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標題,大家可能覺得我要講台南哪裡的秘密店家。
被騙進來的人抱歉了,今天要翻轉一個人盡皆知的典故:庖丁解牛。我相信,這是一個識貨美食家,在等待溫體牛肉湯上桌時,赫然發現解牛職人擁有絕世刀工的故事。而且美食家還在職人的練刀心得中,看出了驚人的心理技巧。
在《莊子》中,故事以「庖丁為文惠君解牛」起頭。這句話本身就有點怪,國王沒事去看人家屠宰幹嘛呢?
(有人說文惠君即是梁惠王,此人在先秦諸子裡出場率頗高,孟子就嗆過他:「王何必曰利,亦有仁義而已矣!」)
這裡我們得先了解,古代貴族究竟都吃些什麼。先秦時期,許多烹飪技法還沒發展出來,食材、調料的也不多,所以最經典的兩種餐點,就是烤肉、肉湯,或烤魚、魚湯。
這兩種餐點都講求新鮮,而古代並沒有冷凍設備,所以肉必須來自現宰、魚必須來自現捕。於是在貴族宴會上,屠宰、料理往往都在同一區域進行,所以國王得以就近看到解牛過程。
文惠君顯然是個美食家,別人光顧著吃,哪裡會管料理細節,偏偏他就愛特地跑去觀察刀工。對美食家而言,肉切出來的厚薄平整程度,可是大大影響了口感呀。
想不到這越看就越是心驚:解牛的那位庖丁,一看動作快又俐落,二看手足之姿優美如舞,三看竟然暗含樂曲節奏。
(「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於桑林之舞,乃中經首之會。」)
文惠君不禁讚嘆出聲:難道你的刀工,已達聲隨手出、收發自如的境界?
(「技蓋至此乎?」)
一聞此言,庖丁肅然以對。他自成為職人以來,就刻意結合刀工、舞技與樂曲,要把解牛發揮成一門特殊技藝。可惜這思維太過前衛,加上屠宰是常被鄙視的職業,所以無人懂得欣賞。
但就在今天,庖丁總算遇到知己了,他緩緩說出自己如何專心致志,運刀二十多年而不輟:我年輕時懷慕至道心境,最終成就在刀工技藝上。
(「所好者道也,進乎技矣。)
一開始我得看很久,才能算出要用刀把牛猛砍成哪幾塊;三年之後不須看牛,而是先想好要硬切哪幾刀,再從筋骨連結之處下手;如今我不用看也不用想,筋骨鬆軟之際,運刀逕入空隙,直接進行最佳解。
(「始臣之解牛之時,所見无非牛者。三年之後,未嘗見全牛也。方今之時,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視,官知止而神欲行。)
絕大多數職人都停留在硬切層次,所以他們的刀會磨損,好一點每年換刀,差一點的每月換刀。而我的刀已用到第十九年,所解之牛不下數千,還跟新的一樣鋒利,自認已達輕鬆無盡、游刃有餘。
(「良庖歲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數千牛矣,而刀刃若新發於硎。」)
我總告訴自己,運刀解牛是全力以赴的藝術創作,但在完工一刻提刀四顧時,卻從未有人懂得欣賞過。雖然甚感失落,但這反而使我意識到手上的刀,才是永遠支持我保持巔峰的最佳夥伴。
(「提刀而立,為之四顧,為之躊躇,滿志善刀而藏之。」)
文惠君非常感動,甚至有點激動。他意識到,長久以來無人聞問的庖丁,之所以能夠一意求道練刀二十多年,是因為他實現了一套強化動力的心理技巧:從四顧躊躇化為再進一步。
庖丁竟然能在灰心喪志之際,迅速轉換成信心百倍之姿!無論放在哪種技藝上,這都是可貴至極的能力。關鍵在於,庖丁一開始就懷慕於道、技成於刀,這使得他:
.自認求道傳奇的主角,而非可有可無的配角。
.自認保持個人巔峰,而非卡在低潮陷阱。
.自認主動創造更佳作品,而非被動複製同樣行為。
.自認永遠有夥伴支持,而非孤身面對這一切。
思慮至此,文惠君不覺汗透重衣,穩了穩心神而後說:太神奇了,想不到我今天隨口一問,就問出了養生的至高真理。
(「善哉!吾聞庖丁之言,得養生焉。」)
由於莊子很喜歡在最後一句話埋梗,而我們經常缺乏背景資訊來確認這些梗,所以我也不太確定「養生」是什麼意思。但我相信,這不僅是庖丁的神奇時刻,更是文惠君的神奇時刻。
關鍵在於,庖丁實現了這種神奇,但文惠君不僅能看懂它、領悟它,甚至發現那是可以流傳百世的心法。因為他意識到,庖丁從自豪完工到環顧四週,從環顧四週到無比失落,從無比失落到再度奮起,只要能夠建構出心理過程的重現機制,就可以適用於任何人、任何技藝。
據此,這故事中有兩個轉折點:儘管解牛職人已達道技合一,但這只能被懂行的人理解,一般人或者看不懂,或者不屑去看。更重要的是,解牛職人之所以能道技合一,全賴一套心理技巧支持,此乃文惠君的真正懂行之處。
所以若一定要說,我認為文惠君意識到,庖丁的練刀心得,足以發展出一套人人有功練的技藝人生學,只要它真能讓人相信:自己無論遇到什麼狀況,都永遠可以保持動力滿載、持續優化的心境。
事實上,這很像是學者們提出的成長心態概念:我能做到、我要持續精進、我喜歡研究各種改善方法。相較之下,定型心態則是:我做不到、我不想練習、我不需要那些改善方法。
所以這故事的真正主角,很可能是文惠君而非庖丁。我們大多數人都不會是庖丁,他在單一領域苦練多年而無人聞問,但要學會欣賞這些東西,或至少是從欣賞中分析出一套心理技巧,相對而言簡單很多,也實用很多。
就像我們不會做菜但能欣賞廚藝,不會打球但能欣賞球技,不會寫作但能欣賞文筆。雖然自己多半做不到,但有辦法看懂人家的努力過程,無論對方跟你的身分個性地位差得有多遠,你也能學到東西,只要你也有在練某種東西。
從此觀之,成長心態除了搭配後續的心理技巧,最好也可以聚焦於特定領域或技藝的精進,實踐性會強上很多。或者可以說,成長心態、心理技巧與技藝養成,根本就是同一正向循環的鐵三角。
尤其是,若世上很多有進展可言的事,都可以被視為是某種技藝,而透過實踐、欣賞或分析技藝的心態培養,成本極低而自主行動感極高的話,它會是幸福的最佳來源之一。胸中若能懷道,心境就有無限變化的可能;胸中若不懷道,心境就有人為預設的天花板。
最終,庖丁解的是牛,而文惠君解的是道。
最後來個後記,是關於文中「躊躇滿志」這一成語,一般把它理解為自豪或志得意滿。但很奇怪地是,如果單單去查「躊躇」,得到的卻會是猶豫、遲疑甚至不安等負面意義,兩邊用法根本就是相反的。
在我對庖丁解牛的斷句與解讀裡,則是把「躊躇」、「滿志」拆成兩種心態,就不會有這種矛盾。或者是說,我們可以對「躊躇滿志」有著另一種理解:從灰心喪志迅速轉換成信心百倍,那麼真正有價值的,就是確實推動這種轉折過程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