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2/12/26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是愛還是阻礙? (紙上談兵

圖片來源:PEXELS
圖片來源:PEXELS
趙括是個擅長讀書做學問的孩子,口才也很好,總能把自己的讀書所得講得頭頭是道。他的父親是個有實務經驗,但不擅長理論的人,兩個人往往意見不同,一個理論派、一個實務派。每次父親講不過兒子,就會氣呼呼地說:
「趙括嘴上說說容易,但他太自以為是,如果我們趙國不用趙括也就罷了,假使用趙括帶兵,那麼,讓趙軍大敗的,一定就是趙括了。」
父親過世後,趙國遇到秦國壓境,相持三年不相上下的狀況。趙括力主應該出城全面迎戰、痛擊秦國,他說的頭頭是道、口沫橫飛,深深說服了趙王,趙王因此決定任用趙括為主將。升官的命令下來了,趙括的母親應該要高興兒子克紹箕裘、光耀門楣。但她卻憂心到食不下嚥,親自去求見趙王,她力勸趙王不能將兵符交給趙括。
她對趙王說:「以前趙奢當將軍的時候,全心全意想著怎麼打勝仗,完全不過問家裡的事。大王所有的賞賜,他都分給手下的人。但趙括才受封為將,就志得意滿,作威作福,手下的人都怕他,大王所有的賞賜他都藏在家裡,每天在想要買哪裡的田地賺錢。他爸爸以前就說過,趙括太自以為是了,趙括和他爸爸是完全不一樣的人,拜託大王收回命令。」
但趙王對於趙母的苦口婆心,竟然不以為意,堅持認為趙括是沒問題的。趙母眼看無法改變趙王心意,就對趙王說:「竟然大王執意要用趙括,那我也無法再說什麼。但是請您念在趙奢生前為國家盡心盡力,將來趙括如果沒做好,請不要牽連我們趙家其它人。」
為什麼母親要阻礙兒子的發展呢?
是害怕兒子上戰場一去不返?
還是真的知道兒子只會說大話?
趙母的舉動究竟是愛還是阻礙?
這是成語“紙上談兵”的故事,想知道到底是愛還是阻礙,請先讀讀整件事的前因後果,如下:
趙奢曾經在當地方官時,要跟百姓收稅,但唯獨趙惠文王的弟弟平原君家不納稅,趙奢因此把平原君家的九個辦事人員給殺了。平原君震怒,找趙奢理論,趙奢不疾不徐地說:
「平原君您是皇親國戚,您放縱你家裡的辦事人員不守法,我當然要用法律制裁,否則人人都枉視國法,那國家就會愈來愈積弱,您有今天是因為國家富強,國家積弱對您有什麼好處?以您高高在上的地位,如果您家都能奉公守法繳稅,那全國上下也會如實納稅,全民納稅是國家富強的基礎,國家富強趙國就會穩固。」
平原君聽了趙奢這番話,想想很有道理,趙國愈富強,於公於私都有好處。平原君不但怒氣全消,還對他哥哥趙惠文王推薦趙奢,趙奢被任命處理國家財政,在他任內百姓富裕國庫充實。
後來秦國攻打韓國,同時也佔領了趙國的閼與(音育雨)這個地方,趙惠文王問廉頗將軍是否要出兵救援,廉頗認為要翻過一座太行山的閾與太遙遠,路途太險峻狹小,很難相救。但趙奢卻認為就是因為路遠又危險狹窄,形同兩隻老鼠在洞穴裡打架,有勇氣的那一方就會贏。
趙王因此派遣趙奢率兵出征。趙奢運用計謀大敗秦軍,凱旋而歸後,趙奢被封為馬服君。在那時候,趙國同時擁有廉頗、藺相如、趙奢三位大將,是戰國後期最難得一見的盛況。
趙惠文王過世後,孝成王繼位,四年後,秦國又再進攻韓國,韓國抵擋不住,就派大臣馮亭去秦國獻出15座城池,作為停戰要求。但馮亭想法跟韓王不同,他沒去秦國獻城求和,反而想說:與其把這15座城拱手讓給秦國,壯大秦國勢力,不如送給趙國,只要趙國願意介入這場戰爭,韓趙聯手對付秦國不是更好嗎?
趙孝成王得知後,認為是擴張領土的大好機會,他問他的兩個叔叔平陽君和平原君的意見,平陽君反對,原因是接受韓國15座城,反而會激怒秦國,沒有必要惹得秦國跟趙國開戰。
但平原君卻認為應該接受,這樣趙國不但領土變大,而且可以跟韓國建立合作關係,萬一秦國打過來,韓國也一定會來幫忙的。
趙孝成王贊成平原君的看法,因為趙王其實認為之前每次大軍出征,打了幾年仗也不見得能攻下一座城池,如今能直接得到韓國拱手相讓15座城,怎麼捨得不要呢?。
趙王決定派廉頗出征,廉頗到了當地觀察地形後,決定在進駐長平這個地方,長平地勢高,易守難攻,又是阻擋秦軍北上的重要通道,廉頗就在這裡建築堡壘,不管秦軍怎麼挑釁,廉頗就是不出兵,兩邊竟然這樣耗了三年多,秦國大軍根本無法前進一步。時間愈耗愈久,對秦國軍隊愈來愈不利,為什麼呢,因為軍隊人要吃飯馬要吃草,後勤補給線拉愈長,愈耗損國力,士兵也會愈來愈沒士氣。
眼看兩邊僵持不下,陽攻不成,只好靠陰謀。秦王於是用反間計要讓趙王把廉頗換掉,當時趙奢已經過世,但趙奢有個熟讀兵書卻從沒帶過兵打過仗的兒子趙括。秦王派人放出假新聞,說,廉頗死守三年不肯出兵,就是因為太害怕秦國了,如果是趙奢的兒子趙括領兵,那秦國就一定會怕得退兵,不敢再進攻了。
年輕的趙孝成王可能也對三年得戰線拉太長,始終無法取得勝利感到不耐煩,因此聽了流言後,就受影響動了換掉廉頗的念頭。趙孝成王接見趙括,詢問他對於長平之戰的意見,趙括胸有成竹侃侃而談,說的頭頭是道,趙王聽了非常高興。
這時候的藺相如已經生重病,他託著病重的身體求見趙王,勸他,「廉頗將軍馳騁沙場多年,身經百戰,他只守不攻一定是有戰略考量。趙奢雖然是名將,可是他的兒子沒有上過戰場,只憑讀過兵書,是不足以應付局勢瞬息萬變的戰爭的。」
然而趙孝成王不聽藺相如的規勸,執意換上趙奢取代廉頗。
換將的命令一傳到趙家,想必趙括的母親一定很開心趙括終於能一展長才。
才不是呢~ 趙括的母親看到兒子得意洋洋的樣子,竟然覺得大禍臨頭,擔心到寫了一封信拜託趙王收回成命,不要任用趙括。
任何一個老闆遇到這種事,都會感到奇怪,怎麼會有母親不替兒子高興,反而希望兒子不被重用呢?
趙王很好奇,因此召見趙括的母親,想問清楚為什麼。
原來啊~趙括以前每次跟爸爸談論軍事,趙奢雖然說不過兒子,但趙奢知道兒子說的都是行不通的。趙奢說:「戰爭是人命關天的大事,趙括嘴上說說容易,但他太自以為是,如果趙國不用趙括也就罷了,假使用趙括帶兵,那麼,讓趙軍大敗的,一定就是趙括了。」
趙母還說:「以前趙奢當將軍的時候,全心全意想著怎麼打勝仗,完全不過問家裡的事。大王所有的賞賜,他都分給手下的人。但趙括才受封為將,就志得意滿,作威作福,手下的人都怕他,大王所有的賞賜他都藏在家裡,每天在想要買哪裡的田地賺錢。他爸爸以前就說過,趙括太自以為是了,趙括和他爸爸是完全不一樣的人,拜託大王收回命令。」
但趙王對於趙母的苦口婆心,竟然不以為意,堅持認為趙括是沒問題的。趙母眼看事已如此,就對趙王說:「竟然大王執意要用趙括,那我也無法再說什麼。但是請您念在趙奢生前為國家盡心盡力,將來趙括如果沒做好,請不要牽連我們趙家其它人。」
趙王一口答應了趙母的請求。
趙括取代廉頗後成為統帥後,急於求表現,一改廉頗守城的策略,決定主動出擊,這時秦國已經換成大將軍白起領軍,兩軍交戰,趙國大敗,趙括死在戰場上,而趙國的40萬大軍全部被白起狠心坑殺,白起只放回了200多個人,目的是要他們活著回去告訴大家,秦國有多厲害。
這一場長平之戰堪稱是戰國時期最慘烈的戰役,讓趙國損失了大部分的兵力和壯丁,從此趙國一蹶不振,再也沒有辦法和秦國一較高下。秦國獨大的情勢已經形成。
這個故事就是成語「紙上談兵」的典故,形容一個人只會讀書,缺乏實際經驗卻妄想指揮大局。趙括紙上談兵,但趙王卻不瞭解口才和實力是兩回事,貿然換將,讓趙國此後始終都無法恢復元氣,種下日後秦國吞滅六國的遠因。
這個故事裡有幾個可以截取的重點:
1. 父母對孩子要有自知之明
2. 聽其言,觀其行:趙惠文王只聽其言,卻刻意忽略趙奢的行為
3. 老闆的決心,是拉不住的:趙惠文王早就對廉頗守城不滿意,只是找到機會陣前換將。
然後,我們可以問問自己:
我,真的看得到自己孩子的缺點嗎?
我,與人相處時,我有做到“聽其言,觀其行”嗎?
我,是否也會不聽旁人意見,一意孤行,卻讓許多人付出代價嗎?
所以,趙母力阻兒子出掌兵符,是愛還是阻礙呢?
讀歷史故事,可以回頭看看自己是否犯下類似的錯誤,也可以學習以此去看看國家的政治人物是否也有一樣的缺失.
讀歷史,長養眼光、培養見地,以史為鑒,學習判斷人事物,就會獲益良多喔~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