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神或創作,都為問心:《神人之家》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在《神人之家》前,我看過的個人式家庭紀錄片是《日常對話》,導演黃惠偵的母親以為只是家庭「內」紀錄,雖然總是迴避鏡頭,卻還是努力回應女兒,藉由鏡頭和訪談,逐漸接近母親的心靈,直到女兒問至最在乎、最想知道的問題。《神人之家》則是導演盧盈良離家多年,因為母親一通希望拍攝遺照的電話,返鄉拍片進而解開迷惑的過程。
  家庭紀錄片有一點很特別,就是導演的「親人」面對「鏡頭」的反應,跟專業演員不同卻又相似的是:我們在生活中也會「演」,「演」出一個想要呈現出來的「我」;唯面對從小一起生活的家人,我們最難掩飾「習慣」,所以在鏡頭面前,習慣與理想自我將先產生衝突,有時反而給予掌鏡者新的面貌:掌鏡者想要客觀拍攝,但面對不同以往的表現,如何回應亦是內在的抉擇,於是導演與家人總會出現新的「角力」,反而磨礪出彼此內心藏得最深、最渴望卻又最難以啟齒的真實。
  《神人之家》聚焦於嘉義民雄盧家的主要成員──信神的有嗜賭成癮、處處尋找明牌的父親,成日祭拜、任勞任怨的母親,自小即能與神對話,務農之餘亦兼神職,卻諸事難成的哥哥阿志;不相信神的有侄子盧小弟酉鑫,以及北上後就幾乎不回家的弟弟,同時也是拍攝者阿良。這樣的家庭似乎不得神眷,而由出走後歸家的盧盈良導演拍攝,怎麼想都濘滯險阻,光是自己這一關要怎麼過?但比起出走,終究是回過身去面對,是拉近彼此的距離。導演亦在訪談中提到:藉由拍攝,他對家人試著說出平常說不出來的話,家人也會趁機詢問他要不要回家?拍片不僅成為他們之間的對話窗口,也取代了「神」,一次一次的拍攝成了一次次對心的卜筮。
  其中印象最深刻的,是父親向兒子要求紅包多包兩千,或許以為鏡頭面前,兒子難以拒絕,卻被趁機數落了一頓;母親亦數落父親嗜賭,父親慣性說「好啦」回應,再被數落每次說「好」,又出去簽賭輸了十幾萬,怪他太早退休,天天看明牌,闔不起的舊帳翻著翻著,眼看將是一場衝突,卻又忽然軟化,笑著問父親這次猜到什麼數字──正是台灣家庭爭吵的共相。是啊,生氣又怎樣?他不會改,他一直都是這樣,這樣的他就是我們的家人──那樣的轉折既有「鏡頭下表演」的意識,亦是「演不下去了」的慣習。接著又拍父親拿錢給母親買蛋,「因為拍攝的關係?」「沒有,他上次也拿五百給酉鑫,他比賽拿到佳作。」是否因為意識到「鏡頭」,進而察覺到「我有機會演出一個更好的自己」?不得而知,這是掌鏡者與被觀看者面對鏡頭的選擇與衝突,交由觀眾各自探究。我卻在這些互動中忽然懂得:年少時不免怨懟父母明知後果卻舊習不改,直到自己也漸漸有了「惡習」才稍能明白:那是過去一路迍邅迂迴,只為尋出一條能令自己安心的軌跡──我們何嘗不是委蛇蜿蜒,想要到達目的地,卻不知不覺愈行愈遠?這一路上總是心慌,缺乏自信,失去方向,所以要神諭依倚;發現愈走愈偏,不知道該怎麼認同自己,所以要創作叩問──這是我要的嗎?我為什麼是現在這個樣子?問神,無論得到什麼答案,最終是在問自己為何依從;創作,無論怎麼觀察別人,最終是在呈現一己所見所感──無論哪一項,都是問「心」。
「我覺得我很自私,一開始是因為自己才回來,拍到現在其實覺得自己好像完整了一點,我不再是一個人了。」
「你本來就不是一個人啊。」
  這段兄弟間的對話,是雙方「孤寂」與「陪伴」的應答,以為要隱瞞終生的孤寂,在察覺誰都不曾真正離開的「同在」之時,也就有了傾訴進而「同理」的可能:神是人內心願望的投影,家人恆是內心累積最深的記怨,也是最放不下的惦念;以為困在淺灘,但看清了自己,也就有了遼闊的路。紀錄片的最後,導演跟過去從未看過海、死後想葬在海裡的母親一起坐火車到海邊,母親卻以為「不像海,像河」;山巒已盡,變成一望無際的海洋。而當母親往前走去,前灘已被沙洲岔開,「不能過去了。」「我要去探探看。」彷若是人生之途、家庭時空的探勘──無論是問未來或者創作,我們還是要各自前進,探出自己的人生之途;而家人之間只要有關懷,就有牽引,有依倚,一如導演哥哥告訴他的:「你本來就不是一個人。」
avatar-img
111會員
213內容數
此沙龍記錄觀影後情節分析與感受想像的筆記,內文全雷,建議觀影後再行閱讀,謝謝。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海藍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電影《她有話要說》改編自《性、謊言、吹哨者》一書,揭發哈維.溫斯坦案的過程。兩位《紐約時報》記者梅根.圖伊和茱蒂.坦特深入訪談、調查,聯手撰寫3321字的報導,不僅震醒了全世界,更協助推動了#METOO運動。
看完《哈勇家》,對貫串全影的「GAGA」,感動之餘,感受也很複雜。或因是平地人,對泰雅族的GAGA試圖理解之餘,又能深深感受到如今維繫不易的憂慮。 (本文談及劇情,建議觀影後再讀)
  小藍原本在學校、在生活裡,是個不起眼的高中女生,會主動前進的方向,就是和總是被欺負的轉學生、分享音樂給她的兔子獨處。五秒會注意到她,是因為她有一個很辣、乍看之下「跟她完全不像」的媽媽。   《小藍》即以母女的視角交錯,呈現她們各自的生活。   (本文提及劇情並具私人觀點,建議觀影後再讀)
  我們都在同一座島上,歷史可以重演、可為借鑑,要讓這塊土地維持自由民主的流動還是無處可逃的監所,則賴島上每個人共同的選擇。
  本文為台灣電影《罪後真相》衍生,張正義視角,文中未涉謎底,但有論及事件與部分結局,建議看過電影再讀。
  如果有一天,生命線擴增為能用視訊,去電的人覺得「雖然或許死了會比較好,但像我這樣的人還無法死的話,該怎麼辦?」或許那一頭的義工,可以跟他建議:   嘿,要不要一起看《河畔小日子》?   這時有人再打進來,還可以一起看喔。
  電影《她有話要說》改編自《性、謊言、吹哨者》一書,揭發哈維.溫斯坦案的過程。兩位《紐約時報》記者梅根.圖伊和茱蒂.坦特深入訪談、調查,聯手撰寫3321字的報導,不僅震醒了全世界,更協助推動了#METOO運動。
看完《哈勇家》,對貫串全影的「GAGA」,感動之餘,感受也很複雜。或因是平地人,對泰雅族的GAGA試圖理解之餘,又能深深感受到如今維繫不易的憂慮。 (本文談及劇情,建議觀影後再讀)
  小藍原本在學校、在生活裡,是個不起眼的高中女生,會主動前進的方向,就是和總是被欺負的轉學生、分享音樂給她的兔子獨處。五秒會注意到她,是因為她有一個很辣、乍看之下「跟她完全不像」的媽媽。   《小藍》即以母女的視角交錯,呈現她們各自的生活。   (本文提及劇情並具私人觀點,建議觀影後再讀)
  我們都在同一座島上,歷史可以重演、可為借鑑,要讓這塊土地維持自由民主的流動還是無處可逃的監所,則賴島上每個人共同的選擇。
  本文為台灣電影《罪後真相》衍生,張正義視角,文中未涉謎底,但有論及事件與部分結局,建議看過電影再讀。
  如果有一天,生命線擴增為能用視訊,去電的人覺得「雖然或許死了會比較好,但像我這樣的人還無法死的話,該怎麼辦?」或許那一頭的義工,可以跟他建議:   嘿,要不要一起看《河畔小日子》?   這時有人再打進來,還可以一起看喔。
本篇參與的主題活動
作為近年為數不多參加金馬競賽的港產電影,《幻愛》以如夢似幻的畫面及配樂描述精神病患者的情愛妄想,是部充滿新意的佳作。本片將屯門拍得像美不勝收的日系電影,甚至男女主角在現實生活發展成情侶關係,都在香港當地蔚為話題。如同台灣近期適逢歐美大片取消的狀況,本片靠著口碑獲得不少香港觀眾進戲院支持。港幣600
台灣電影《孤味》描寫著一個靠賣蝦捲養大女兒的單親媽媽的家庭故事,林秀英獨自撫養三個女兒,各個事業有成。但就在自己七十歲生日當天林秀英接到了一個噩耗,自己那離家多年的丈夫去世了,並且身邊陪著的是另一個女人,這時從丈夫離開的原因、宗教信仰、還有各式各樣的問題,都隨著這天揭開傷疤。
這一切就是來自傳統的反響與回聲,是理性無法理解的生命層次,也是對於超自然的模糊想像與種族情結的側寫。整部電影的影像敘事後勁十足,講述人神之間的超自然關係、種族之間的複雜情結、邊陲地帶的對立衝突。人心與神性,哪一個是令人不寒而慄催命符? 如何才找到一家之主阿昌
堤:於我是典故。那種拼接,眷戀,預感,顧盼游移。那種目睹,銘刻,追寫,時態逡巡。那種失不償得的向心情感,轉瞬而逝的和煦之光,回眸而哀,望路而傷。於我是本格。
兩人的愛,讓健一結下不只一份緣,更協助他走進一個家,慢慢的,其中的緣,竟也成了他的根,如同一座燈塔,引領迷航的他,總是找到回家的路。背景中不斷落雨的港都,更是一往情深的悲傷,因此,那些落下的水,不只是雨,更是心裡的淚,還有那些不能表露的脆弱,樸實靜謐,卻又擲地有聲。
初戀之所以刻骨銘心,不是因為像史詩電影一樣偉大,而是因為那時的我們對愛還一無所知。直到那個人出現,教會了我們什麼是愛,或愛不是什麼。 他或許沒能跟我們繼續走下去,但我們卻帶著他給予的愛,繼續往前進,長出了屬於自己的愛情觀與世界觀,難以否認,全部都與那個「刻在你心底的名字」有關。
作為近年為數不多參加金馬競賽的港產電影,《幻愛》以如夢似幻的畫面及配樂描述精神病患者的情愛妄想,是部充滿新意的佳作。本片將屯門拍得像美不勝收的日系電影,甚至男女主角在現實生活發展成情侶關係,都在香港當地蔚為話題。如同台灣近期適逢歐美大片取消的狀況,本片靠著口碑獲得不少香港觀眾進戲院支持。港幣600
台灣電影《孤味》描寫著一個靠賣蝦捲養大女兒的單親媽媽的家庭故事,林秀英獨自撫養三個女兒,各個事業有成。但就在自己七十歲生日當天林秀英接到了一個噩耗,自己那離家多年的丈夫去世了,並且身邊陪著的是另一個女人,這時從丈夫離開的原因、宗教信仰、還有各式各樣的問題,都隨著這天揭開傷疤。
這一切就是來自傳統的反響與回聲,是理性無法理解的生命層次,也是對於超自然的模糊想像與種族情結的側寫。整部電影的影像敘事後勁十足,講述人神之間的超自然關係、種族之間的複雜情結、邊陲地帶的對立衝突。人心與神性,哪一個是令人不寒而慄催命符? 如何才找到一家之主阿昌
堤:於我是典故。那種拼接,眷戀,預感,顧盼游移。那種目睹,銘刻,追寫,時態逡巡。那種失不償得的向心情感,轉瞬而逝的和煦之光,回眸而哀,望路而傷。於我是本格。
兩人的愛,讓健一結下不只一份緣,更協助他走進一個家,慢慢的,其中的緣,竟也成了他的根,如同一座燈塔,引領迷航的他,總是找到回家的路。背景中不斷落雨的港都,更是一往情深的悲傷,因此,那些落下的水,不只是雨,更是心裡的淚,還有那些不能表露的脆弱,樸實靜謐,卻又擲地有聲。
初戀之所以刻骨銘心,不是因為像史詩電影一樣偉大,而是因為那時的我們對愛還一無所知。直到那個人出現,教會了我們什麼是愛,或愛不是什麼。 他或許沒能跟我們繼續走下去,但我們卻帶著他給予的愛,繼續往前進,長出了屬於自己的愛情觀與世界觀,難以否認,全部都與那個「刻在你心底的名字」有關。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夢見我在一個拍片的會場中,有一位老男人來到片場,說要來找他的女兒。 我問他的女兒是誰,此時正好有幾個 濃妝打扮很時髦的女生出來,對這老人講話很不客氣,問他為什麼來到這裡。那老男人說「我是來看妳們啊!」 感覺他們像是家人。爸爸想要找女兒,可是女兒很不高興看到爸爸,講話 口氣很不好。 我在旁邊看著
回家之後-紀錄片故事特展中,總共有三部紀錄片,《神人之家》、《日常對話》、《給阿媽的一封信》,而這三步就是從三個不同的角度出發,神人之家是我,日常對話是她,給阿媽的一封信是你,而我選擇介紹的是日常對話。 導演兒時,身為同性戀者的母親因受不了父親長期家暴,便帶著導演與妹妹到處躲藏,以逃離持刀父親的搜
Thumbnail
《神人之家》是2022年公開上映的台灣紀錄片,由盧盈良執導,以導演自身家庭為故事背景,講述了他與他家人之間的故事。(取自維基百科) 展覽介紹📽️ 導演盧盈良是一位嘉義人,從高職開始對電影非常有興趣,因此獨自來到台北生活。當家人用bbcall聯絡他時才發現他是真的下定決心離開。 2
「回家之後-紀錄片故事特展」是在府中15 3-5樓的特展。展覽中,講述的是三部台灣的紀錄片《神人之家》、《日常對話》、《給阿媽的一封信》,三個都是和家人有關的故事,都是把導演自己和家人的生活拍下來的故事。我覺得很特別,很少看過這樣的紀錄片,甚至我來之前都不知道有人會把自己生活拍成電影,今天只有看到預
Thumbnail
回家之後,我們都屬於彼此 面對家人,我們總是習慣使用第一人稱視角來描述彼此的關係,例如「我的媽媽」、「我的爸爸」、「我的兄弟姊妹」等,強調歸屬性和親暱感,也只有在談論家人時會使用得如此自然。 紀錄片導演以自己的家人為拍攝對象,也不得不代入第一人稱,將自己也投入作品中,因為他們跟大部分的人一樣,都
Thumbnail
故事描述著一個紀錄片導演,回到家鄉,拍攝自己的家人,和家人的互動,他的角度是從「我」的第一人稱視角開始,對他來說拍攝家人,也是重新認識的一個過程。
Thumbnail
2023年3月,我在參與為期六天的「金馬影展青少年電影課」時,有幸觀賞了盧盈良導演的作品《神人之家》,也聽到導演本人的分享。雖然無法完整記得觀後的感受,但我記得我非常喜歡,也給出四顆星的評價(滿分5顆星)。時隔近一年,2024年2月,這次在府中15《回家之後》紀錄片故事特展中,又再一次遇到了這部
Thumbnail
這部記錄片是在描述關於身為同性戀者的母親因受不了父親長期家暴,便帶著導演與妹妹到處躲藏。 母親後來以牽亡歌陣的紅頭法師職業維生,姊妹們也成為歌陣的成員,過著流離的生活。 導演以這部紀錄片來探索與母親之間疏離的母女關係,與揭開兒時遭受父親侵害的傷口。 紀錄片由黃惠偵導演所拍的作品,記錄片中的故事
Thumbnail
面對家人,我們通常用第一人稱視角來描述彼此的關係,像是我的媽媽、我的爸爸、我的兄弟姐妹等,強調歸屬性和親暱感,只有家人才會這樣說的這麼自然。 這部紀錄片的導演就是以自己的家庭為拍攝對象所以會帶入第一人稱來拍攝,因為他們也有家庭和家人,所以很難保持客觀的角度拍攝。 個人感想: 因為導演本身是
Thumbnail
這本書記錄了作者廖瞇與弟弟滌的對話過程,以及如何通過對話再次與父親和母親對話,同時也是對自己的深入挖掘。通過書寫,作者細膩處理了家人之間最難以解開的謎題,並療癒自己與家人的心靈困境。這是一部近身拍攝的紙上紀錄片,讀者將在堆疊細碎的家庭日常裡,見證他人的家庭現實,並與之產生共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夢見我在一個拍片的會場中,有一位老男人來到片場,說要來找他的女兒。 我問他的女兒是誰,此時正好有幾個 濃妝打扮很時髦的女生出來,對這老人講話很不客氣,問他為什麼來到這裡。那老男人說「我是來看妳們啊!」 感覺他們像是家人。爸爸想要找女兒,可是女兒很不高興看到爸爸,講話 口氣很不好。 我在旁邊看著
回家之後-紀錄片故事特展中,總共有三部紀錄片,《神人之家》、《日常對話》、《給阿媽的一封信》,而這三步就是從三個不同的角度出發,神人之家是我,日常對話是她,給阿媽的一封信是你,而我選擇介紹的是日常對話。 導演兒時,身為同性戀者的母親因受不了父親長期家暴,便帶著導演與妹妹到處躲藏,以逃離持刀父親的搜
Thumbnail
《神人之家》是2022年公開上映的台灣紀錄片,由盧盈良執導,以導演自身家庭為故事背景,講述了他與他家人之間的故事。(取自維基百科) 展覽介紹📽️ 導演盧盈良是一位嘉義人,從高職開始對電影非常有興趣,因此獨自來到台北生活。當家人用bbcall聯絡他時才發現他是真的下定決心離開。 2
「回家之後-紀錄片故事特展」是在府中15 3-5樓的特展。展覽中,講述的是三部台灣的紀錄片《神人之家》、《日常對話》、《給阿媽的一封信》,三個都是和家人有關的故事,都是把導演自己和家人的生活拍下來的故事。我覺得很特別,很少看過這樣的紀錄片,甚至我來之前都不知道有人會把自己生活拍成電影,今天只有看到預
Thumbnail
回家之後,我們都屬於彼此 面對家人,我們總是習慣使用第一人稱視角來描述彼此的關係,例如「我的媽媽」、「我的爸爸」、「我的兄弟姊妹」等,強調歸屬性和親暱感,也只有在談論家人時會使用得如此自然。 紀錄片導演以自己的家人為拍攝對象,也不得不代入第一人稱,將自己也投入作品中,因為他們跟大部分的人一樣,都
Thumbnail
故事描述著一個紀錄片導演,回到家鄉,拍攝自己的家人,和家人的互動,他的角度是從「我」的第一人稱視角開始,對他來說拍攝家人,也是重新認識的一個過程。
Thumbnail
2023年3月,我在參與為期六天的「金馬影展青少年電影課」時,有幸觀賞了盧盈良導演的作品《神人之家》,也聽到導演本人的分享。雖然無法完整記得觀後的感受,但我記得我非常喜歡,也給出四顆星的評價(滿分5顆星)。時隔近一年,2024年2月,這次在府中15《回家之後》紀錄片故事特展中,又再一次遇到了這部
Thumbnail
這部記錄片是在描述關於身為同性戀者的母親因受不了父親長期家暴,便帶著導演與妹妹到處躲藏。 母親後來以牽亡歌陣的紅頭法師職業維生,姊妹們也成為歌陣的成員,過著流離的生活。 導演以這部紀錄片來探索與母親之間疏離的母女關係,與揭開兒時遭受父親侵害的傷口。 紀錄片由黃惠偵導演所拍的作品,記錄片中的故事
Thumbnail
面對家人,我們通常用第一人稱視角來描述彼此的關係,像是我的媽媽、我的爸爸、我的兄弟姐妹等,強調歸屬性和親暱感,只有家人才會這樣說的這麼自然。 這部紀錄片的導演就是以自己的家庭為拍攝對象所以會帶入第一人稱來拍攝,因為他們也有家庭和家人,所以很難保持客觀的角度拍攝。 個人感想: 因為導演本身是
Thumbnail
這本書記錄了作者廖瞇與弟弟滌的對話過程,以及如何通過對話再次與父親和母親對話,同時也是對自己的深入挖掘。通過書寫,作者細膩處理了家人之間最難以解開的謎題,並療癒自己與家人的心靈困境。這是一部近身拍攝的紙上紀錄片,讀者將在堆疊細碎的家庭日常裡,見證他人的家庭現實,並與之產生共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