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神或創作,都為問心:《神人之家》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在《神人之家》前,我看過的個人式家庭紀錄片是《日常對話》,導演黃惠偵的母親以為只是家庭「內」紀錄,雖然總是迴避鏡頭,卻還是努力回應女兒,藉由鏡頭和訪談,逐漸接近母親的心靈,直到女兒問至最在乎、最想知道的問題。《神人之家》則是導演盧盈良離家多年,因為母親一通希望拍攝遺照的電話,返鄉拍片進而解開迷惑的過程。

raw-image

  家庭紀錄片有一點很特別,就是導演的「親人」面對「鏡頭」的反應,跟專業演員不同卻又相似的是:我們在生活中也會「演」,「演」出一個想要呈現出來的「我」;唯面對從小一起生活的家人,我們最難掩飾「習慣」,所以在鏡頭面前,習慣與理想自我將先產生衝突,有時反而給予掌鏡者新的面貌:掌鏡者想要客觀拍攝,但面對不同以往的表現,如何回應亦是內在的抉擇,於是導演與家人總會出現新的「角力」,反而磨礪出彼此內心藏得最深、最渴望卻又最難以啟齒的真實。

  《神人之家》聚焦於嘉義民雄盧家的主要成員──信神的有嗜賭成癮、處處尋找明牌的父親,成日祭拜、任勞任怨的母親,自小即能與神對話,務農之餘亦兼神職,卻諸事難成的哥哥阿志;不相信神的有侄子盧小弟酉鑫,以及北上後就幾乎不回家的弟弟,同時也是拍攝者阿良。這樣的家庭似乎不得神眷,而由出走後歸家的盧盈良導演拍攝,怎麼想都濘滯險阻,光是自己這一關要怎麼過?但比起出走,終究是回過身去面對,是拉近彼此的距離。導演亦在訪談中提到:藉由拍攝,他對家人試著說出平常說不出來的話,家人也會趁機詢問他要不要回家?拍片不僅成為他們之間的對話窗口,也取代了「神」,一次一次的拍攝成了一次次對心的卜筮。

raw-image


  其中印象最深刻的,是父親向兒子要求紅包多包兩千,或許以為鏡頭面前,兒子難以拒絕,卻被趁機數落了一頓;母親亦數落父親嗜賭,父親慣性說「好啦」回應,再被數落每次說「好」,又出去簽賭輸了十幾萬,怪他太早退休,天天看明牌,闔不起的舊帳翻著翻著,眼看將是一場衝突,卻又忽然軟化,笑著問父親這次猜到什麼數字──正是台灣家庭爭吵的共相。是啊,生氣又怎樣?他不會改,他一直都是這樣,這樣的他就是我們的家人──那樣的轉折既有「鏡頭下表演」的意識,亦是「演不下去了」的慣習。接著又拍父親拿錢給母親買蛋,「因為拍攝的關係?」「沒有,他上次也拿五百給酉鑫,他比賽拿到佳作。」是否因為意識到「鏡頭」,進而察覺到「我有機會演出一個更好的自己」?不得而知,這是掌鏡者與被觀看者面對鏡頭的選擇與衝突,交由觀眾各自探究。我卻在這些互動中忽然懂得:年少時不免怨懟父母明知後果卻舊習不改,直到自己也漸漸有了「惡習」才稍能明白:那是過去一路迍邅迂迴,只為尋出一條能令自己安心的軌跡──我們何嘗不是委蛇蜿蜒,想要到達目的地,卻不知不覺愈行愈遠?這一路上總是心慌,缺乏自信,失去方向,所以要神諭依倚;發現愈走愈偏,不知道該怎麼認同自己,所以要創作叩問──這是我要的嗎?我為什麼是現在這個樣子?問神,無論得到什麼答案,最終是在問自己為何依從;創作,無論怎麼觀察別人,最終是在呈現一己所見所感──無論哪一項,都是問「心」。


raw-image


「我覺得我很自私,一開始是因為自己才回來,拍到現在其實覺得自己好像完整了一點,我不再是一個人了。」
「你本來就不是一個人啊。」


  這段兄弟間的對話,是雙方「孤寂」與「陪伴」的應答,以為要隱瞞終生的孤寂,在察覺誰都不曾真正離開的「同在」之時,也就有了傾訴進而「同理」的可能:神是人內心願望的投影,家人恆是內心累積最深的記怨,也是最放不下的惦念;以為困在淺灘,但看清了自己,也就有了遼闊的路。紀錄片的最後,導演跟過去從未看過海、死後想葬在海裡的母親一起坐火車到海邊,母親卻以為「不像海,像河」;山巒已盡,變成一望無際的海洋。而當母親往前走去,前灘已被沙洲岔開,「不能過去了。」「我要去探探看。」彷若是人生之途、家庭時空的探勘──無論是問未來或者創作,我們還是要各自前進,探出自己的人生之途;而家人之間只要有關懷,就有牽引,有依倚,一如導演哥哥告訴他的:「你本來就不是一個人。」

raw-image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這部電影很有意思,莫名地吸引我。由於是家庭為主,每個人看都會在內心投射出不同的畫面,看不同的影評都會有相當不同的收穫~~
海藍-avatar-img
發文者
2023/01/11
是的,這部電影呈現很多台灣家庭共同的面向,所以每個看過的人都會投射出不同的經驗,帶來更豐富的收穫。^^
avatar-img
海藍的沙龍
117會員
225內容數
此沙龍記錄觀影後情節分析與感受想像的筆記,內文全雷,建議觀影後再行閱讀,謝謝。
海藍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5/03/31
  《獵人兄弟》的原住民身份與父子關係令人聯想到《八尺門的辯護人》的佟寶駒父子,肖與不肖成為彼此的對影。 (內文有雷,推薦觀影後再讀)
Thumbnail
2025/03/31
  《獵人兄弟》的原住民身份與父子關係令人聯想到《八尺門的辯護人》的佟寶駒父子,肖與不肖成為彼此的對影。 (內文有雷,推薦觀影後再讀)
Thumbnail
2025/03/01
日本荻上直子導演第十部電影《圓圈(まる)》,敘述畫家澤田(堂本剛 飾)在意外受傷、遭到解僱之後,偶然所畫的「◯」不知不覺於社群網路瘋傳,更意外受到賞識,認為詮釋了「圓相」,變成了來歷不明的藝術家「澤田」──他卻再也畫不出同樣被賞識的◯,也漸漸開始受到了「圓」的束縛。 (內文有雷,推薦觀影後再讀)
Thumbnail
2025/03/01
日本荻上直子導演第十部電影《圓圈(まる)》,敘述畫家澤田(堂本剛 飾)在意外受傷、遭到解僱之後,偶然所畫的「◯」不知不覺於社群網路瘋傳,更意外受到賞識,認為詮釋了「圓相」,變成了來歷不明的藝術家「澤田」──他卻再也畫不出同樣被賞識的◯,也漸漸開始受到了「圓」的束縛。 (內文有雷,推薦觀影後再讀)
Thumbnail
2024/12/24
 在電影《去唱卡拉OK吧!》裡,讓成田狂兒成功拜託岡聰實成為歌唱老師的動機,在於前者必須度過變成爛歌王的危機,和後者在比賽失利。但推進兩人關係更加緊密的關鍵,卻是兩個角色:和田與玉井。 (本文有雷,推薦觀影後再讀)
Thumbnail
2024/12/24
 在電影《去唱卡拉OK吧!》裡,讓成田狂兒成功拜託岡聰實成為歌唱老師的動機,在於前者必須度過變成爛歌王的危機,和後者在比賽失利。但推進兩人關係更加緊密的關鍵,卻是兩個角色:和田與玉井。 (本文有雷,推薦觀影後再讀)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明明是紀錄片,卻比劇情片更好看。 這是我用來邀請爸媽和我一起看《神人之家》的說詞之一。
Thumbnail
明明是紀錄片,卻比劇情片更好看。 這是我用來邀請爸媽和我一起看《神人之家》的說詞之一。
Thumbnail
《神人之家》剛上映的時候,我滿心期待地到光點華山想看導演QA場,結果竟然快速完售,只有遠遠得看到導演本人,好險過了兩週還有場次!這是購入光點年度套票後收看的第四部電影,也是我第一次進電影院看紀錄片,平常甚至很少看這類型的作品,覺得比較不對胃口,但看完《神人之家》的第一個想法竟然是:「好想去QA場!」
Thumbnail
《神人之家》剛上映的時候,我滿心期待地到光點華山想看導演QA場,結果竟然快速完售,只有遠遠得看到導演本人,好險過了兩週還有場次!這是購入光點年度套票後收看的第四部電影,也是我第一次進電影院看紀錄片,平常甚至很少看這類型的作品,覺得比較不對胃口,但看完《神人之家》的第一個想法竟然是:「好想去QA場!」
Thumbnail
這一篇,非關影評,或可說是篇,偏門的影評。專業評論者,一般得讓自己藏身銀幕後方,與作品保持安全距離,便以獨行、攀高,站穩遙遠而隔絕的制高點,睥睨著眼底的影像流轉、手持冰冷銳利的放大鏡,細查並批判,好建立起相對客觀的專業高度。然而我認為《神人之家》這部佳作,值得另闢蹊徑,直通寫作者的內心世界。
Thumbnail
這一篇,非關影評,或可說是篇,偏門的影評。專業評論者,一般得讓自己藏身銀幕後方,與作品保持安全距離,便以獨行、攀高,站穩遙遠而隔絕的制高點,睥睨著眼底的影像流轉、手持冰冷銳利的放大鏡,細查並批判,好建立起相對客觀的專業高度。然而我認為《神人之家》這部佳作,值得另闢蹊徑,直通寫作者的內心世界。
Thumbnail
導演阿良(盧盈良)離家20年,有天接到媽媽交代身後事的電話後,突然有了想記錄家人的念頭,於是回到家鄉開始拍攝《神人之家》。離鄉許久的他,帶著或許能化解心結的期望回家,但家裡的狀況卻和離開時沒什麼兩樣:嗜賭成性的爸爸、任勞任怨的媽媽、一事無成的哥哥,不同的心境面對同樣的家庭,心中的不解是否能解開?
Thumbnail
導演阿良(盧盈良)離家20年,有天接到媽媽交代身後事的電話後,突然有了想記錄家人的念頭,於是回到家鄉開始拍攝《神人之家》。離鄉許久的他,帶著或許能化解心結的期望回家,但家裡的狀況卻和離開時沒什麼兩樣:嗜賭成性的爸爸、任勞任怨的媽媽、一事無成的哥哥,不同的心境面對同樣的家庭,心中的不解是否能解開?
Thumbnail
這是一部以自身家庭為主題的紀錄片,可以說是一種「自我敘說」論文的影像化。我就讀的研究所,每屆大概至少一半的同學寫自我敘說論文,因此我相當熟悉這方面主題的作品。記得上一次看類似的影片,就是黃惠偵導演的《日常對話》,我本身也訪談過黃惠偵導演。然而,我認為這兩者形成很有趣的對比,導演的目標都是想知道「我們
Thumbnail
這是一部以自身家庭為主題的紀錄片,可以說是一種「自我敘說」論文的影像化。我就讀的研究所,每屆大概至少一半的同學寫自我敘說論文,因此我相當熟悉這方面主題的作品。記得上一次看類似的影片,就是黃惠偵導演的《日常對話》,我本身也訪談過黃惠偵導演。然而,我認為這兩者形成很有趣的對比,導演的目標都是想知道「我們
Thumbnail
  《神人之家》聚焦於嘉義民雄盧家的主要成員──信神的有嗜賭成癮的父親,成日祭拜的母親,自小即能與神對話,務農之餘亦兼神職,卻諸事難成的哥哥阿志;不相信神的有侄子盧小弟酉鑫,以及北上後就幾乎不回家的弟弟,同時也是拍攝者阿良。這樣的家庭似乎不得神眷,但比起出走,終究是回過身去面對,是拉近彼此的距離。
Thumbnail
  《神人之家》聚焦於嘉義民雄盧家的主要成員──信神的有嗜賭成癮的父親,成日祭拜的母親,自小即能與神對話,務農之餘亦兼神職,卻諸事難成的哥哥阿志;不相信神的有侄子盧小弟酉鑫,以及北上後就幾乎不回家的弟弟,同時也是拍攝者阿良。這樣的家庭似乎不得神眷,但比起出走,終究是回過身去面對,是拉近彼此的距離。
Thumbnail
不同於許多紀錄片導演總是以「議題」為先,盧盈良導演認為「自我認同」是他的拍片動力。「我很怕哪一天沒有自我認同的問題,我就沒有動力拍片了。」緊接著導演又笑著補一句:「但以我的個性,可能到死都不可能。」他拍攝的對象與自己有一個很大的共同點,那是對自我存在的疑問。
Thumbnail
不同於許多紀錄片導演總是以「議題」為先,盧盈良導演認為「自我認同」是他的拍片動力。「我很怕哪一天沒有自我認同的問題,我就沒有動力拍片了。」緊接著導演又笑著補一句:「但以我的個性,可能到死都不可能。」他拍攝的對象與自己有一個很大的共同點,那是對自我存在的疑問。
Thumbnail
「神有沒有幫過這個家?」儘管仍是全片未竟的懸問,當哥哥的小番茄在無數次的失敗後終於種出了自己的一條路,甚至在開市時喜獲比預期還高的賣價,我們看到的,與其說是遲來的神助,不如說是人如何靠著滿是割傷與厚繭的雙手,揮汗成為自己的神。
Thumbnail
「神有沒有幫過這個家?」儘管仍是全片未竟的懸問,當哥哥的小番茄在無數次的失敗後終於種出了自己的一條路,甚至在開市時喜獲比預期還高的賣價,我們看到的,與其說是遲來的神助,不如說是人如何靠著滿是割傷與厚繭的雙手,揮汗成為自己的神。
Thumbnail
浪蕩一生的父親、操勞一輩子的母親以及惹事、不負責或總無法自立的手足--這三種人構成我們的原生家庭。而他們與我們的交集是無話可說的餐桌、是擺滿保健食品的茶几、是轉成靜音的來電顯示。
Thumbnail
浪蕩一生的父親、操勞一輩子的母親以及惹事、不負責或總無法自立的手足--這三種人構成我們的原生家庭。而他們與我們的交集是無話可說的餐桌、是擺滿保健食品的茶几、是轉成靜音的來電顯示。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