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0-15|閱讀時間 ‧ 約 11 分鐘

為什麼練團表演聲音都聽不清楚?常被忽略的聲音細節(下)

承接前篇「為什麼上了台聲音都不一樣了?常被忽略的聲音細節(一)」,這次要來聊的是為什麼在練團室跟舞台上,常常大家聲音都很大,但卻什麼都聽不清楚?
相信每個樂手都希望在練團跟表演的時候,能夠很輕鬆很清楚的聽到自己的聲音,以及其他人的聲音,就像在家裡跟著demo或音檔練習的時候一樣。 但當然事情並沒有那麼簡單,常見的狀況就是聽不到自己聽不到別人,慘一點的可能就這樣拍子跑掉而自己沒有發現。
所以這邊分享一些可能會發生問題的地方,讓大家瞭解自己聽不到想要的聲音balance的原因在哪,儘管要解決問題通常不容易,但至少有個方向。
跟前篇中提到的幾個重點相同,很多時候空間跟音量的問題佔了很大一部份。不過更重要的,是要理解自己要聽到什麼樣的Balance。

完美的聲音平衡

一般在溝通時所說的Balance指的就是每個樂器的音量比例。
大家都希望在練團跟演出中,所有樂器聽起來都是處於很平衡的狀態,每個樂器跟人聲、每一個小細節,都能夠很清楚的聽見。
但說「平衡」其實有點誤導,因為以混音的角度來說,最好的平衡,是不平衡
當你打開Spotify,隨便選一首歌然後仔細聽裡面每一個聲音,不難發現每個聲音的音量有大有小,位置有前有後。主唱大多在中間最前面,鼓組在主唱後面,Bass墊在底下,吉他在兩旁伴奏等等,所有的聲音都有自己的位置,而這個位置可能也會隨著歌曲段落的不同而變化。
而為什麼會是這樣呢?聽感上來說是因為這樣好聽,聲音有主次之分,才能夠疊出不同的層次。而在物理上來說,聲音的大小是相對的,所有人都大聲等於沒有人大聲。一個人的音量越大,就越會掩蓋掉其他人的聲音。
回到樂團現場,當我們在練團跟演出的時候,很容易陷入加大音量的負面循環。A聽不清楚所以調大,接著換B不清楚所以也加大,最後就超過耳朵能負荷的音量,然後空間中的殘響讓所有聲音更不清楚,結果就什麼都很大聲但什麼都聽不到。
那麼怎麼樣能夠改善這樣的問題?
跟前篇的幾個重點一樣,可以從發生音量(balance)、空間,還有利用Mixer跟音箱來做出有層次和來自不同方向的聲音。
混音中的前後左右位置圖,當然這只是參考並非絕對,演出時要思考自己要把什麼聲音放到什麼位置。 (圖片來源:Sonible)

音量

在練團時,首先整體的音量不要過大。 一來傷耳,二來音量大了之後人耳會對高低頻比較敏感,結果只會聽到一堆雜在一起的高頻,反而人聲、吉他等聲音重點所在的中頻變的不明顯。
不過這通常也跟鼓手很有關係。只要鼓手用力打那麼其他人不大聲也不行,所以最好跟鼓手溝通好請他們不要再打他媽打爆,或是鼓皮跟鈸多做點悶音處理。
而在演出時,通常就會有個人的地板監聽可以請PA調整各自的balance,這時候自己要選擇聽到什麼聲音就很重要了。
身為樂手最重要的就是自己的音量一定要最大,這樣才能夠好好演出,這點無庸置疑。但其他人的聲音要怎麼調呢?在想這個問題之前可以先想想,哪些聲音是你不需要清楚聽到也能演出的?
同前面所說,聲音之間會互相掩蓋音量,即使只是小小聲的在底下聽不清楚,也可能造成聲音聽起來有些雜亂,所以最好盡可能把不需要的聲音降低,這樣必要的聲音自然會比較清楚。而從喇叭裡出來的聲音少了,balance也就相對好調整。
而且即使耳朵能夠聽清楚很多聲音,人的大腦也不一定有辦法處理。一樣打開spotify隨便選首歌,仔細去聽其實不難發現有些聲音被墊在很後面,例如合成器的pad、某個反覆刷和弦的吉他、在超級右邊小小聲的hihat等等。這些聲音當你在聽整首歌的時候不太會去注意到,但是當你專心去聽這個聲音的時候他就很清楚。
再回到演出現場,自己的聲音最好是在一個不用專心也能夠聽清楚的音量,這是最優先。第二則是能夠讓你順利演出的聲音,通常至少要有鼓,這個的音量在你稍微注意就能聽到的大小。接著按對你來說演出的重要度遞減,不太重要的聲音就保持在「專心聽可以聽的到」的程度就好,不影響演出的就可以直接不要。
以我自己身為bass手來說,大小鼓是絕對必要的。吉他不用太大聲,讓我知道歌的狀況就好。主唱可以有一點,不清楚也無所謂。合音不影響我演出,鈸聲通常室內舞台上傳來的聲音就很大,這些就可以不用送監聽。
當然每個人的狀況都不同,所以需要的也不同。如果樂團有做demo有錄音,可以試著關掉一些分軌來練習,看看自己需要哪些聲音來幫助自己演出。 不過重點還是不要期望現場聽到的balance跟錄音一樣什麼都很清楚。排好聲音重要度的次序,不那麼重要的聲音就不要拉到跟重要的聲音一樣的音量。
什麼都一樣大聲,就是什麼都不大聲

空間

跟前篇提到的一樣,空間的大小、形狀,還有牆面的材質跟聲學處理會影響到頻率以及殘響,進而影響聲音聽起來清不清楚。當然我們無法改變練團室跟演出場地的空間,不過我們能夠盡量讓自己直接聽到喇叭出來的聲音而不是四周牆面反射過的聲音。
在一般練團室中,通常只會有兩顆監聽喇叭,這時候就要全團聽相同的balance。而在靠背主唱太大聲並把他的音量拉掉之前然後掀起戰爭之前,我們可以試著轉一下喇叭的方向,讓喇叭對著主唱,這樣一來主唱容易聽的清楚自己的聲音,其他人也不會覺得主唱太大。同樣的,如果覺得吉他聲音不夠或太大,可以試著調整一下音箱的角度。
有時候你會發現僅僅是往旁邊跨一步,聲音也會差很多。在調整音量之前,可以先試著調整自己或喇叭的位置。
而在演出時,一樣記得站在地板監聽前幾步的位置,確保自己能夠直接聽到喇叭出來的聲音。而在確認好自己位置的聲音之後,也記得走動一下,瞭解在舞台上各個位置的balance怎麼樣,以免solo的時候衝到台前想帥一波結果發現什麼都聽不到那會很尷尬。
喔對了還有記得遠離鼓手,他們的耳朵大多都壞了,離crash遠一點,站在旁邊你的耳朵很快也會壞了。

善用Mixer上的功能

前面有提到,從監聽喇叭中出來的聲音越少,balance也就越好調。
從這一點來看,除了只送必要的聲音之外,還有不同的方法可以減少監聽的負擔。
許多吉他手跟bass手習慣用綜效,開了音箱模擬後直接line out到PA台再從監聽喇叭出來。這樣的做法當然沒有錯,可以很大程度的確保自己的音色,不過卻也讓喇叭的balance比較難調整。
在練團室中,假設兩個吉他手跟bass手還有主唱都接到mixer上,通常大家也就是音量fader推起來有聲音就好。但這樣做就好像在混音的時候,把四個分軌音檔丟進DAW裡面,音量隨手調一下然後祈禱混出來的聲音超級棒。
更好的作法,也就是善用mixer上的Pan跟EQ。 我們可以視練團室中的位置來pan每個人的聲音。例如主唱離右邊的喇叭比較近那麼他的聲音就多pan過去一些; 吉他手離左邊喇叭比較近那吉他就pan過去。這樣一來主唱跟吉他手可以聽到自己的聲音比較多,音量也就不用推非常大。而另外一邊的喇叭要負責的聲音也少了一些,聲音也就比較清楚。
同時,除了喇叭負擔小之外,聲音從不同方向傳來,也有助於我們的大腦辨別不同的聲音,聲音分開了清晰度就出來了。
同樣的,Mixer上的EQ也是一大利器。通常在gain鈕附近會有個low cut按鈕來砍掉多餘的低頻。
把主唱跟吉他low cut之後對音色影響可能不大,但可以讓出更多空間給bass。還有當兩把吉他跟主唱的聲音在打架的時候,稍微調整一下EQ,例如吉他砍一點中頻讓給主唱,或是吉他多一點點高頻增加清晰度,都會比直接把音量調大來的好。
一般練團室的Mixer上都會有Low Cut鈕(紅框處)、EQ(藍框處)和Pan(黃框處)

把吉他跟Bass接上音箱吧!

我曾經問過一位bass老師,為什麼他明明上台都戴耳機,也都用效果器的DI輸出給PA,卻都還是帶著音箱頭?
他給我的回答是:我們團樂手都戴耳機,但主唱不戴耳機。如果舞台上都不開音箱的話整個台上只會剩下鼓的聲音,而且主唱面前的地板監聽就要負責所有樂器。這時候台上bass音箱有開的話,主唱可以聽到一些音箱的聲音,監聽的bass就不需要送那麼多,其他聲音自然就清楚了。而且舞台上有個基本的balance出來,對最前排那些位於外場喇叭死角的觀眾來說他們也會有比較好的balance。
所以,並不是要你放棄效果器上調好的音色,而是使用音箱上的return或power amp in,單純把音箱當做監聽就好。
這樣一來,監聽喇叭要負責的聲音又更少了。而且自己的聲音不是跟其他人的聲音來自同樣的方向,更能夠確保自己的聲音不會淹沒在所有聲音之中,萬一演奏中覺得聽不太清楚,退一步離音箱近一點就好。
同樣的,在演出時還是可以開音箱來聽自己的聲音(音箱不收音),然後綜效一樣line out給PA,這樣外場還是會聽到你精心調整的音色,而內場即使音箱上的音色差一點,還是有助於你聽到良好的balance。
另一方面也如同上面所說,當你開了音箱之後不只是自己面前的地板監聽可以少送你的吉他聲,舞台上的其他人也多少會聽到你的音箱直接出來的聲音,他們的地板監聽裡面需要送的吉他也就可以再少一點。
如果大家都開音箱,那麼在送地板監聽之前舞台上就會有個基本的balance,這時候地板監聽相對就可以少送很多聲音跟音量,而且樂器聲會從不同位置過來,聲音分開了自然也比較不會混雜在一起。 不過當然還是要注意空間大小跟音量,在小型場地音箱太大聲反而會害其他人都聽不到所以轉音量時還是要克制一點。
最後,如果是用耳機監聽(IEM)的樂團,那麼自然也沒有太多空間上的問題。只要把各樂器分開來pan到左右邊不同的位置,那麼就不難有分離、清晰的聲音。

如果喜歡Blend Knob的文章,請幫我們在最底下按五下拍手,不用付費即可讓我們獲得實質收益,或是在右邊點個愛心給我們一點鼓勵!
如果有任何關於器材的問題,也歡迎留言或是私訊我們的粉專喔!
撰文:髮哥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

作者的相關文章

Blend Knob 的其他內容

你可能也想看

發表回應

成為會員 後即可發表留言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