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找尊嚴》:導言、第一章、第三章、第四章的一些雜感
閱讀日期:2022.09.16-09.22
「真是一場驚險、刺激及魔幻的冒險旅程」,這句話是我闔上厚重書本後,對於作者擁有莫大的勇氣,深入紐約內城區做研究的讚嘆。通過美國影視的再現,讓不曾造訪紐約的人們經由影像了解當地的環境。但也僅是知道有那個地方,至於內含了多少的腥風血雨及愛恨糾葛,光憑純粹的畫面是無法得知。對此,仰賴研究者的深度探索,一方面揭露美國光鮮亮麗的外表下,黑道、毒品、性暴力等陰暗議題;另一方面從發現問題到釐清他們為什麼會這樣做?為何會這樣想?既然明知後續的作為很可能受到社會輿論的抨擊,嚴重的甚至遭到法律的制裁,甚或賠上自己的性命,卻依然故我的重複進行。作者運用民族誌方法,在號稱水泥叢林的都市開展他的研究。對我而言閱讀起來像是由諸多小敘事(生命故事),串接在一起的大敘事(社會現象),每篇人物對話都代表了一個故事,面對現實的殘酷與無奈,底層族裔飽受社會投以異樣的眼光,包含種族、性別、社會階級。我們能告訴他們不要在意別人怎麼想,專心認真的過好每一天,這似乎顯得有些不負責任,但我們終究不是他們,作者也並不會因為做研究而轉變原本的生活方式,跟他們一起過上鋌而走險的生活。
「人們一直努力的活著,但多數人最終都活成了別人想要的樣子」。對我來說,尋找尊嚴談何容易?多數人會認為這些邊緣群體是都市的毒瘤、是現代社會的餘孽、或是無法融入大眾的底層公民。這些「後見之明」替一般人的雙眼蒙上面紗,也就是憑藉自己稀鬆平常的生命經驗,外加後天自我的學習歷程,共同組裝我們對於自己世界觀的認知。因此,這樣的世界觀很自然地會將那群「有問題的人」,往骯髒、不努力、好吃懶做等面向引導,漸漸地失去了解他們為何會產生如此行為的動力,隨之而來的就會是因為誤解而生的污名。我們都只想看我們想看的人、事與物,特別是純淨的、整潔的、令人賞心悅目的,井然有序、有條不紊地呈現在眾人的面前,盡可能地透過視覺饗宴,稀釋掉成就美好事物的代價。民族誌的研究取向,雖然並不是單一的研究型態,但內蘊的研究邏輯是無法排除以某人為出發點的詮釋過程,這也反映了一件事情,即在每一次研究者透過田野調查取得研究資料,比起最終獲得了多少有利的訊息,更重要的是在該次研究者與田野互動的過程中,發生了什麼樣的碰撞、擦出了什麼樣的火花,幫助研究者抽離固有的生命經驗,盡可能地與田野現場對話。作者在處理社會底層的敏感議題,試圖創造並協助那些人尋找遺失已久的尊嚴,令我深感敬佩。
《尋找尊嚴》與《Stickup Kids》中的性別角色
閱讀日期:2022.09.24-09.29
本周除了延續上周的文本外,還加上了由Contreras撰寫之《Stickup Kids》。此書與尋找尊嚴相似,皆是環繞在毒品、暴力、犯罪、種族等議題上。有趣的是,這本書的標題最後冠上了一個「美國夢」,感覺像是作者替書中內容不斷發生的事情做出的諷刺表述,也就是在外界看來光鮮亮麗的美國社會,事實上卻是一群人不斷地因為種種的問題,或者是為了尋找明日生活的理由,縱使被他者弄髒、揶揄、施暴或鄙視,依然努力不懈的尋找他們在社會底層生活的意義。其中,社會底層的性別課題,同為兩本書深描的對象之一。
Bourgois於《尋找尊嚴》第五和第六章中,分析了波裔族群如何再生產他們的街頭文化,以及有關族群內部的性別議題。首先,第五章點出在美國的波裔族群,他們的本土(波多黎各)與校園(美國)文化之間的衝突情形,青少年無法從中找到對於當前生活環境的認同感,於是,他們便朝向他們所熟悉的街頭場域,透過吸引同樣價值觀的青年加入,以此進行一連串的組織犯罪。儘管這些舉措會帶來極為不佳的結果,例如被抓捕、判刑入獄等,但卻是他們逃逸教條式的社會束縛,重新尋找自我認同、創造男子氣概的關鍵。接續前一章節,第六章則是將鏡頭轉向女性身份,開始嘗試透過了解在這樣街頭文化生長的女性,他們會產生怎樣面對社會的行為與態度。作者以遊戲廳前老闆娘「糖糖」作為分析主體,講述一位受盡欺凌的單親媽媽,在經歷丈夫施暴、墮胎、言語霸凌之後,轉而運用自己過去的慘痛經驗,複製到管理毒品交易、擾動社會機構、及多名男性的情感關係上,展現一位被害者的重生與解放,然而,無論是在經濟生存或情感關係的斡旋,糖糖仍舊陷落在過去令他深惡痛絕的父權體制,其陰霾(欺凌)揮之不去也使他無法自拔(權力)。
而將性別視為可以任意擺布的工具,則是在《Stickup Kids》對於性別的刻畫手法。文中顯示無論身在何處,父權體制如魂般如影隨形,任何人有意無意地都會沾染到這樣的結構性問題。例如,透過女性策動幫派之間的鬥爭,儘管女性在這場角力中取得汗馬功勞,最後分配到的報酬卻是少得可憐,甚至連應有的尊嚴都蕩然無存。作者是有對此做出說明,他認為這些行為依附在主流社會之下,也就是關於資本主義的橫行,促使人們追求物慾,甚或演化成為心靈層面的貪婪,以至於無所不用其極地達成最豐碩的成果。
從發掘性別議題之後,性別成為社會科學研究不可缺少的一項。說真的,有時我自己會對性別議題感到反感,但有時卻會覺得這是必須要被重視,這兩種聲音讓我對於性別討論產生一股矛盾感。也就是,在現有社會體制下,到底要做到什麼程度才能夠真正反映性別達到完全平等的狀態,這個疑問令我困惑許久。以前貞子職棒啦啦隊的事情來說,當某人提出球迷口中「真香」的職棒明星賽,是由眾多女性所組成,直接反映到社會對於女性的物化程度。然而,這篇被諸多球迷視為不解風情,更有些是批判學者只會坐在象牙塔裡自己玩自己的東西,與外界事物接觸等於零之類的話。總之,這些發生在日常生活中的性別事件,對我而言尚未找到一個足夠說服自己的理由。我想,這應該是一種意義的追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