。

西漢時,揚雄作方言一書,整理了很多資料,可惜他主要是像我的書證一樣考其異同,對於讀音的正確性也不是很講究。

後來鄭玄高誘他們,才慢慢把這些東西系統化。但古今語言的區別,仍是我們不能明瞭的課題。

等到孫叔言做《爾雅音義》之後,東漢末年的人就只知道反語了。

這個關鍵人物,又做孫叔然,名孫炎,是鄭玄的弟子。

二十世紀後的學者則不完全同意反語是孫炎發明的,但出現於廣義三國初期(東漢末年)這部分則有共識。

反語的意思,是使用反切法來讀的語言。

反切是中國早期的「注音方法」。通常用兩個字來取聲母跟韻母(與腔調),在三國志注裡面也常常可以看到。

因為反切講究韻跟腔,所以隨著它的興起,魏晉韻文也跟著大盛。

這麼主流為什麼叫「反」?因為爾雅才是正音,又稱雅音。

簡單來說,雅音就是漢朝以前的「官方標準語言」。但你知道劉邦團隊的知識教育水準都偏低,即使蕭何也不過山東一小吏。而大多數的秦朝高知識份子其實都跑掉了,所以雅音並沒有透過政府系統完整的傳承下來。

但語言差異的行政解決方案,秦始皇就做好了(統一文字),倒是問題不大。主要在研究古籍時比較有需求而已,大家可以溝通就好。

好有現代人討論該不該學文言文的既視感。

很神祕的是,曹魏的第四代皇帝,跟司馬家最衝突的高貴鄉公曹髦,據顏之推說是不解反語的。

曹髦是個學者皇帝喔。

事實上他留下的兩首詩文,是具備當代感的。

「赫赫東伐,悠悠遠征,泛舟萬艘,屯衛千營。」
「干戈隨風靡,武騎齊雁行。」

跟劉邦那種大風起兮雲飛揚差很多,說他不解反語真的很奇怪,有空再來想。

此後就各種腔調語音亂竄了,這應該是說五胡亂華的影響。到顏之推的年代,其實最主流就是金陵話跟洛陽話。

南方話比較「清舉而切詣」,但流於生活化。

北方話則「沈濁而鈋鈍」,用詞更接近古語。

顏之推認為南方比較標準,你聽廣播都聽得懂。不要想說他南方人,他好歹也算是音韻大師。那顏之推也希望自己的子孫,能說正確的話。

下面又要大舉例了,就算我寫成白話,看了也不是那麼有趣。不過呼應前面,顏之推提到:「前世反語,又多不切」。

在反切法出現之前,中國是用直音法在幫生僻字注音,比方劉讀作流這樣的方式。

題外話,劉這個字在古代中原地區跟秦國是「殺」的意思,不是殺人的那個動詞,比較接近殺千刀的該死的壞蛋的意思。揚雄寫的,身為一個西漢人真的很敢,看來亂臣賊子不是司馬遷的專利。

不明白的話,這個意思是劉邦本來可能不姓劉,他就一平民姓個屁。被稱為劉邦,搞不好是中原人在講「這個大反賊大壞蛋」的意思呢笑死。


回來,顏之推的意思,跟你現在查維基會有出入,即反切不等於反語。

反語不切,就比較接近直音法,用一個字來反另一個字。那有些腔調韻母就會表現不出來,而隨著每個人的習慣變動。

這裡就要講到,什麼是顏之推所謂正確的話。並不是正確的發音而已。更重要的是字的意思。

比方「岐山當音為奇,江南皆呼為神祇之祇」。是奇異的山,不是神祇的山。

講究這個有什麼好處?比方在寫作的時候要避諱,你就能繞過去找到正確的取代字。即使改變,人們仍能讀出原作者要表達的意思。

這也算是他們那個時代很重要的自保之道。

下一回就完結篇了。

avatar-img
阿前的沙龍
278會員
926內容數
一個業餘歷史讀者。讀各種史書並且寫下心得。 大目標是遍讀二十四史,不過最近正在被其他古書內容吸引。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阿前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不知不覺也來到第十五篇,養生。 顏氏家訓也就二十篇而已,快完結了。 養生說什麼呢? 開宗明義第一句:神仙的事情,也未必都是假的。 南北朝的科學唯物主義,在傳說中好高鶩遠的玄學清談之下,得到了長足的成長。 乍看之下相悖,其實合理的不得了。 而這段期間的宗教,也開始發生巨大的轉變。
外人止步的時間到了? 沒,顏老闆今天要說的是,「適可而止」的人生。 禮記說,慾望不可以放縱,心志不可以自滿。 宇宙或許有盡頭,而人的性情欲念是沒有窮盡的。 顏家先祖顏含就曾經告誡過子弟:「我們家是書生,不是富貴人家。當官不要超過二千石,結姻親也不當去攀附有權有勢的家族。」
這邊略過原著的兩篇:文章篇的部分跟名實篇。那比較偏哲學思想,對他說了很多很有道理的事情,可我想看的是當代風俗民情多點。 涉務篇顏之推開始要罵讀書人了,來了解一下。 當世的讀書人啊,對古時候的事情跟現代的政治,都一副很了解的樣子。但真的要他們出來做大事?大部分都是無三小路用。
慕賢篇。 聖賢之人,千百年難得一見。 碰到優秀的君子,我們怎麼可以不按讚留言加分享呢? 人在少年的時候,精神跟情感都還處在不安定的狀態。身邊親近的人,自然而然會互相影響,潛移默化。 孔子說,我沒有朋友比我差的。 幹啊人家就要交你這個比較差的朋友逆?
風操篇,風操是三小? 顏之推說,現在世上在說的士大夫風操,就是禮法演變來的。 禮法是公定標準,各人解讀不同,傳之於家,互稱長短。順便提一下的是,即使是現代法律,也是一樣的「公定標準,各人解讀不同」。 不然要法官幹什麼,要大法官幹什麼。 這些都是自古至今存在的「人類問題」。
顏氏家訓來到「治家」篇。 一些我不特別有感的東西我就不提了,當然有時候是提了才發現他特別。 治家篇最大的核心就是這句了:「治家之寬猛,亦猶國焉。」 顏之推先說到「奢與儉」的問題,如果文章是在隋文帝晚年才寫成那就很有趣了。他認為呢,孔子說得好,跟奢侈比起來自然是節儉優秀。問題是節儉而吝嗇就不足取。
不知不覺也來到第十五篇,養生。 顏氏家訓也就二十篇而已,快完結了。 養生說什麼呢? 開宗明義第一句:神仙的事情,也未必都是假的。 南北朝的科學唯物主義,在傳說中好高鶩遠的玄學清談之下,得到了長足的成長。 乍看之下相悖,其實合理的不得了。 而這段期間的宗教,也開始發生巨大的轉變。
外人止步的時間到了? 沒,顏老闆今天要說的是,「適可而止」的人生。 禮記說,慾望不可以放縱,心志不可以自滿。 宇宙或許有盡頭,而人的性情欲念是沒有窮盡的。 顏家先祖顏含就曾經告誡過子弟:「我們家是書生,不是富貴人家。當官不要超過二千石,結姻親也不當去攀附有權有勢的家族。」
這邊略過原著的兩篇:文章篇的部分跟名實篇。那比較偏哲學思想,對他說了很多很有道理的事情,可我想看的是當代風俗民情多點。 涉務篇顏之推開始要罵讀書人了,來了解一下。 當世的讀書人啊,對古時候的事情跟現代的政治,都一副很了解的樣子。但真的要他們出來做大事?大部分都是無三小路用。
慕賢篇。 聖賢之人,千百年難得一見。 碰到優秀的君子,我們怎麼可以不按讚留言加分享呢? 人在少年的時候,精神跟情感都還處在不安定的狀態。身邊親近的人,自然而然會互相影響,潛移默化。 孔子說,我沒有朋友比我差的。 幹啊人家就要交你這個比較差的朋友逆?
風操篇,風操是三小? 顏之推說,現在世上在說的士大夫風操,就是禮法演變來的。 禮法是公定標準,各人解讀不同,傳之於家,互稱長短。順便提一下的是,即使是現代法律,也是一樣的「公定標準,各人解讀不同」。 不然要法官幹什麼,要大法官幹什麼。 這些都是自古至今存在的「人類問題」。
顏氏家訓來到「治家」篇。 一些我不特別有感的東西我就不提了,當然有時候是提了才發現他特別。 治家篇最大的核心就是這句了:「治家之寬猛,亦猶國焉。」 顏之推先說到「奢與儉」的問題,如果文章是在隋文帝晚年才寫成那就很有趣了。他認為呢,孔子說得好,跟奢侈比起來自然是節儉優秀。問題是節儉而吝嗇就不足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