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娛樂至死》、《網路讓我們變笨?》| 不是你不想閱讀,是你已經沒能力閱讀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picture via Susquehanna University Wordpress
麥克魯漢在《認識媒體》說道
「新媒體(媒介)永遠不會只是舊媒體的擴充,也不會放著舊媒體不管。它會不停的壓迫著舊媒體,直到他為舊媒體找到新的形態和定位。」
如果說書本是文字的載體,那麼螢幕的出現就是取代書本成為新的文字媒介載體。透過電腦螢幕顯示的線上文字,表面上看來可能與一頁紙本文字相去不遠;但是,在網路文件裡捲動和點擊滑鼠牽涉到身體動作和感官刺激,和拿起書本或雜誌來翻閱相差甚多。
閱讀,這項認知行為不只仰賴視覺,還包括觸覺。挪威文學教授認為,所有的「閱讀行為」都是多重感官的。文字作品「物質感的感官動作經驗」與「文字內容認知處理」有著極關鍵的連結。從紙本跨界到螢幕,改變的不只是我們閱讀文章的方式,還會改變我們對其的注意力和沉浸其中的深度。
在網頁或是電子書上,這一系列的文字變成了「超文本」(hypertext,一個個隱藏在文字底下的網址等著我們去點開。我們經常在閱讀到一半時點開了超文本,帶領我們到另一個領域,在探索的過程時又被超文本打斷。
《網路讓我們變笨?》書中提到,解讀超文本的過程會大幅增加讀者的認知負荷使得理解、記憶閱讀內容的能力衰弱,一項1989年的研究發現「超文本的讀者常常會不用心在頁面之間點來點去,不會認真閱讀」另一項1990年的研究顯示超文本的讀者常常「記不起來他們到底讀過哪些東西」導致我們花的時間很多、看的東西很多,但是我們根本甚麼都不記得。
我們對任何一個單一文本的注意力變得越來越弱、持續時間更短。搜尋工具也讓線上作品變得支離破碎。基於人類大腦的神經可塑性,我們的分心行為固化了這樣的神經迴路,讓我們的大腦更習慣分心、無法專注。2008年3月,《紐約時報》(New York Times)宣布各地所有的版本會有三個頁面只刊登一段報導的摘要和其他簡短的文章。依照版面設計主任解釋,這些「捷徑」可以讓經常分心受擾的讀者快速「品嘗」當天的新聞,省得實際打開頁面閱讀文章這種「低效率」的閱讀方式。
來源:Twitter
麥克魯漢在晚年曾想像未來人類的資訊蒐集方式
  • 「我們將會從食物採集者變成資訊採集者」

麥克魯漢逝世時(1980)網路還尚未創建,後世的學者將這句話解讀為麥克魯漢預測網路的出現。我們熟悉的文字被電腦、網路、手機中介後變得殘破不堪,沒有一個所謂穩固的載體承接這些思想;這些文字散落在資訊荒原上,我們揹著竹簍自行拾起這些文本,諷刺的是我們的竹簍也是充滿漏洞,撿了多少也掉了多少。

可怕的是,這樣分心的習慣擴散到我們生活的各個層面。當我們坐下來想寫一封電子郵件給客戶,過了3小時但是大綱仍然是一片空白;當我們想好好煮一鍋湯,因為不想等待而跑去看個電視;當我們想在晚餐前完成期末的申論題,拿起手機查個資料再回神時已經半夜了,但考題依舊是清一色的白。

當我們真的想坐下來好好看一本書,內在蠢蠢欲動的分心渴望,驅使我們周旋在其他媒介上,每一本書永遠只看得完書名跟標題。《媒體上身》(Mediated的作者詹戈帝塔(Thomas de Zengotita)稱現代生活根本就是
  • 「在無數個選項之間不斷做選擇,沒有開始也沒有結束」

更重要的是,我們已經停不下來了。我們太習慣這樣的注意力轉移,致使我們無法擁有深度思考、結構完整的論述產出;《網路讓我們變笨?》的原文書名《The Shallows》(擱淺、淺薄)便是隱喻被網路中介的我們,已經無法再有閱讀文本、深度思考的能力。

曾任《紐約時報書評》編輯的麥克拉瑟曾說:

「未來我們只會把書本留著當還懷舊的骨董,提醒人們,我們以前的閱讀方式是長這樣子。」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101會員
223內容數
從物理到電機工程再轉到資訊傳播,最後落腳在社會學。衣櫃拿來當書櫃擺的人。我常在媒介生態學、傳播理論、社會學、心理學、哲學游移;期盼有天無產階級可以推倒資本主義的高牆的兼職家教。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社會人的哲學沉思 的其他內容
我常聽到很多人對於失智症的想法非常直觀, 反正人老了、年紀大了本來就會這樣。這樣的想法也同時透露著「身體機能會隨著年齡增長而流失」的隱喻;如果我們接受了這樣的隱喻不就等於接受宿命論的劇本嗎?
在距今200年前的美國社會,路上常常可聽到人們在談論時事,甚至專題演講在路旁的公園就能看到,那時候人手一書是很正常的;200年後的美國甚或是全世界,已經沒什麼人在做深度討論了,專題演講變成致使注意力渙散的催眠曲,路上皆可看到人手一機甚至不只一機。 我們的閱讀能力發生了甚麼
透過那些磨損特別嚴重的按鍵,說著平常阿嬤不會跟我說的事
在傳播領域經常會聽到這一句話: 媒介即是訊息 The medium is the message. 這是加拿大的傳播理論學家麥克魯漢(Marshall McLuhan)的經典思想,事實上這也是他其中一本著作的書名;只不過當時出版商不小心把 message 拼錯了,誤寫成了 "massage"
來自喬治亞州的Lawrance 跟我提到,「有次媽媽在紐約生病了,我立刻跟學校請假買了機票去紐約探望她。」我當時非常感動而說:「你媽肯定很照顧你吧!」令我驚訝的是,Lawrance 只是回應我「我覺得這沒什麼,因為我很愛我媽而且也很在乎她呀!」我不禁感到疑惑,這樣純粹的愛是如何產生的?
適逢過年期間,在外地的親戚都在初二這天回來了;在這日子,通常我們家會準備一整桌的辦桌料理,換得那些親戚口中單板且劃一的恭維。這樣的團員往往只有那幾分鐘的存在感,
我常聽到很多人對於失智症的想法非常直觀, 反正人老了、年紀大了本來就會這樣。這樣的想法也同時透露著「身體機能會隨著年齡增長而流失」的隱喻;如果我們接受了這樣的隱喻不就等於接受宿命論的劇本嗎?
在距今200年前的美國社會,路上常常可聽到人們在談論時事,甚至專題演講在路旁的公園就能看到,那時候人手一書是很正常的;200年後的美國甚或是全世界,已經沒什麼人在做深度討論了,專題演講變成致使注意力渙散的催眠曲,路上皆可看到人手一機甚至不只一機。 我們的閱讀能力發生了甚麼
透過那些磨損特別嚴重的按鍵,說著平常阿嬤不會跟我說的事
在傳播領域經常會聽到這一句話: 媒介即是訊息 The medium is the message. 這是加拿大的傳播理論學家麥克魯漢(Marshall McLuhan)的經典思想,事實上這也是他其中一本著作的書名;只不過當時出版商不小心把 message 拼錯了,誤寫成了 "massage"
來自喬治亞州的Lawrance 跟我提到,「有次媽媽在紐約生病了,我立刻跟學校請假買了機票去紐約探望她。」我當時非常感動而說:「你媽肯定很照顧你吧!」令我驚訝的是,Lawrance 只是回應我「我覺得這沒什麼,因為我很愛我媽而且也很在乎她呀!」我不禁感到疑惑,這樣純粹的愛是如何產生的?
適逢過年期間,在外地的親戚都在初二這天回來了;在這日子,通常我們家會準備一整桌的辦桌料理,換得那些親戚口中單板且劃一的恭維。這樣的團員往往只有那幾分鐘的存在感,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娛樂至死》的洞見:「電視不查禁書籍,它乾脆取而代之。」1 四十年來依舊適用,只是主角從電視轉變為更為氾濫的數位媒體。然而,閱讀的衰退並非始於網路時代。波茲曼早就指出,無遠弗屆的電報和攝影術這對先祖製造了破碎的資訊系統,打破了印刷術連貫完整的論述模式。電視作為他們的子女,不過是壯大了父母的影響力。而
Thumbnail
我從小就是個很喜歡看書的人,但在擁有了電腦、手機之後,閱讀的時間也下降許多,卻在這幾年又開始重拾書本。在網路世代,能夠獲取資訊、知識的管道實在太多,我們為何還需要閱讀紙本文字呢? 書本最大的魅力,在於毫無魅力。by《我們為什麼要閱讀》
要不要買實體書,甚至是電子書?其實是資訊量問題。20年前買書還可以保存,現在不只有電子書搶市場,更有一堆影片。 網路時代剛開始,文字跟圖片已經開始增多,但人類接收的資訊量還沒有爆炸,畢竟文字、圖片閱讀還是相對較慢的,書本的保存跟翻閱優勢還有。 可是當網路進入大量影片時代,人人創作、紀錄的資訊開始
Thumbnail
我們都知道,想要"言之有物"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要大量閱讀充實自己,豐富自己的內在,但是最近有不少人問我,現在資訊爆炸的時代,我們被灌輸要大量讀書,但是讀的這些東西,究竟要如何內化,成為我們可以信手拈來的分享內容? 今天這篇文章,作者提出一些方向,讓大家可以透過閱讀建立觀點。
Thumbnail
記得2012年到西班牙念書時每次搭地鐵、公車時總會看到有人專注地沈浸在文字的世界裡...這些年來,隨著智慧型手機普及化,前述的閱讀風氣也逐漸消逝,低頭滑手機成了日常景象。有人說,人手一機是造成人們閱讀的習慣改變,但螢幕真的是大家不再閱讀的主因嗎?這篇文章就帶大家來一探西班牙人的閱讀世界。
Thumbnail
在科技發展迅速的時代,人們接收了大量資訊,導致淺碟化思維和人際關係表面化。本文探討了這一現象對社會和個人的影響,並提供解決方法。
Thumbnail
如果知道每一個進入你腦中的訊息,都對你的大腦帶來了影響,我們會不會慎選接收的資訊呢?如果大腦是棵植物,我們拿什麼餵養這生命?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娛樂至死》的洞見:「電視不查禁書籍,它乾脆取而代之。」1 四十年來依舊適用,只是主角從電視轉變為更為氾濫的數位媒體。然而,閱讀的衰退並非始於網路時代。波茲曼早就指出,無遠弗屆的電報和攝影術這對先祖製造了破碎的資訊系統,打破了印刷術連貫完整的論述模式。電視作為他們的子女,不過是壯大了父母的影響力。而
Thumbnail
我從小就是個很喜歡看書的人,但在擁有了電腦、手機之後,閱讀的時間也下降許多,卻在這幾年又開始重拾書本。在網路世代,能夠獲取資訊、知識的管道實在太多,我們為何還需要閱讀紙本文字呢? 書本最大的魅力,在於毫無魅力。by《我們為什麼要閱讀》
要不要買實體書,甚至是電子書?其實是資訊量問題。20年前買書還可以保存,現在不只有電子書搶市場,更有一堆影片。 網路時代剛開始,文字跟圖片已經開始增多,但人類接收的資訊量還沒有爆炸,畢竟文字、圖片閱讀還是相對較慢的,書本的保存跟翻閱優勢還有。 可是當網路進入大量影片時代,人人創作、紀錄的資訊開始
Thumbnail
我們都知道,想要"言之有物"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要大量閱讀充實自己,豐富自己的內在,但是最近有不少人問我,現在資訊爆炸的時代,我們被灌輸要大量讀書,但是讀的這些東西,究竟要如何內化,成為我們可以信手拈來的分享內容? 今天這篇文章,作者提出一些方向,讓大家可以透過閱讀建立觀點。
Thumbnail
記得2012年到西班牙念書時每次搭地鐵、公車時總會看到有人專注地沈浸在文字的世界裡...這些年來,隨著智慧型手機普及化,前述的閱讀風氣也逐漸消逝,低頭滑手機成了日常景象。有人說,人手一機是造成人們閱讀的習慣改變,但螢幕真的是大家不再閱讀的主因嗎?這篇文章就帶大家來一探西班牙人的閱讀世界。
Thumbnail
在科技發展迅速的時代,人們接收了大量資訊,導致淺碟化思維和人際關係表面化。本文探討了這一現象對社會和個人的影響,並提供解決方法。
Thumbnail
如果知道每一個進入你腦中的訊息,都對你的大腦帶來了影響,我們會不會慎選接收的資訊呢?如果大腦是棵植物,我們拿什麼餵養這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