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4/12/07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有人在跟你共用喔

光顧著笑,真是差點看漏,這好像是用網路隱喻來理解情感現象啊... 隱喻理論告訴我們,人們會用自己較熟悉的具體事物,來理解較陌生的抽象事物,而這些具體事物跟文化背景往往有極深的連結。 在此意義下,隱喻不只是修辭手法,而更是認知模式的從無到有。譬如我們知道,各大民族文化都會用火的熾烈來理解情愛衝動。 但只有農耕民族會這樣講:男性神祇替女性仙草澆水,直到她修練成人形。而當男性神祉下凡一遊,女性仙草為了報恩,追到他身邊用眼淚償還這一切。(《紅樓夢》) 只有海洋民族會這樣講:男性如永不止息的海浪,持續拍擊代表女性的潔白沙灘,而這些拍擊總是留下歡愉之聲。(小說上看來的達悟族歌曲) 那大概也只有網路民族,會用連線的快慢斷續,來理解一段忽冷忽熱的連結,以及若即若離的傷感。 如果真的是網路在先、情感在後的一種認知建構,這代表網路科技開始左右情感模式,其實早就有學者這樣講了,網路使得情感連結更不穩定、可以隨意關閉之類的。 (有興趣可以參看《在一起孤獨》、《重新與人對話》,都是好書。) 只是我好像找到了一個隱喻案例,來說明網路民族與非網路民族之間,有著怎樣的巨大落差。 附帶一提,原先流傳的《紅樓夢》續書,並未根據灑水還淚的隱喻,來提供賈寶玉、林黛玉之間的結局。這完全破壞了它的美學根本,所以張愛玲說人生三大恨,第三便是紅樓未完。 按理,林黛玉淚盡之日,就是她魂歸離恨天之時。而賈寶玉塵緣了結之後,也應該會以神瑛侍者的身分再度偶遇絳珠仙草,那時才是這一隱喻的真正完成。 扯了這麼多紅樓夢,為了鋪最後一個梗:當賈寶玉忽冷忽熱,就是有人在跟林黛玉一起共用喔。 圖片出處:臉書粉專「靠北中女中」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