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評】誰是海霸王?《歐亞海上之主》中俄海洋博弈新紀元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本文於2022/06/01刊登於轉角國際,感謝時報出版編輯的邀稿與轉角國際的編輯建議與刊登。原文有更多附圖,如有興趣可以直接點擊下面連結閱讀。)
「每年去調查的時候,田埔水庫海邊的沙坡都不一樣。第一年的時候很完整,第二年再去時,沙坡斷面缺了一角,被海水侵蝕,第三年的時候,本來很高的沙坡,因為底層掏空,上層沙往下滑落,整個沙坡就變矮了。」長年在金門海邊做野生動物調查的研究人員,一邊在紙上畫著「沙坡動態圖」,一邊對我說。
在金門,海邊沙坡的移動原本是很正常的現象,尤其在冬天東北季風的吹拂下,沙丘總是會重新堆疊,每年換上一個新的形狀出現在眾人眼前。「有些地方(的沙)甚至會誇張到移到馬路上。」
但是近幾年的金門,海沙的移動幅度異常,其中一個原因與金門對面的中國沿海的抽沙作業船有關。臨岸海底因為抽沙而深度變深,海浪打到沙灘上後就會將岸上的沙回填入海,海岸的沙也就越來越少,面臨崩塌向內縮的局面。「金門沿岸許多碉堡地基被掏空就是,例如那個天空之城。」研究員說。
就算這些抽沙船只是在中國近海作業,只要過度抽沙,一樣會造成金門面臨沿岸內縮的狀況,也就意味著國土面積縮小的事實,何況這些中國抽沙船時常越「界」。邊界是國家主權的象徵,然而海上的邊界時常隨著海流、海沙和海上的漁船浮動,這些「浮動邊界」似乎預示著當今歐亞大陸大國崛起的新契機。

海上博弈決定世界命運?

講到歐亞大陸各國的角力,很容易先聯想到19世紀大英帝國與俄羅斯帝國的大博弈。當然,歷史上所稱的「大博弈」結束後,並不表示歐亞大陸的大博弈就真正的結束了,依然會有下一場「大博弈」出現,為彼此的地緣政治與經濟利益明爭暗鬥,於是有了20世紀蘇聯及美國的冷戰。
大博弈並非只是表面上的兩國相爭,更多的是這些位於大國邊陲地帶的民族如何掙扎求生,以及小國與大國之間如何互通有無,因此,可以說是這些發生在邊境的鬥爭,才能成就歷史上諸多帝國的興盛。正如本書開頭就引用地理兼國際關係學者——尼古拉斯·斯皮克曼(Nicholas John Spykman)說過的一段話:
「誰掌握了邊陲,就主宰了歐亞;誰主宰了歐亞,就掌控了世界的命運。」
位於這些大陸邊陲的港口及沿海地區勢必得被考慮進去,更不用說那些主權混沌不明的海洋區域,海洋可以說是一個權力轉移的重要舞台。因此,《歐亞海上之主》即是一本從歐亞大陸邊境的海洋區域出發,重新思考與理解冷戰結束至今,崛起的中國、俄羅斯、印度與美國及其盟友所形成的海上競逐新時代,是一本難得以海洋為主要詮釋視角看待整個世界局勢的書籍。
關於中國、俄羅斯與印度為何在本世紀積極向海上發展,作者提供的線索有三個,分別為(1)達成地緣經濟實際效益(2)建立全球的強權地位(3)保障自己在地緣戰略上的安全利益。為此,必須加強經濟影響力、強化海軍部署,以維護海上要道的安全無虞,而這就會反應在各國之間的結盟、海軍基地的建設、商船運輸系統的建立,以及漁業的發展等行動上,形成多個國家一邊衝突、一邊競爭的海上博弈局面。
不過,除了本書從國際戰略和地緣政治經濟,來看各國的貿易、投資與能源安全政策之外,我也想稍微聚焦在地,從國家試圖在海上伸展手腳的邊界(不管虛實,雖然通常都是虛的),來看看這場正在發生的海上博弈。

浮動「邊界」如何被競爭與劃定?

邊界無所不在,國家邊界的成形關乎國家主權如何延伸,以及如何掌控資源。不過,相較起陸上邊界的劃界,這種立體非平面的(相對陸上也較難偵測)、流動的、曖昧不明的海洋邊界界定,似乎不能輕易用陸上思維來思考,也因此更難以被想像。尤其在海洋資源逐漸枯竭、全球面臨氣候變遷的今日,海上邊界的劃分正在面臨新的機會與威脅角力。

中國與南海

跟台灣息息相關的,無非就是作者提到的,目前情勢持續升溫、海上要道繁複涉及多國且貿易量將近全球三分之一的南海地區。而中國在南海的擴張基本上得從陸上的領域化,並將其延伸到海上來看待,也就是在南海地區諸國進行上至協助上游地區水壩等的基礎建設,下至各國沿海港口興建投資的行動,藉由經濟合作方式獲得地緣經濟的利益及未來需要時的戰略部屬。
穩固陸上建設的同時,中國政府的政策也延伸至造船、航運以及物流供應鏈的串聯,並且與國內的水產養殖及遠洋漁業資源進行整合。而這些都跟中國的一帶一路及海上絲路政策有著極大的關連,也是陸海串聯的實際樣貌。為了保護上述漁業利益,中國也擴編海上民兵,將漁船軍事化。這些漁船基本上就類似於「移動的中國基礎設施」,進入所謂的「海上灰色地帶」,造成公海上諸多漁權問題的產生。
事實上,除了作者一再強調,為了國家戰略利益而建立的海上民兵系統外,沿岸海洋資源的過度捕撈,以及國內乃至於國際上龐大的漁業資源需求,也是導致漁民向海上灰色地帶拓展的原因之一。為解決海洋資源枯竭問題,中國政府進而鼓勵內陸水產養殖的發展,然而,養殖飼料依然需要取自海洋,並且隨著中國國內越來越注重的食品安全問題,人民也開始提倡與追求海洋中的「天然」水產。
因此,上述種種原因皆造成灰色地帶的漁權及各國主權問題,使得海上邊界不斷挪移,同時,挑起南海諸國的敏感神經,更不用說還有各種其它資源分配的問題了,例如本書極少提到的海底電纜線,以及本文初期提到的抽沙船等海底結構問題。

俄羅斯與北極

若將焦點轉移到俄羅斯,在這片大陸上,過往的其它政權也是早早對於海洋資源深感興趣。早在18世紀時,彼得大帝就曾經將眼光放到波羅的海,建立濱海城市聖彼得堡。後來的蘇聯也積極推動海軍部署等軍事行動。而2014年俄羅斯發動對烏克蘭的克里米亞戰爭以及今年發生的烏克蘭戰爭,皆與海洋地緣政治、經濟利益脫離不了關係。
除了波羅的海、黑海、內陸裏海及地中海的串聯,在全球氣候變遷,北極冰層融化,打開北極航道的情勢下,陸上大半領土都與北極的北冰洋連接的俄羅斯,自然也是不會放過這個大好機會。作者提及的俄羅斯在北極的地緣經濟利益,不外乎就是保護天然資源,包含石油、天然氣以及漁業資源等,同時,想盡辦法利用科學研究、擴增破冰船數等方式操控逐漸疏通的航道。除了與北極接壤的諸多國家政府與地區居民捲入北極資源之爭外,國土沒有直接接壤的國家也開始覬覦北極資源,例如本書提到的中國,正積極與俄羅斯合作開設一條「冰上絲綢之路」。
比較特別的是,北極的海冰呈現季節性的浮動,時而結冰,時而融化,且不同地區的時間性不同,讓資源的爭奪更具挑戰性。這不只反應在海平面的船隻航行問題,也包含漁權、能源探勘及水下電纜線鋪設等。這些都讓本來就混沌不明的「邊界」跟著冰層的變化而浮動,也讓主權更具爭議與挑戰。
或許正如這些總是虛實不明、不斷被挪移與被爭奪的國家「邊界」一樣,變動是常態。國際局勢不斷變化,隨著主要對抗美國的中俄印大國崛起,已經被捲入的我們,勢必得從這些最具爭議性的海上區域開始,重新建立認知世界的框架及想像。
《歐亞海上之主:群雄紛起的海上大亂鬥》書封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關注人與環境的互動。目前關注的主題有中亞、蒙古這些遊牧民族組成的區域,還有臺灣的猛禽棲架形成的生態農業。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這是一項成功保育並且推動農業改革的案例,長腳秧雞被成功塑造成旗艦物種,並且聯合了不同的社群,凝聚保育意識,翻轉政治生態與經濟實踐。其中數學模型扮演了一個很重要的角色,它是科學假說的證明,可以用來經營管理,同時,它也具有展演性(performativity),作為一個維持新秩序、展示科學力量、生態可以
《烏克蘭:從帝國邊疆到獨立民族,追尋自我的荊棘之路》這本書的原文書名為《歐洲之門 (The Gates of Europe)》。如同書名,烏克蘭不論就地理或歷史而言,始終位於東西方文明的交界地帶,也是各時期各大帝國的邊陲地區。......
關於感知動物的存在,尤其是透過攝影作品所看到的。「這裡的存在並非指野生動物直接物理外觀,而是指如何透過影像感受動物的存在的情感意識——它是一種動物於混雜空間中徘徊、追蹤、棲息,並且被領域化的一種感覺。」
我認識的蒙古、哈薩克和吉爾吉斯朋友中,其實大部分的人都不大滿意「絲路」敘事。
這是一項成功保育並且推動農業改革的案例,長腳秧雞被成功塑造成旗艦物種,並且聯合了不同的社群,凝聚保育意識,翻轉政治生態與經濟實踐。其中數學模型扮演了一個很重要的角色,它是科學假說的證明,可以用來經營管理,同時,它也具有展演性(performativity),作為一個維持新秩序、展示科學力量、生態可以
《烏克蘭:從帝國邊疆到獨立民族,追尋自我的荊棘之路》這本書的原文書名為《歐洲之門 (The Gates of Europe)》。如同書名,烏克蘭不論就地理或歷史而言,始終位於東西方文明的交界地帶,也是各時期各大帝國的邊陲地區。......
關於感知動物的存在,尤其是透過攝影作品所看到的。「這裡的存在並非指野生動物直接物理外觀,而是指如何透過影像感受動物的存在的情感意識——它是一種動物於混雜空間中徘徊、追蹤、棲息,並且被領域化的一種感覺。」
我認識的蒙古、哈薩克和吉爾吉斯朋友中,其實大部分的人都不大滿意「絲路」敘事。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斷裂的海:金門、馬祖,從國共前線到台灣偶然的共同體》把視角放大到「金門+馬祖」,雖然範圍加大讓其中的內容或許沒有辦法那麼深刻,卻以更淺顯的方式,讓讀者能夠看見在台灣論述中缺席已久的「金馬」。
Thumbnail
對於許多定居型的大帝國來說,從歐亞大草原來的遊牧民族劫掠,向來是一個極其困擾的問題。西方拜占庭、東方的東亞諸帝國都是如此。位居中央的波斯,也不例外。防衛草原民族最重要的戰略通道,叫做「裏海之門」。 在波斯漫長的北方防線上,有一些極為重要的隘口,最是軍隊通行的兵家必爭之地。這些隘口西分布於高加索山脈
Thumbnail
關於7月2日「澎湖籍大進滿88號漁船晚間遭中國海警船強行登檢,並扣船至中國福建圍頭港」一事,其實是持續展開中的「台海戰爭」第一階段的最後環節。 台海戰爭雖然還沒到「開火」,戰爭前期的資訊戰、認知作戰、滲透戰、輿論戰、法律戰早就烽火連天,千萬不要覺得沒有看到開槍、射飛彈,就認為戰爭還沒到來。
Thumbnail
日本媒體《日經亞洲》報導,中國正與俄羅斯、北韓展開磋商,想要取得圖門江的出海口航行權。日媒憂心,一旦此事成真,將對日本的國家安全造成巨大的衝擊。原因在於中國將取得進出日本海的方便航道,屆時恐怕不只有中國漁船與商船通行,包括海警船與解放軍的海軍艦艇,都有可能從圖門江直接進入日本海.......
Thumbnail
除了聚焦在台灣的土地或對我們有著深遠影響的中國,曾經在大航海時代佔有一席之地的島嶼,是否能用更巨觀的視角來探究這塊島嶼的歷史?在更全面了解台灣史的同時,如今也在國際上能見度日增的台灣人們,能不能經由過去的經驗,來引導我們探索未來的方向?
這就是為何中國要在台海動武必須先打沖繩的原因。沖繩後撤關島,中國將範圍擴大改採A2/AD(殲滅驅逐),而成為一場拉鋸戰。
Thumbnail
從現代民族國家的觀點來考慮整體的社會狀況時,我們似乎都認為自己所處的這個社會的變化往往僅限於社會內部,和外界之間似乎沒有太大的關係。又或者,還有一種流行的觀點認為影響社會內部的是一個來自「全球化」影響的巨大範圍,而這些影響的核心只來自於我們普遍認為的歐美社會。
Thumbnail
近年來,台灣海峽地區的情勢一直處於緊張的狀態,金廈水域的對峙情勢更是引起了國際社會的關注。這一地區成為台海衝突的熱點之一,兩岸海巡、海警的對峙情況突顯了台灣面臨的複雜挑戰,以及國軍在此處置中所採取的應對措施。
Thumbnail
那是九零年代中期,東亞地區各個市場的經濟發展勢頭迅猛,需求也不斷擴大。在我權責範圍內,當時是以台灣為區域中心的概念運作,所有海外的市場都以遠距的方式處理。因此,團隊成員包含我個人;經常得出差到責任區內的海外市場。 經濟活動方面,當年香港還扮演著重要的中繼角色,因此;除了韓國以外,我們最常出差的目的
Thumbnail
在亂世變局的後疫情時代,海洋思維比大陸思維更能彈性適應、靈活應變。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斷裂的海:金門、馬祖,從國共前線到台灣偶然的共同體》把視角放大到「金門+馬祖」,雖然範圍加大讓其中的內容或許沒有辦法那麼深刻,卻以更淺顯的方式,讓讀者能夠看見在台灣論述中缺席已久的「金馬」。
Thumbnail
對於許多定居型的大帝國來說,從歐亞大草原來的遊牧民族劫掠,向來是一個極其困擾的問題。西方拜占庭、東方的東亞諸帝國都是如此。位居中央的波斯,也不例外。防衛草原民族最重要的戰略通道,叫做「裏海之門」。 在波斯漫長的北方防線上,有一些極為重要的隘口,最是軍隊通行的兵家必爭之地。這些隘口西分布於高加索山脈
Thumbnail
關於7月2日「澎湖籍大進滿88號漁船晚間遭中國海警船強行登檢,並扣船至中國福建圍頭港」一事,其實是持續展開中的「台海戰爭」第一階段的最後環節。 台海戰爭雖然還沒到「開火」,戰爭前期的資訊戰、認知作戰、滲透戰、輿論戰、法律戰早就烽火連天,千萬不要覺得沒有看到開槍、射飛彈,就認為戰爭還沒到來。
Thumbnail
日本媒體《日經亞洲》報導,中國正與俄羅斯、北韓展開磋商,想要取得圖門江的出海口航行權。日媒憂心,一旦此事成真,將對日本的國家安全造成巨大的衝擊。原因在於中國將取得進出日本海的方便航道,屆時恐怕不只有中國漁船與商船通行,包括海警船與解放軍的海軍艦艇,都有可能從圖門江直接進入日本海.......
Thumbnail
除了聚焦在台灣的土地或對我們有著深遠影響的中國,曾經在大航海時代佔有一席之地的島嶼,是否能用更巨觀的視角來探究這塊島嶼的歷史?在更全面了解台灣史的同時,如今也在國際上能見度日增的台灣人們,能不能經由過去的經驗,來引導我們探索未來的方向?
這就是為何中國要在台海動武必須先打沖繩的原因。沖繩後撤關島,中國將範圍擴大改採A2/AD(殲滅驅逐),而成為一場拉鋸戰。
Thumbnail
從現代民族國家的觀點來考慮整體的社會狀況時,我們似乎都認為自己所處的這個社會的變化往往僅限於社會內部,和外界之間似乎沒有太大的關係。又或者,還有一種流行的觀點認為影響社會內部的是一個來自「全球化」影響的巨大範圍,而這些影響的核心只來自於我們普遍認為的歐美社會。
Thumbnail
近年來,台灣海峽地區的情勢一直處於緊張的狀態,金廈水域的對峙情勢更是引起了國際社會的關注。這一地區成為台海衝突的熱點之一,兩岸海巡、海警的對峙情況突顯了台灣面臨的複雜挑戰,以及國軍在此處置中所採取的應對措施。
Thumbnail
那是九零年代中期,東亞地區各個市場的經濟發展勢頭迅猛,需求也不斷擴大。在我權責範圍內,當時是以台灣為區域中心的概念運作,所有海外的市場都以遠距的方式處理。因此,團隊成員包含我個人;經常得出差到責任區內的海外市場。 經濟活動方面,當年香港還扮演著重要的中繼角色,因此;除了韓國以外,我們最常出差的目的
Thumbnail
在亂世變局的後疫情時代,海洋思維比大陸思維更能彈性適應、靈活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