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人止步的時間到了?
沒,顏老闆今天要說的是,「適可而止」的人生。
禮記說,慾望不可以放縱,心志不可以自滿。
宇宙或許有盡頭,而人的性情欲念是沒有窮盡的。
顏家先祖顏含就曾經告誡過子弟:「我們家是書生,不是富貴人家。當官不要超過二千石,結姻親也不當去攀附有權有勢的家族。」
顏含是兩晉之交的官員,活了九十幾歲。當時算是他們家族空前的大官,所以畫下這條線。
老樣子,比較哲學的部分就跳過,看看顏之推怎麼說中產小康。
「常以二十口家,奴婢盛多,不可出二十人,良田十頃,堂室纔蔽風雨,車馬僅代杖策,蓄財數萬,以擬吉凶急速。」
首先,南北朝與兩漢的家戶觀念,有極大的轉變。
兩漢以前,成年的男子要自立門戶。在家吃閒飯就是等著給人說閒話。即使是三國時代那樣的戰亂,你看像諸葛亮兄弟也是分頭各自飛。
我覺得這是檢討東漢世族的一個要點,很多時候大家都拿南北朝的家族套路來演繹。
嗯,文字上要看成這樣:兩漢大族,南北朝大家。
過去,族人群居,各自分家是基本款。後面,不分家才是王道。
這個歷史背景上,南朝的僑民有一些特殊性。
他們要尋找落腳之地,但江東經過孫家政權的開發,已經不是過去那麼蠻荒,所以僑民散居的情況比東漢末年嚴重。
一來,僑民求自保,類似塢堡的居住形式,肯定要優於村落型態。更要緊的是,東晉政府逐漸站穩腳跟之後,就要派田了。
你就說吧,派田總有個標準,標準一定取決於戶口。我家產一百萬五口人,跟你家產一萬五口人,所領到的田地絕不會有百倍之差。
我是大族長,我肯定就想方設法叫大家都住到「我家」來,一起報戶口領補助。大屋大院,二房三房,應運而生也是很正常。
東晉之後所謂的「匿戶」,我想就是這麼來的。
對,人家不是匿口。
戶口影響田地的分配,同時也會影響「繳稅」。
所以領完田後,又會產生幾個做法。把家族的窮逼留著當下人這算是好的。領完田之後想辦法「分家」,讓窮逼們拿點小補償滾蛋,也是很基本的玩法。
又或者,在第一種情況下,跟政府「減報丁口」。
讓我們回到顏之推的原文。
二十口家的奴婢很多,但不應超過二十人。不可奢華是顏之推的主題,但是不是也有「奴口」過多,會被查「匿戶」的歷史背景在呢?
良田十頃,是要養這四十人的。
屋子足夠遮風避雨就好,欸嘿,那就表示當時一定已經流行「非實用性建物」,有些什麼未來再看會不會從其他百科裡看到吧。
車馬僅代杖策,就是給年長者的必須性使用。不要家裡面每個人都一台賓士。
要有幾萬(單位不明)的存款,來對應突然的吉喪變故。
後面說,如果財產超出這個,建議拿去幫助他人。即使財產不到這個標準,也不能走邪門歪道來賺錢。
當官最好在中品,不要上品也不要下品。下品給人當狗,上品隨時有可能倒台。一旦超過中品,就應該趕快退休。
我,顏之推當到黃門郎,已經跟先祖平齊,本應到這裡就好。但當時寄居他鄉(南人在北朝當官),很怕被其他人攻擊,所以就只是想想沒有付諸行動。
唉,亂世之中,我看過趁勢得上高位享富貴、早上權傾朝野,晚上就被人殺了丟進山谷的,又豈止五個十個呢?
一定要謹慎啊。
止足篇很短,你看我東拉西扯一大段都才這麼點。所以誡兵篇一起來,正所謂少年血氣方剛,戒之在鬥。
本篇從顏家先祖說起。
顏氏,就是山東人,世以儒雅為業,書上都有寫。像孔子的七十二弟子,就有八個姓顏。秦漢魏晉,直到南朝齊梁,我們顏家從來沒有一個靠著「用兵」而發達的。
不是沒有將軍啊。
春秋時代,有顏高、顏鳴、顏息、顏羽,都是很有勇力的。戰國齊有顏涿聚,趙有顏最。東漢有顏良,南朝劉宋時有顏延之,都是當到將軍的。
這後面顏之推寫了「竟以顛覆」。是什麼意思呢?我們也不用一個個去查,顏良給關羽啪嚓一刀沒了,這大家都熟。
其實顏延之是當代的大文人,但也是文壇鬼見愁。基本上他就是參加了劉裕的軍事革命而起家,這樣的政軍地位,搭配上他的性格,就是他討人厭的地方了。
光看記載都說大家是討厭他的性格,其實他就竹林風王羲之那種的。
應該說,我想顏之推要表達的就是這個:顏延之如果走儒雅文士之路就沒問題了。
後面又舉了一個顏駟,自稱武功很好但沒半點事蹟。還有兩個顏家子弟是反亂罪死的,顏家之恥。
好的,前面說到亂世,我們讀書人武功不高,就聚集了很多人,拋下原本的志業去打仗,就是容易造成這樣不好的結果。
今天不是說你不要學武,要知道,「孔子力翹門關,不以力聞,此聖證也」。
欸,最近很流行去重新解釋論語說孔子其實是孔武有力很厲害,迷因越出越多大家都很開心。
但真的讀過書都知道,孔子真的是武士沒錯。這是《呂氏春秋》記載的句子。
顏之推想強調的是,兵法也是治世的大學問。最可怕的是你仗恃著自己的勇力拳腳功夫,那你的人生肯定要糟糕。
「國之興亡,兵之勝敗,博學所至,幸討論之。」
國家的興亡跟戰場的勝負,其實是同一門學問(看過孫子兵法不懂這個也是枉然)。做為參謀,就是要為君主盡力,求社稷之福。
不過現在好多讀書人,讀了一點兵書,了解了一些爭霸之道……承平之世,在宮廷朝堂中就看不起其他人,幸災樂禍。甚至自己就成為了逆亂朝廷的禍首。
戰亂之時,縱橫反覆於豪強之間,不知國之存亡。這不只讓自己身陷危機,更動輒有滅族之禍,豈可不謹慎小心?
過去的讀書人,學過兵器的使用,懂得騎馬,這就能稱為武夫了。現在的人卻不讀書就自稱武夫,我看不過是酒囊飯桶而已。
誡兵篇結束在這個奇妙的地方,但武夫這個詞很有趣的。
我們現在一般都視為貶義詞。
但你想一下,三國時代,劉巴貶張飛稱「兵子」,關羽貶黃忠言「老兵」。
武不可恥,兵為下者。
顏之推的行文,更表達出「士大夫」的意味。
修身為士,治理為夫。
《詩經.周南.兔罝》:「糾糾武夫,公侯干城。」
「士」的層級,其實是低於「武夫」的啊。
--------------------
關於武孔子的一些補充資料:
「孔子之勁,舉國門之關,而不肯以力聞;墨子為守攻,公輸般服,而不肯以兵加。善持勝者,以術彊弱。」
出自呂氏春秋的《慎大覽》。
呂氏春秋的體裁分:紀、覽、論。
慎大是說你強大的時候要戒慎,不要看到大覽就高潮了。
東漢王充的《論衡》也提到了這件事:「孔子能舉北門之關,不以力自章,知夫筋骨之力,不如仁義之力榮也。」
推崇六藝的孔子,也有射箭時大家都跑來看的記錄:「孔子射於矍相之圃,蓋觀者如堵墻。」
《淮南子》又說:「孔子之通,智過於萇弘,勇服于孟賁,足躡效菟,力招城關,能亦多矣。然而勇力不聞,伎巧不知,專行教道,以成素王,事亦鮮矣。」
這是說孔子的智力,武力,速度都是一等一的。
力招城關就是舉國門之關那件事。
那其實孔子算是天生神力,遺傳自他的父親叔梁紇。
叔梁紇因為一直沒有兒子,所以去找了一個顏老頭叫他把女兒嫁來。
顏老先生就跟他的三個女兒說:「陬大夫雖父祖為士,然其先聖王之裔。今其人身長十尺,武力絕倫,吾甚貪之,雖年大性嚴,不足為疑。三子孰能為之妻?」
叔梁紇身長十尺,武力絕倫。
孔子的記錄是九尺六寸。
孟獻子也說過叔梁紇是「詩所謂有力如虎者也」。
對了,陬是地名,大夫是叔梁紇的官。叔梁紇因為打仗有功得到封賞,而孔子被稱為夫子,其實就是他是大夫之子,跟公子的起源有87%像。
大概說到這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