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由第一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行由品〉記載的慧能與五祖初次會面的對談,很能夠說明「人生本有之自性與般若智慧」。五祖問慧能:「汝是嶺南人,又是獦獠,若為堪作佛?」慧能答:「人雖有南北,佛性本無南北。獦獠身與和尚不同,佛性有何差別?」
夜裡閒讀《六祖壇經》。這裡著一「閒」字,既點明讀者的心態,也指涉讀者介入的位置。我向來對宗教很感興趣,但無意作某宗某派的信徒,只願長處局外,興來則出入各教,翻看其經典,思索其主張。如此,一來資質太鈍,二來用功不足,讀經時難免惑於閎深教理。所幸我不是教徒,遇到疑難處,存疑不論就算了事。讀得膩煩了,拋卷另作消遣也無不可。​
​兩天來讀完了《壇經》首章〈行由品〉。這章寫慧能禪師入五祖弘忍大師門下、得傳衣法以迄弘法的經過,就中曲折處有如說部。我一邊讀,一邊回想戲劇裡頭搬演的六祖慧能故事,覺得十分有趣。再者,或許是曾在大學教書的緣故,〈行由品〉中師生相處的記敘讀後別有體會,一部佛經竟彷彿給我讀成了《論語》。​
​拿儒釋相互比附,其實前已有之。李中華先生在三民版《壇經》的〈導論〉也提到:「如果能打通儒釋的牆壁說話,則孟子所謂不慮而知、不學而能的良知良能,即慧能所稱人生本有之自性與般若智慧。」李中華先生深者見其深,見著了儒釋思想中兩組對等的大概念。我則趁便想由後者引申開來說些粗淺的教學常談。​
​〈行由品〉記載的慧能與五祖初次會面的對談,很能夠說明「人生本有之自性與般若智慧」。五祖問慧能:「汝是嶺南人,又是獦獠,若為堪作佛?」慧能答:「人雖有南北,佛性本無南北。獦獠身與和尚不同,佛性有何差別?」將場景改成課室,把人物改成一般師生,在地域、種族等區別外再加上性別、階級,這段理直氣壯的應答簡直可以縮寫成「有教無類」。更要緊的,施教的老師與受教的學生,或有賢愚之分,卻無本質之別,而是韓愈說的,「聞道有先後」而已。​
​「有教無類」落實了,因應學生各各相異的情境,又可改寫成「因材施教」四個字。「材」在此脈絡底下,同樣不該理解成本質良窳。換句話說,材皆良材,惟考量發展遲速,須加以不同教化,以便最終能彰顯其美善質地。從「因材施教」的角度來觀察,〈行由品〉所載慧能以「菩提本無樹」偈語獲五祖青眼一事,就不限於悟道與否這層意義。​
一但入了殿堂,那就如同慧能說的:「迷時師度,悟了自度。」
​五祖傳法這段故事,幾可說是家喻戶曉。為決定傳法之人,五祖命弟子各自作偈,以觀其高下。首座弟子神秀作「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並書偈於廊壁之上。五祖觀偈之後的處置,很值得玩味。首先,五祖囑咐其餘弟子:「依此偈修,免墮惡道。依此偈修,有大利益。」接著夜召神秀相見,對他直言:「汝作此偈,未見本性。只到門外,未入門內……無上菩提,須自言下識自本心,見自本性。」​
五祖的兩重處置,很教人聯想起孔子針對弟子相同提問給予相反答覆。這般答問,據孔子自己的說明,是因為弟子個性有別,「求也退,故進之。由也兼人,故退之」。同理,依弟子根器利鈍,五祖亦相應斟酌其教誨。對於一眾弟子,誨其依神秀偈語修持,目的在於未證大道之前,先取得階段性成果,「免墮惡道」、「有大利益」。對於神秀,教其須明識本心本性,寄望其修行能更進一步。佛法妙理暫且不提,五祖實則展現了為人師的明察與體貼。​
故事的結尾,衣法付與慧能。慧能「三更受法,人盡不知」。而五祖傳法時曰:「自古佛佛惟傳本體,師師密付本心。」這一過程流露佛法,或者廣義來說,知識密傳的性質。這種學問私下傳授的特質對現今教學的啟發,可以反過來由學生這方來說。課堂之中,師者面對學生程度有高有低,講課時勢必無法窮盡精微。學生當深自警策,勇於叩問,才能真正在教師的引領下步入學識的殿堂。​
​一但入了殿堂,那就如同慧能說的:「迷時師度,悟了自度。」慧能說的是佛理,卻也可作為知識份子參考。《六祖壇經》自然不是《論語》,但是讀書人都不妨讀讀。未必為了超拔塵世,而是在閱讀中時而掩卷想想作學問、金針度人的基本道理。
民國一百年二月五日初稿於府城
刊於《中華日報》副刊 (2011.7.12)
avatar-img
31會員
184內容數
觀今不忘古,讀史亦論今。篇章散見報刊。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南鵲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低頭便見水中天、退步原來是向前,可惜明白這個道理的不多。
現代社會裡,狗是寵物,更是家人。
呂祖謙在《東萊博議》裡罵莊公「雄猜陰狠」,設局引自己的弟弟上鉤,以便一舉剷除。授課的先生也抱持相同的看法,認為莊公用心不單純,證據是《左傳》裡頭的「公聞其期」四字。
說到底,我和我的飢餓,還是偏愛梁先生清淡有味的文字。
狐仙固屬子虛烏有,但朋友規勸之義,卻因科技進步而更為要緊。
張無忌是我小時候最好的朋友。
​低頭便見水中天、退步原來是向前,可惜明白這個道理的不多。
現代社會裡,狗是寵物,更是家人。
呂祖謙在《東萊博議》裡罵莊公「雄猜陰狠」,設局引自己的弟弟上鉤,以便一舉剷除。授課的先生也抱持相同的看法,認為莊公用心不單純,證據是《左傳》裡頭的「公聞其期」四字。
說到底,我和我的飢餓,還是偏愛梁先生清淡有味的文字。
狐仙固屬子虛烏有,但朋友規勸之義,卻因科技進步而更為要緊。
張無忌是我小時候最好的朋友。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http://www.gayamagazine.org/article/detail/3286 [生命意境學] [禪門省思] 惠能言:「請和尚坐,弟子合搖艣。」祖云:「合是吾渡汝。」惠能云:「迷時師度,悟了自度;度名雖一,用處不同。惠能生在邊方,語音不正,蒙師傳法,今已得悟,只合自性自度。」 先前
Thumbnail
此三十二拜文,作爲一個簡單的課,總共三十二拜,很簡單,這個利益初機,讓初機有得修。內容是「約自他感應於三業之間」,我們修行就是要感應。感應就是我是自,佛是他,這個自和他有了感應,就是最好的了。怎麽能得到感應呢?我們身口意在作業,稱爲三業,就是這身口意三個業裏頭,可是在這三業裏頭我們能夠達到自他感應。
「所緣境」就是「方法」,譬如念佛的人,佛號就是所緣境;參話頭的人,話頭就是所緣境;數息的人,數數就是所緣境;修不淨觀的人,不淨的境,即不淨的身體,就是所緣境。緣一境,然後繼續不斷地修,這與《佛遺教經》的「制之一處,無事不辦」完全相同;也就是心繫於一境,就能夠入定,入定而能夠產生三昧,從三昧而得智慧。
Thumbnail
願此三十二拜文,久住於世,令有緣眾生,深信受持,正念念佛。 【一心觀禮,佛由心生,心隨佛現,心外無境,全佛是心,境外無心,全他即自,洪名正彰自性,淨土方顯唯心,感應道交,呼應同時,十萬億程,去此不遠,心作心是,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一拜三稱)】
佛就說:「如果不是你的東西,你就不要拿;假如是你的東西,你才拿。」 那比丘就自己好好思惟:「天下萬物都不是我的東西,即使是自己的身體,最後也會敗壞。」所以,他想來想去:「天下沒有一樣東西是我的,只有善法才是自家的寶物。」
Thumbnail
六祖壇經的“行由品第一”中,五祖對惠能表示擔心有人害他,為何五祖一直擔心有人害惠能呢?網上查到以前有人懷疑過,但已有解釋。五祖寺院有1000多名弟子,內心都有貪嗔痴,五祖知道這種狀況,才盡力保護惠能。不知道解釋是否正確,寺院裡似乎也不完全是清淨之地。
Thumbnail
人們通常養成以知、欲過生活的習慣,但在道裡,使民無知無欲,是要放下知、欲的,要放下個人的想法、習性、個性等。在知道如何走入道後,第四章則是說明我們要如何真正在道裡,而能體驗到道帶給我們什麼力量。
Thumbnail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爾時,世尊食時,著衣持缽,入舍衛大城乞食。於其城中,次第乞已,還至本處。飯食訖,收衣缽,洗足已,敷座而坐。 ◇經文導讀: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此段稱為「證信序」,講述了成
Thumbnail
我們的一切感覺愛恨情仇都不是真的,我佛曾經入世示現也不是假的。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http://www.gayamagazine.org/article/detail/3286 [生命意境學] [禪門省思] 惠能言:「請和尚坐,弟子合搖艣。」祖云:「合是吾渡汝。」惠能云:「迷時師度,悟了自度;度名雖一,用處不同。惠能生在邊方,語音不正,蒙師傳法,今已得悟,只合自性自度。」 先前
Thumbnail
此三十二拜文,作爲一個簡單的課,總共三十二拜,很簡單,這個利益初機,讓初機有得修。內容是「約自他感應於三業之間」,我們修行就是要感應。感應就是我是自,佛是他,這個自和他有了感應,就是最好的了。怎麽能得到感應呢?我們身口意在作業,稱爲三業,就是這身口意三個業裏頭,可是在這三業裏頭我們能夠達到自他感應。
「所緣境」就是「方法」,譬如念佛的人,佛號就是所緣境;參話頭的人,話頭就是所緣境;數息的人,數數就是所緣境;修不淨觀的人,不淨的境,即不淨的身體,就是所緣境。緣一境,然後繼續不斷地修,這與《佛遺教經》的「制之一處,無事不辦」完全相同;也就是心繫於一境,就能夠入定,入定而能夠產生三昧,從三昧而得智慧。
Thumbnail
願此三十二拜文,久住於世,令有緣眾生,深信受持,正念念佛。 【一心觀禮,佛由心生,心隨佛現,心外無境,全佛是心,境外無心,全他即自,洪名正彰自性,淨土方顯唯心,感應道交,呼應同時,十萬億程,去此不遠,心作心是,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一拜三稱)】
佛就說:「如果不是你的東西,你就不要拿;假如是你的東西,你才拿。」 那比丘就自己好好思惟:「天下萬物都不是我的東西,即使是自己的身體,最後也會敗壞。」所以,他想來想去:「天下沒有一樣東西是我的,只有善法才是自家的寶物。」
Thumbnail
六祖壇經的“行由品第一”中,五祖對惠能表示擔心有人害他,為何五祖一直擔心有人害惠能呢?網上查到以前有人懷疑過,但已有解釋。五祖寺院有1000多名弟子,內心都有貪嗔痴,五祖知道這種狀況,才盡力保護惠能。不知道解釋是否正確,寺院裡似乎也不完全是清淨之地。
Thumbnail
人們通常養成以知、欲過生活的習慣,但在道裡,使民無知無欲,是要放下知、欲的,要放下個人的想法、習性、個性等。在知道如何走入道後,第四章則是說明我們要如何真正在道裡,而能體驗到道帶給我們什麼力量。
Thumbnail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爾時,世尊食時,著衣持缽,入舍衛大城乞食。於其城中,次第乞已,還至本處。飯食訖,收衣缽,洗足已,敷座而坐。 ◇經文導讀: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此段稱為「證信序」,講述了成
Thumbnail
我們的一切感覺愛恨情仇都不是真的,我佛曾經入世示現也不是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