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誌

含有「民族誌」共 22 篇內容
全部內容
發佈日期由新至舊
後工業情境下,勞動、技術和生計型態因產業變遷、人口凋零等趨勢而面臨衝擊,進而引發了懷舊之情。文章介紹《北鵜島村》、《奔走的老信使》和《劃柴微光》三部影片,探討他們如何藉由描繪凋零的漁村、消逝的信使傳統及夕陽產業,分析懷舊情感背後的人地關係、社會關係變化,以及其作為一種批判現況或重構身份認同的機制。
Thumbnail
《大豹:洄游》與《《流離之岸》1877 Cepo' 戰役》(簡稱《流離之岸》)都是關注台灣原住民族歷史事件,以殖民暴力與政治創傷為起點的作品,但兩部影片真正想談的不僅是悲情,而是「當代人怎麼面對遺忘、如何追溯過往、又如何面對『我是誰』的詰問」。
Thumbnail
兩年一度民族誌影展「後/工業傳說」開展了!本文從兩部開幕片《夜訪談愛》和《部落|對話》出發,分析後工業對社會、文化、人際關係及認同的影響。
Thumbnail
  《家庭優勢》聚焦在「家庭-學校」兩制度間如何連結?又如何影響孩童的學習成就?尤其精彩的是通過民族誌,破迷早期社會學家對孩童學習成就的一般性解釋。就Lareau看來,研究普遍將孩童學習成就高低的影響因素,狹隘的解釋為家長的價值觀和孩童自身的學習動機。而在台灣,這樣的觀點或許仍不在少數。
Thumbnail
本文探討 Margery Wolf 在其著作《A Thrice-Told Tale》中,如何透過對同一事件的小說、田野筆記和期刊論文三種文類的分析,回應女性主義與後現代主義對人類學方法的批評。
Thumbnail
台灣啟航:跨領域的解讀與對話;對人類學的一些想法
Thumbnail
《重返巴黎地鐵》不只是Marc Augé以人類學方式來觀察身為「土著」的自己的研究(這是《巴黎地鐵上的人類學家》),它有別於二十年前的突破之處何在?Marc Augé從未停止搭乘地鐵,他敏銳的感知到「他不能成為土著了」——因為似乎地鐵上的各種細節,Marc Augé感到自身與當代脫節、他老了、屬於他
Thumbn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