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娛樂至死》《科技奴隸》為什麼此刻我們需要尼爾·波茲曼

更新 發佈閱讀 13 分鐘
raw-image

尼爾·波茲曼(Neil Postman)於1931年出生,2003年逝世。他一生出版了將近二十本著作,最著名的《娛樂至死:追求表象、歡笑和激情的媒體時代》在1985年問世,台灣則在2007年時出了中譯版。為什麼貓頭鷹書房決定在2016年又將此書再版呢?雖然這本書寫的是三十幾年前的美國的狀況,但如今書中所述恰恰符合現在的台灣,且不只是台灣,任何對科技投以懷抱的民主式國家,都會面臨書中所述的問題。

此篇文章欲探討波茲曼兩本著作《娛樂至死》、《科技奴隸》中揭示的概念,不只對文化的見解鞭辟入裡,更為21世紀的我們敲了響鐘。《娛樂至死》描述的雖是電視何以攻擊文化,但它可以應用在現今各種延伸你感官的科技上(電腦、手機),所以什麼人適合看這兩本書?

沉迷在3C世界想打掉自己賤手卻無可自拔的人,針砭時事的社會觀察家,每天FB、IG、YOUTUBE、抖音重複循環而越笑越空虛的人……我將尼爾·波茲曼的著作獻給你,也許裡面有你想找的答案。

一、波茲曼與麥克魯漢

「他們(波茲曼的學生)都知道,自己是麥克魯漢的孩子。當然我也認為自己是他的後代,不是很聽話的一個孩子,可是這個孩子明白自己從何而來,也明白他的父親要他做什麼。」--尼爾.波茲曼

講到尼爾·波茲曼就必定會提到麥克魯漢,部分人認為在媒體生態學上,麥克魯漢是樂觀主義者,而波茲曼是悲觀主義者,但我持相反的觀點。先說,麥克魯漢的《認識媒體》我只能看到一半,這本著作我目前沒辦法消化的很好;波茲曼在台出版的四本書《童年的消逝》、《娛樂至死》、《科技奴隸》、《通往未來的過去》則是都有看過。

以理解與貼近程度來說,我並不認為波茲曼是悲觀主義者。我反倒認為他是還樂觀著的、抱持著最後一絲希望的人,不然他不會寫將近二十本書都環繞在科技、媒體、教育、兒童身上,他若是絕望,大可無所作為,不用在此領域上付出這麼多努力。波茲曼是一位在紐約大學開創媒體生態學的教授,在他教學期間出版了相當多的著作,試問全台有多少教授可以一邊教學又一邊維持一定的寫作產量?加上悉知波茲曼的寫作風格,他非常樂意與讀者一再解釋自己的觀點,且把「我」這個視點一直放入書中,我認為他對「教育」這塊是有一定程度的執著。

而《認識媒體》我看了很多次,我必須承認自己一開始是無法理解的(美國前總統高爾也在其著作表示,自己四十年前初次見到麥克魯漢的思想是極其困惑的;各方探討麥氏的書也不太敢把理論說死)。此書確實是媒體學界的重要著作,但我覺得作為習得媒體知識論的入門書是有一定難度。大家常掛在嘴邊的「媒體即訊息」、「冷媒體」、「熱媒體」等麥克魯漢詞彙,我真的很好奇他們有確切讀懂麥克魯漢了嗎?有一次我的大學教授把冷熱媒體之下的例子舉錯,我便覺得當代碎片化的學習有些荒唐。我目前看到將麥克魯漢解釋最好的是,美國前總統高爾的著作《失控的總統》的導論裡,有提到一些他自己理解的看法。

我反倒認為麥克魯漢是悲觀主義者,要我分類我絕對不會把《認識媒體》放在媒體入門書當中,這本書對我來說甚至是散文、是詩。一個聰穎、自信但悲觀的的作家,是不會在意「每個讀者」有沒有看懂他的文字,他認為時間會證明他的話語、會理解的人自然會理解,不需要詳加解釋什麼。

波茲曼在《娛樂至死》的終章提出對「資訊」的質疑,他說無論人們得到的是自己還是麥克魯漢給的答案,結果並不重要,但他強調自己和麥克魯漢的答案是不同的。我尚未全然理解麥克魯漢的思想,所以對這個問題的答案特別感興趣。

麥克魯漢與波茲曼相繼為後人奠下了媒體生態學的基礎,在全球「再部落化」的此刻,我們必須仔細審思他們究竟說了什麼。

二、為什麼此刻我們需要尼爾·波茲曼

剛接觸到《娛樂至死》這本書時,對書中的思想嘖嘖稱奇。一直以來自己都是屬於那種「知其怪卻不知其何以怪」的類型,前幾年,我對台灣媒體環境(不僅限於電視)很困惑,卻不知如何發問,甚至連要從哪一個方面思考都無從想起。直到我遇見了波茲曼,他剎時告訴我這個環境「何以怪」,給了我線索去拆解身邊層層的意識形態。

1. 媒介(包括科技、媒體)本身並不是中性的

我們從小受到「科技是中性的,端看使用者怎麼使用」這種想法的影響,所以從未想過每個科技背後可能有的意識形態,我們認為終端的使用者才是可以決定媒介力量的人。我們從未意識到一些根本問題,例如「媒體本身是什麼」,舉例來說,我和你談論電視,我們幾乎不會討論到電視本身的意識形態,卻時常討論這個節目怎樣、那個節目怎樣,這個我們稱之為「內容的內容」。所以,什麼是電視本身的內容呢?

我先說明,說電視有意識型態並不是指它背後有人(不管是發明家還是特定的人也好)在操弄,而是將電視這項科技丟入人類社會後,它與人類共同演化出來、不言而喻的特性。電視從二十世紀誕生至今,一百多年的實驗結果告訴我們,電視是偏頗、有選擇性的,不是每個人都可以「上鏡」。其偏頗性在於它的鏡頭,例如中景、特寫鏡頭等等。1960年,為何尼克森與甘迺迪進行總統大選辯論時,聽收音機的聽眾都認為尼克森會獲勝?然而最後卻是甘迺迪勝出?

電視是會揀選人的科技,一個說謊但是在特寫鏡頭下令人信服的候選人,與一個其貌不揚但字字屬實的候選人,誰會獲勝?所以在這點上,並不是每個人都可以得到電視這項科技相同的青睞。

再來,電視擁有「隨時可加入」、「不得令人心生疑惑」、「遠遠避開闡釋」等特性,這些特性可以用在全部的電視節目,無論是新聞、綜藝節目、兒童節目,甚至是所謂「知性節目」。波茲曼提出,電視具有其偏頗的部分,和一些不言而喻的通用規則,而電視與人民做了百年以上的實驗,我們得知實驗結果:電視走向唯一的用途—娛樂。

可能有人會說「電視是中性的沒錯啊,我可以不看那些狗屁倒灶的節目,我總可以用電視來學習吧?我可以看Discovery,我的小孩可以看巧虎島來學習。」

這就是問題所在,波茲曼從來就不是在抨擊電視的娛樂性,他敘述自己也愛看那些令人不用動腦、放鬆的娛樂節目,也知道其有存在的必要性。《娛樂至死》的重點在於,電視吸收了所有嚴肅的公共論述,讓「所有」生活的面向,舉凡教育、經濟、宗教、藝術等都用娛樂的形式來呈現,而就是這件事情正在攻擊我們的文化。

如果你對科技的意識形態有興趣,你可以閱讀路易斯·芒福德(Lewis Mumford)的《技術與文明》(Technics and Civilization),他會不厭其煩地告訴你手錶、眼鏡、車子等科技的意識形態是什麼,以及為什麼它們從來就不是中性的科技。

2. 誤以為電視只是書本的延伸

大部分人認為科技的演變是線性的,例如從蠟燭到燈泡、馬車到汽車、底片至數位攝影、書本至電視…...,科技只會越發越好,一個會取代另一個、不走回頭路,但波茲曼會告訴我們並不是這麼一回事。拿書本至電視的例子來看,很多人認為書本的教育性可以移轉到電視身上,但只要經過思考就不難發現,從書本移轉到電視的那群觀眾,閱讀書籍時就是吸取其娛樂性,而不是知識性。所以把電視誤認為是書本延伸、同樣可以學習的產物,從根本上是一個謬論。

這兩者媒介有什麼不同?為何不能同位而語?價值為何無法移轉?

我們來談談文字與圖像給人腦不同的刺激,「閱讀」本身是一個訓練人類保持靜態的過程,需要專心、自制、複雜的抽象思考能力等等,你在閱讀的同時,是在為大腦進行各方面的訓練;圖像對大腦來說則是一個直接的真實,我給你一段文字敘述,你腦袋產生畫面,和我給你一張照片,你腦袋直接接收此畫面,這兩者在大腦形成的路徑上很大的不同。

所以電視並不能是、也不會是書本的延伸,它們從根本進入、影響我們心智的方式就不同。但這邊稍加提醒,波茲曼並不是藉抬高印刷文化來抨擊圖像文化,文字也有其弊病,這在書中會一再寫到。波茲曼是要傳達一個訊息,電視與印刷品是兩個截然不同的道路,提點我們不要誤會、將印刷品的特性移轉到電視身上。

3. 不再連貫的語境

《娛樂至死》第七章<好……我們現在來看……>,這章節對台灣目前的新聞台生態很是諷刺,這句話的精隨就在於「好,接下來我們要看的東西和上一個你聽到的東西完全沒有關聯」,我想台灣人應該非常能理解其中意思。

前幾天我在三O新聞台聽見一個關於香港反送中新聞,主播最後一句話說「……台灣應以此為借鏡,現在香港的制度搖搖欲墜」,接下來露齒輕笑著說「!搖搖欲墜有時候也不是一件壞事,我們現在來看台東太麻里的一個跑步比賽,跑者最後在終點前跌倒,反倒贏得了勝利……」

這種失敗且滑稽的硬轉方式、上下完全不連貫的語境,完全應證了麥克魯漢的「地球村」效應,三十年前美國的現況便是台灣目前的現況。不連貫的語境會對我們的心智造成什麼影響?支離破碎的思維、當下滿足的多巴胺、無顧歷史的態度.......實在太多了。

4. 科學信仰

在《科技奴隸》一書詳細闡述了我們從主宰工具的人到被工具主宰的人。波茲曼在書中將歷來的科技史分為三個階段:工具使用文化、技術統治文化、技術壟斷文化。這樣演變的心路歷程可以從對生存的需要到對上帝的服侍,再慢慢轉為被資本家的主宰,這個轉變既緩慢又不著痕跡,讓21世紀的大眾每日存活的信念幾乎無關精神層面,而是將注意力放在淺面的娛樂。

波茲曼在本書重踩了社會科學、統計學以及民意調查。他點出若是人們聽到以明尼蘇達大學做的研究報告為起手式,大家幾乎是不疑有他的輕易相信,即使那個研究多麼荒唐(例如吃巧克力可以更容易達到減肥效果)。人們似乎對「科學」的崇拜已達到前所未見的巔峰,我們只要能拿出一個煞有其事的數據,人們就會輕易相信。所以此種信仰與「耶穌說……」的信仰有何不同呢?

我們將任何抽象層面的事物加以量化,例如IQ、智慧程度、人格,我們賦予機器越來越大的力量,大到甚至可以取代人類本身。可是這代表什麼意思?書中提出其中一種看法,也是現代社會對科技的一貫思維,假設你今天去一趟郵局卻發現錢領不出來,郵局行員告訴你「因為機器故障所以領不出來」,事件便就此打住了。

這代表的是一種責任的轉移作用,我們將責任全權交給不具備意識的科技,當科技出了問題時,人類的責任減輕了、事情也可以就此打住。於是科技會越來越削弱我們應變能力、思考能力,各方面能力都有可能因為這種權力賦予而被減弱。

我們無條件信仰數字、以科學為唯一真理的後果是什麼?這就是波茲曼要我們思考的問題。

三、我們肯定誤會了什麼

在資本主義的運行下,有受惠的人,就會有受剝削的人。今日,我們誤以為自己是「受惠的人」,你也可以說誤以為自己是「贏家」,這是最大的問題。

二十一世紀剛到來時,各個學校的經費開始瞄向萌芽的電腦技術,預計投以大量經費來引進電腦設備,讓孩子們學習「如何使用電腦」,卻對「為何使用電腦」這個問題置之不理,甚至所有人都沒有意識到這個問題,這是因為文化對科技崇拜的後果。老師呢?學校若有經費的話,可以用在平衡師生比、調高老師的薪資、讓老師專心調整教學計劃上等等,總之幫助老師的管道實在太多了,但卻沒有老師出來反應這件事情。

當電腦歡天喜地的進入學校時,理應該阻擋其肆意擴張的老師卻予以懷抱,因為幾乎所有老師們都相信「有了電腦會更利於教學」。

注意力被轉移了、責任被降低了,波茲曼提出大學教授的教學品質越來越低落,我們光是埋頭教學「電腦技術」時間就不夠了,怎能顧及教授本身到底有多少含量予以學生呢?

所以,老師們是不是誤會了什麼?

現在這個時代,每個人(包含兒童、年長者)幾乎都有一支智慧型手機。只提一個問題,每個人都需要有智慧型手機嗎?他們告訴我們,有了這項科技「你將能更有效率的安排你的生活」、「你能記錄時時刻刻」、「它有許多你意想不到的功能」,更甚者直接安入一個「有了手機,你能成為更好的人」這種非常抽象、非常潛意識的概念。

我不反對這項科技,但我要問的是,他們沒說的是什麼?

部分推廣科技的人要你相信你可以是贏家、你是可以掌控你生活的人,我們就以手機為例,我們真的有更掌握自己的生活嗎?當Facebook演算法給我更符合我需求的廣告、Youtube給我我可能會喜歡的影片、Spotify為我精心製作屬於我的精選,我真的就更掌握自己的生活了嗎?

我是不是誤會了什麼?

波茲曼的言論乍聽起來像是復甦舊時代光榮的老學究,但當我們真的深入其中、沉潛在他的思想時,你會在這個資訊超載時代感到一線曙光、你會在他耳提面命的警語中感到一刻平靜。波茲曼並不是盧德份子(雖然他很樂意被這麼稱為),他深知科技帶來的太多、太多好處了,他只是要在極端崇拜科技的光譜中,用自己僅有的力量拉平一點眾人對科技的過度景仰。

因為,我們對所謂「科技」的盲目崇拜已經快失控了。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Melissa的沙龍
1會員
2內容數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在小小的租屋房間裡,透過蝦皮購物平臺採購各種黏土、模型、美甲材料等創作素材,打造專屬黏土小宇宙的療癒過程。文中分享多個蝦皮挖寶地圖,並推薦蝦皮分潤計畫。
Thumbnail
在小小的租屋房間裡,透過蝦皮購物平臺採購各種黏土、模型、美甲材料等創作素材,打造專屬黏土小宇宙的療癒過程。文中分享多個蝦皮挖寶地圖,並推薦蝦皮分潤計畫。
Thumbnail
小蝸和小豬因購物習慣不同常起衝突,直到發現蝦皮分潤計畫,讓小豬的購物愛好產生價值,也讓小蝸開始欣賞另一半的興趣。想增加收入或改善伴侶間的購物觀念差異?讓蝦皮分潤計畫成為你們的神隊友吧!
Thumbnail
小蝸和小豬因購物習慣不同常起衝突,直到發現蝦皮分潤計畫,讓小豬的購物愛好產生價值,也讓小蝸開始欣賞另一半的興趣。想增加收入或改善伴侶間的購物觀念差異?讓蝦皮分潤計畫成為你們的神隊友吧!
Thumbnail
據說,雷根競選時的講稿其實是劇作家們寫的,我不知道這樣的說法是否隱喻影星雷根比起其他候選人,更容易掌握閱聽人的關注,並渲染閱聽人的情感 ?
Thumbnail
據說,雷根競選時的講稿其實是劇作家們寫的,我不知道這樣的說法是否隱喻影星雷根比起其他候選人,更容易掌握閱聽人的關注,並渲染閱聽人的情感 ?
Thumbnail
此篇文章欲探討波茲曼兩本著作《娛樂至死》、《科技奴隸》中揭示的概念,不只對文化的見解鞭辟入裡,更為21世紀的我們敲了響鐘。《娛樂至死》描述的雖是電視何以攻擊文化,但它可以應用在現今各種延伸你感官的科技上(電腦、手機),所以什麼人適合看這兩本書?沉迷在3C世界想打掉自己賤手卻無可自拔的人,針砭時事的社
Thumbnail
此篇文章欲探討波茲曼兩本著作《娛樂至死》、《科技奴隸》中揭示的概念,不只對文化的見解鞭辟入裡,更為21世紀的我們敲了響鐘。《娛樂至死》描述的雖是電視何以攻擊文化,但它可以應用在現今各種延伸你感官的科技上(電腦、手機),所以什麼人適合看這兩本書?沉迷在3C世界想打掉自己賤手卻無可自拔的人,針砭時事的社
Thumbnail
讓書中人物感到痛苦的,並不是他們用發笑來取代思考,而是他們不明白自己為什麼發笑,還有為什麼自己不再思考。By赫胥黎 美麗新世界
Thumbnail
讓書中人物感到痛苦的,並不是他們用發笑來取代思考,而是他們不明白自己為什麼發笑,還有為什麼自己不再思考。By赫胥黎 美麗新世界
Thumbnail
信仰小叮嚀:線上直播,是實體宗教活動的「延伸」 社科小常識:媒體理論家麥克魯漢(McLuhan)提出,「媒體即人類身體的延伸」 應用小撇步:社群媒體有強大的影響力,是過去任何媒體所不能相比的
Thumbnail
信仰小叮嚀:線上直播,是實體宗教活動的「延伸」 社科小常識:媒體理論家麥克魯漢(McLuhan)提出,「媒體即人類身體的延伸」 應用小撇步:社群媒體有強大的影響力,是過去任何媒體所不能相比的
Thumbnail
如果要講到最常被誤解的詞語,「非暴力抗爭」、「公民抗命」等一定榜上有名。而最近被濫用得最多的名詞,就是「娛樂至死」(Amusing Ourselves to Death)。 要正確演繹「娛樂至死」,首先必需理解作者Neil Postman 身處在一個什麼的年代。
Thumbnail
如果要講到最常被誤解的詞語,「非暴力抗爭」、「公民抗命」等一定榜上有名。而最近被濫用得最多的名詞,就是「娛樂至死」(Amusing Ourselves to Death)。 要正確演繹「娛樂至死」,首先必需理解作者Neil Postman 身處在一個什麼的年代。
Thumbnail
身在數位媒體時代,以下這些行為應該是大家的共同生活: 每天接收雪片般飛來的即時新聞快訊、每天在社群媒體接收片段的圖文訊息(通常粉絲數眾多的都是圖片勝於文字)、每天坐下來就是想看電視、聽廣播、滑手機、滑平板、開電腦、很久沒有看長篇大論的書籍(不是心靈雞湯、勵志書、教科書、輕小說、圖文書)。
Thumbnail
身在數位媒體時代,以下這些行為應該是大家的共同生活: 每天接收雪片般飛來的即時新聞快訊、每天在社群媒體接收片段的圖文訊息(通常粉絲數眾多的都是圖片勝於文字)、每天坐下來就是想看電視、聽廣播、滑手機、滑平板、開電腦、很久沒有看長篇大論的書籍(不是心靈雞湯、勵志書、教科書、輕小說、圖文書)。
Thumbnail
麥克魯漢在《認識媒體》說道 「新媒體(媒介)永遠不會只是舊媒體的擴充,也不會放著舊媒體不管。它會不停的壓迫著舊媒體,直到他為舊媒體找到新的形態和定位。」
Thumbnail
麥克魯漢在《認識媒體》說道 「新媒體(媒介)永遠不會只是舊媒體的擴充,也不會放著舊媒體不管。它會不停的壓迫著舊媒體,直到他為舊媒體找到新的形態和定位。」
Thumbnail
我看《理解媒介》:從假新聞肆虐談起 先前曾看過一份國外的統計調查,上頭提到現在的年輕世代整天黏著手機,都不看報紙或電視新聞了!他們的目光焦點被五光十色的社群媒體所吸引,連攝取新聞資訊的管道也從大眾傳播媒體,迅速轉為Facebook、Twitter或LINE。 從比較正面的角度來看,社群媒體搭上智慧型
Thumbnail
我看《理解媒介》:從假新聞肆虐談起 先前曾看過一份國外的統計調查,上頭提到現在的年輕世代整天黏著手機,都不看報紙或電視新聞了!他們的目光焦點被五光十色的社群媒體所吸引,連攝取新聞資訊的管道也從大眾傳播媒體,迅速轉為Facebook、Twitter或LINE。 從比較正面的角度來看,社群媒體搭上智慧型
Thumbnail
致謝 微批 Paratext 刊登本文: https://paratext.hk/?p=2865 民粹的時代,民主的概念被極端推演成政治社會中的事物必須連庶民都具有可及性,專業被貶斥成賣弄筆墨、故作玄虛,象牙塔成為形容知識份子封閉系統的象徵,高聳入雲卻不近人情。有點像是處在法治國家中—
Thumbnail
致謝 微批 Paratext 刊登本文: https://paratext.hk/?p=2865 民粹的時代,民主的概念被極端推演成政治社會中的事物必須連庶民都具有可及性,專業被貶斥成賣弄筆墨、故作玄虛,象牙塔成為形容知識份子封閉系統的象徵,高聳入雲卻不近人情。有點像是處在法治國家中—
Thumbnail
致謝 微批 Paratext 刊登本文: http://paratext.hk/?p=2760 在唐伯虎點秋香中,唐伯虎家傳天下第一奇毒是以蜂蜜、川貝、桔梗加上天山雪蓮作成的含笑半步癲(釘),走上半步或面露笑容,就會全身爆炸而死。當然這是個喜劇,帶著浮誇的元素而讓幽默得以產生,不過「笑
Thumbnail
致謝 微批 Paratext 刊登本文: http://paratext.hk/?p=2760 在唐伯虎點秋香中,唐伯虎家傳天下第一奇毒是以蜂蜜、川貝、桔梗加上天山雪蓮作成的含笑半步癲(釘),走上半步或面露笑容,就會全身爆炸而死。當然這是個喜劇,帶著浮誇的元素而讓幽默得以產生,不過「笑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