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2-27|閱讀時間 ‧ 約 4 分鐘

溫哥華 Simon Fraser Uni.:零規則的期末試煉|學攝影的人 #2

【學攝影的人】系列由敘光室策劃,專訪攝影留學的學員(或我們的好友!),將這份學習經驗分享給同樣喜愛攝影的大家。

受訪主角:唯馨
受訪主角:唯馨
*此篇為疫後學情
無論出國還在留在台灣進修,大部份找我諮詢的學生,普遍以「加法」來選校,例如:從綜合排行榜或知名都市挑選前三名申請,因為名校令人心安,也比較多校友資料、作品集作為評估輔助。
本篇主角 —— 唯馨 —— 反以「刪去法」挑選藝術研究所:刪去主流文化輸出國家、刪去名校,接著綜合評估支出與足以深入當地文化的學期長度之後,位於溫哥華的 Simon Fraser University(西門菲莎大學)的定位與校風,恰巧符合唯馨的需求。

藝術研究——從非主流的角度回看歷史與潮流
大學為英文系的唯馨,曾在文學批評課讀過學者 Laura U. Marks 所著的《 Touch》,因而認識論文文體及影像研究,進而對藝術研究(artistic research)產生興趣。我與唯馨有合作展覽專案的經驗,她總是能在組員們討論最激烈的時候,提出「逆風觀點」;在執行過程中,是位兼具動能與冷靜思考的角色。
這位冷靜的女子,除了思路與行為不走在主流思潮上,對創作與媒體有興趣的她,想從非傳統本位的視角進修;根據上述的刪去法做出抉擇後,入學 Simon Fraser 的 Comparative Media Arts (比較媒體藝術,以下簡稱 CMA)研究所。
校園
來看看 Simon Fraser 有多「非主流」:唯馨入學時,是班上唯一的亞洲人,我聽到時真的只有「羨慕」兩字!給大家我的母校舊金山藝術大學(AAU)作為比較:從我 2009 入學以來直到疫情之前,攝影系(分班後)除了教授以外都是亞洲學生的情況很常發生,導致每次選課都是驚喜包,開門發現「又要講中文」的一班之後,就無奈退課。以我個人來說,這是選大城市就讀的缺點之一。

藝術碩士學位——零規則的期末試煉
以劇場專業、當代藝術,以及影像研究為主力的 CMA Master of Art(藝術碩士)學位,畢業門檻為 30 學分,其中必修的三門,皆為當代藝術研究方法。最與眾不同的一項學習方式為「開放型的期末報告」:只要綜合學期所學並能展現自己的長項,無論使用什麼形式完成都行。
有學生以繪畫作品展示、交純文字報告、帶全班做一場工作坊等等。唯馨則是舉辦一場校內電影放映會,是連同邀請卡、現場茶點樣樣具備的正式放映!
放映會活動
規定嚴謹的作業其實最好執行,零規則的開放式選項,才能確實將自己所獲取的知識進行轉譯。

MFA 畢業論文
至於畢業論文,就真的要在規則內以文字完成了。唯馨的畢業論文題目為《Attractive Grouping: Short Film Program and The Cinemas of Attractions(短片遊樂園:短片輯的吸引性)》,以哲學方法探討當代觀影經驗、重新詮釋電影理論。
論文主題啟發自過在愛爾蘭旅遊時,偶然進了戲院觀賞獲奧斯卡的愛爾蘭短片輯(Oscar-winning Irish Shorts),進而發現「單看一隻長片」「密集看很多部經過主題策劃的短片」時,後者的經驗就如逛遊樂園,而各個短片是園內的設施,不同類型的攤位與遊樂機具組合成綜合的經驗,玩家(觀影者)不同的玩法與順序造成截然不同的體驗。
研究所這段經歷,讓唯馨對「電影」這個主題的生產與創作方法更加敏感,如今在台灣也從事與影展有關的工作。訪談最後,我們一起看了唯馨在溫哥華的生活照,發現都是在家裡拍的,她笑說:「因為都在看資料、寫論文啊!」
可惜這篇論文沒有開放線上瀏覽,我也很想看!

文字|韓筠青;圖片提供|唯馨
【學攝影的人】系列由 敘光室 策劃,轉載或合作請來信 info.forstoryteller@gmail.com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