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手邊現在有好幾枚印有蔣渭水先生像的硬幣。留起來,彷彿可以提醒我接過第一枚時,感受到的混雜米飯熱度與手熱的溫厚。彷彿還可以提醒我一段段關於台灣的故事。
回過頭寫早餐攤。擺攤的兩位婦人,禮數相當周到。某次買了飯糰和綠茶,無意間注意到婦人找的零錢裡,一枚硬幣的樣式有異其餘。仔細看才發現,硬幣上的頭像不是孫中山、蔣介石二氏,而是蔣渭水先生。
論者常拿蔣渭水先生比附國父孫中山先生,指出兩人不少共通處,例如,都是醫者,也都由醫療人身病苦擴大至診治民患民瘼。蔣渭水先生於1921年發表過一篇〈臨床講義:關於名為台灣的病人〉,以擬人的手法,檢視彼時台島人民智識不足的弊病,並規劃救弊之方。此時此刻重讀〈臨床講義〉,頗有些地方值得留心。
在蔣渭水先生眼中,台灣這名病人「以其頭較身大,理應富於思考力,但以二、三常識問題試加詢問,其回答卻不得要領……聞及稍微深入的哲學、數學、科學及世界大勢,便目暈頭痛」。現今網路超越國界,資訊不僅豐富,而且流通幾無障礙,但是不代表資訊就能為人人所知所用,進而有所助益,畢竟對資訊的渴求、搜索、辨析、歸納,在在需要後天啟發。就如同,便利的工具羅列眼前,如果使用者不具備使用工具的意識、不曉得使用工具的方法,再多的工具都是枉然,無異於破銅爛鐵。要讓吾民聞「世界大勢」,不至於「目暈頭痛」,換個時髦的說法,讓吾民具備「國際觀」,還有繼續努力的空間。
〈臨床講義〉還寫道,台灣「明顯地具有黃帝、周公、孔子、孟子等血統」。蔣渭水先生所設想的台灣血統,需要擴充定義。台灣血統幾經新血注入,該含括原住民族、漢族,以及許許多多因婚嫁、經商及各種因素棲止島上的族群。王鼎鈞先生引用過的「同舟共擠」一語,最能點明現況。這麼多族群「擠」在一小島上,匯流成同一活躍血脈。
手邊現在有好幾枚印有蔣渭水先生像的硬幣。留起來,彷彿可以提醒我接過第一枚時,感受到的混雜米飯熱度與手熱的溫厚。彷彿還可以提醒我一段段關於台灣的故事。這些故事,或者說歷史,還以各種形式存在,或許,就在一碗尋常的牛肉麵裡。民國邁向下一個百年,接著會有什麼發展,我不清楚。這得問詹宏志先生。他是趨勢大師。疫情往復、政經起伏,有句詩卻常帶給我對未來的希望。「百年淬厲電光開」,記得龔定庵是這麼寫的。
民國一百年二月十六日初稿於府城,
一百一十一年年十月四日修訂於嘉義鵲枝寫譯樓
初稿刊於《中華日報》副刊「當我們同在一百」專欄(2011.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