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個台北小孩。
小時候總是很羨慕同學有南部可以回(咦怎麼跟兒時的點點滴滴的妙子一樣)。
走出家門即是學校,走到巷尾過個馬路就是市場;朝另一個方向走到巷頭是中正路,有玲琅滿目貼紙書籤電影海報的書店。書店旁邊後來新開了一家生意超好的蔥燒包,一轉眼已成為屹立二十幾年不搖的老名店了。
儘管生長在都市水泥叢林中,我小時候的家很特別:有院子,一半擺滿大盆栽,還有空間停放兩台摩托車;另一半大到我們孩子們可以玩鬼抓人、扭扭車,爸爸下班後那裡就是車庫。除了大院子以外,家裡有一小塊空間祭拜佛祖,不是華麗的檀香木神明桌,就是一個莊嚴樸實的空間。爸爸每天都會點香,但與廟宇的香不同,是小小支的、味道很溫和。每次念完心經,要敲一聲鈴代表結束。我已經好多年沒聽過那個聲音了。
我的童年裡,有神的存在,有野溪有露營的存在;那是一個要在營地外圍灑石灰粉、把西瓜冰在溪裡、晚上拿手電筒去溪裡抓蝦烤來吃的年代。
每次ㄧ到營地,我們小孩子就跳進冰涼的溪水游泳;有一次我和姊姊差點被突然變湍急的溪流沖走,還好小叔緊抓著我們,被救上岸時我們毫髮無傷,但小叔的腳滿是被石頭刮破的傷痕。
但我們還是好愛露營。
我永遠不會忘記某次露營的清晨,我跟著爸爸他們去某座山中湖泊釣魚,空氣很冰、山中霧氣未散。爸爸他們釣到一隻水蛇,裝在瓶子裡帶回去給大家看。
週末我們常常去爬山,台北市近郊郊山,鯉魚山外雙溪天母古道之類的;印象最深刻是某次在圓山步道入口處買了一盒草莓,走到接近山頂時,我們在涼亭把那盒草莓吃光光(到底有沒有先洗再吃呢?今天第一次意識到這個問題)。
還有和小叔一家走草嶺古道,前一晚入住的旅社在馬路邊,整晚以卡車來回的聲光效果為背景,迷迷糊糊的睡睡醒醒;隔天非常的熱,我印象中的草嶺古道好長好長好長,後來再也沒去過第二次了。也許找天帶阿布去走走,刷新一下記憶。
長大後偶爾會有距離空間感與記憶落差太大的錯亂;房子變小、巷子變短,曾經對於一切事物保有的新鮮奇妙幻想,也消失了。
因此決定寫下來,像是放進密封保鮮盒裡,還另外多放幾塊除濕用的矽藻土,小心翼翼珍藏這些腦海中的兒時點滴回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