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娛樂至死》、《網路讓我們變笨?》| 不是你不想閱讀,是你已經沒能力閱讀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picture via Susquehanna University Wordpress

picture via Susquehanna University Wordpress

麥克魯漢在《認識媒體》說道

「新媒體(媒介)永遠不會只是舊媒體的擴充,也不會放著舊媒體不管。它會不停的壓迫著舊媒體,直到他為舊媒體找到新的形態和定位。」

如果說書本是文字的載體,那麼螢幕的出現就是取代書本成為新的文字媒介載體。透過電腦螢幕顯示的線上文字,表面上看來可能與一頁紙本文字相去不遠;但是,在網路文件裡捲動和點擊滑鼠牽涉到身體動作和感官刺激,和拿起書本或雜誌來翻閱相差甚多。

閱讀,這項認知行為不只仰賴視覺,還包括觸覺。挪威文學教授認為,所有的「閱讀行為」都是多重感官的。文字作品「物質感的感官動作經驗」與「文字內容認知處理」有著極關鍵的連結。從紙本跨界到螢幕,改變的不只是我們閱讀文章的方式,還會改變我們對其的注意力和沉浸其中的深度。

在網頁或是電子書上,這一系列的文字變成了「超文本」(hypertext),一個個隱藏在文字底下的網址等著我們去點開。我們經常在閱讀到一半時點開了超文本,帶領我們到另一個領域,在探索的過程時又被超文本打斷。

《網路讓我們變笨?》書中提到,解讀超文本的過程會大幅增加讀者的認知負荷使得理解、記憶閱讀內容的能力衰弱,一項1989年的研究發現「超文本的讀者常常會不用心在頁面之間點來點去,不會認真閱讀」另一項1990年的研究顯示超文本的讀者常常「記不起來他們到底讀過哪些東西」導致我們花的時間很多、看的東西很多,但是我們根本甚麼都不記得。

我們對任何一個單一文本的注意力變得越來越弱、持續時間更短。搜尋工具也讓線上作品變得支離破碎。基於人類大腦的神經可塑性,我們的分心行為固化了這樣的神經迴路,讓我們的大腦更習慣分心、無法專注。2008年3月,《紐約時報》(New York Times)宣布各地所有的版本會有三個頁面只刊登一段報導的摘要和其他簡短的文章。依照版面設計主任解釋,這些「捷徑」可以讓經常分心受擾的讀者快速「品嘗」當天的新聞,省得實際打開頁面閱讀文章這種「低效率」的閱讀方式。


來源:Twitter

來源:Twitter

麥克魯漢在晚年曾想像未來人類的資訊蒐集方式

  • 「我們將會從食物採集者變成資訊採集者」


麥克魯漢逝世時(1980)網路還尚未創建,後世的學者將這句話解讀為麥克魯漢預測網路的出現。我們熟悉的文字被電腦、網路、手機中介後變得殘破不堪,沒有一個所謂穩固的載體承接這些思想;這些文字散落在資訊荒原上,我們揹著竹簍自行拾起這些文本,諷刺的是我們的竹簍也是充滿漏洞,撿了多少也掉了多少。


可怕的是,這樣分心的習慣擴散到我們生活的各個層面。當我們坐下來想寫一封電子郵件給客戶,過了3小時但是大綱仍然是一片空白;當我們想好好煮一鍋湯,因為不想等待而跑去看個電視;當我們想在晚餐前完成期末的申論題,拿起手機查個資料再回神時已經半夜了,但考題依舊是清一色的白。


當我們真的想坐下來好好看一本書,內在蠢蠢欲動的分心渴望,驅使我們周旋在其他媒介上,每一本書永遠只看得完書名跟標題。《媒體上身》(Mediated的作者詹戈帝塔(Thomas de Zengotita)稱現代生活根本就是

  • 「在無數個選項之間不斷做選擇,沒有開始也沒有結束」


更重要的是,我們已經停不下來了。我們太習慣這樣的注意力轉移,致使我們無法擁有深度思考、結構完整的論述產出;《網路讓我們變笨?》的原文書名《The Shallows》(擱淺、淺薄)便是隱喻被網路中介的我們,已經無法再有閱讀文本、深度思考的能力。

曾任《紐約時報書評》編輯的麥克拉瑟曾說:


「未來我們只會把書本留著當還懷舊的骨董,提醒人們,我們以前的閱讀方式是長這樣子。」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狙擊王-avatar-img
2022/08/19
現在碎片化時間,真的趕不上變化
鋼哥-avatar-img
發文者
2022/08/20
的確,媒介的轉變就好像是變形怪一樣,抓也抓不著它們改變路徑
avatar-img
社會人的哲學沉思
116會員
253內容數
從物理到電機工程再轉到資訊傳播,最後落腳在社會學。衣櫃拿來當書櫃擺的人。我常在媒介生態學、傳播理論、社會學、心理學、哲學游移;期盼有天無產階級可以推倒資本主義的高牆的兼職家教。
2025/04/25
大型語言模型以自然的節奏說話,表達好奇心,甚至聲稱能體驗情感。但這精心打造的表象掩蓋了一個基本的事實: 這些 AI 系統根本不具備這些人類特質。
Thumbnail
2025/04/25
大型語言模型以自然的節奏說話,表達好奇心,甚至聲稱能體驗情感。但這精心打造的表象掩蓋了一個基本的事實: 這些 AI 系統根本不具備這些人類特質。
Thumbnail
2025/04/22
「懶惰原住民」(the Lazy Native)的迷思並非自然形成,而是殖民當局帶著明確的意識形態意圖精心打造的。
Thumbnail
2025/04/22
「懶惰原住民」(the Lazy Native)的迷思並非自然形成,而是殖民當局帶著明確的意識形態意圖精心打造的。
Thumbnail
2025/04/18
KK 指出,AI 的長期影響將超過電力與火的發明,但這個變革需要數百年來逐步展現。
Thumbnail
2025/04/18
KK 指出,AI 的長期影響將超過電力與火的發明,但這個變革需要數百年來逐步展現。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當我們都逐漸放棄紙本閱讀,習慣用愈來愈快的速度在螢幕上瀏覽時,文字的細緻,精煉會不會隨之消失?那種沉浸在思想中忘我的樂趣是否也不復存在?
Thumbnail
當我們都逐漸放棄紙本閱讀,習慣用愈來愈快的速度在螢幕上瀏覽時,文字的細緻,精煉會不會隨之消失?那種沉浸在思想中忘我的樂趣是否也不復存在?
Thumbnail
讓書中人物感到痛苦的,並不是他們用發笑來取代思考,而是他們不明白自己為什麼發笑,還有為什麼自己不再思考。By赫胥黎 美麗新世界
Thumbnail
讓書中人物感到痛苦的,並不是他們用發笑來取代思考,而是他們不明白自己為什麼發笑,還有為什麼自己不再思考。By赫胥黎 美麗新世界
Thumbnail
進一步地說,「網路化的引述資料」被巧妙地設計以超文本的形式存在,意即,大量存在於每個網頁裡的超文本都可以將每一位使用者分毫不差地導入另一個全新的網頁、全新的領域、甚至全新的世界。
Thumbnail
進一步地說,「網路化的引述資料」被巧妙地設計以超文本的形式存在,意即,大量存在於每個網頁裡的超文本都可以將每一位使用者分毫不差地導入另一個全新的網頁、全新的領域、甚至全新的世界。
Thumbnail
書籍資料: 網路讓我們變笨?:數位科技正在改變我們的大腦、思考與閱讀行為 The Shallows: What the Internet Is Doing to Our Brains 作者: 卡爾 原文作者: Nicholas Carr 譯者: 王年愷 出版社:貓頭鷹
Thumbnail
書籍資料: 網路讓我們變笨?:數位科技正在改變我們的大腦、思考與閱讀行為 The Shallows: What the Internet Is Doing to Our Brains 作者: 卡爾 原文作者: Nicholas Carr 譯者: 王年愷 出版社:貓頭鷹
Thumbnail
身在數位媒體時代,以下這些行為應該是大家的共同生活: 每天接收雪片般飛來的即時新聞快訊、每天在社群媒體接收片段的圖文訊息(通常粉絲數眾多的都是圖片勝於文字)、每天坐下來就是想看電視、聽廣播、滑手機、滑平板、開電腦、很久沒有看長篇大論的書籍(不是心靈雞湯、勵志書、教科書、輕小說、圖文書)。
Thumbnail
身在數位媒體時代,以下這些行為應該是大家的共同生活: 每天接收雪片般飛來的即時新聞快訊、每天在社群媒體接收片段的圖文訊息(通常粉絲數眾多的都是圖片勝於文字)、每天坐下來就是想看電視、聽廣播、滑手機、滑平板、開電腦、很久沒有看長篇大論的書籍(不是心靈雞湯、勵志書、教科書、輕小說、圖文書)。
Thumbnail
真相不重要?!只因人們更信他們的「事實」!  你以為我介紹這本書只是要說網路讓你變笨!別逗了!這本書沒那麼膚淺!你沒看到,書名後面是問號「?」好嗎?  你一年看到的文字有上百遍跟你說網路不好,紙本書沒落了,人們不再閱讀了……,有多少位作者會說這一切都是資訊「歷史的演變」、「科技革命」呢!
Thumbnail
真相不重要?!只因人們更信他們的「事實」!  你以為我介紹這本書只是要說網路讓你變笨!別逗了!這本書沒那麼膚淺!你沒看到,書名後面是問號「?」好嗎?  你一年看到的文字有上百遍跟你說網路不好,紙本書沒落了,人們不再閱讀了……,有多少位作者會說這一切都是資訊「歷史的演變」、「科技革命」呢!
Thumbnail
麥克魯漢在《認識媒體》說道 「新媒體(媒介)永遠不會只是舊媒體的擴充,也不會放著舊媒體不管。它會不停的壓迫著舊媒體,直到他為舊媒體找到新的形態和定位。」
Thumbnail
麥克魯漢在《認識媒體》說道 「新媒體(媒介)永遠不會只是舊媒體的擴充,也不會放著舊媒體不管。它會不停的壓迫著舊媒體,直到他為舊媒體找到新的形態和定位。」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