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2/12/31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被甲午掩蓋的乙未:訪「1895乙未保台紀念公園」

隨著年紀漸長,我重新涉獵臺灣史,這才驚覺自己只知中國「甲午」,而不知臺灣的「乙未」,有無數先民自發組成義軍、自籌軍糧、軍餉,和日軍周旋八個月之久,死傷慘烈。去年,位於桃園平鎮的「乙未保台紀念公園」開幕。我對於那一帶因為太過熟悉,熟悉到提不起興致去參訪,這次總算趁興頭上前往遊覽。
我那個年代讀的歷史,從小學就開始介紹中國近代史上的著名戰役--甲午戰爭(1894)以及隔年清政府和日本簽訂的馬關條約(1895),臺灣與澎湖從此割讓給日本。「臺灣」兩個字在此一閃即逝,敘述主軸又拉回中國,介紹接下來清政府又簽訂了哪些喪權辱國的條約。因此,好長一段時間,我天真地以為臺灣因一紙條約便「無痛」異主。
隨著年紀漸長,我重新涉獵臺灣史,這才驚覺自己只知中國「甲午」,而不知臺灣的「乙未」,有無數先民自發組成義軍、自籌軍糧、軍餉,和日軍周旋八個月之久,死傷慘烈。其中,發生在1895年六月底至八月初的「桃園四大戰役」(大湳尾、安平鎮、龍潭陂、大嵙崁),戰場更是圍繞在中壢一帶。
我從就讀研究所時便在中壢打滾,十多年後又搬回中壢,對於在地的歷史沒有理由不去了解。近來,又剛好在拜讀鍾肇政的《臺灣人三部曲》,鍾老在第一部的《沉淪》中,在史料、耆老訪談的基礎上,加上個人的虛構,將安平鎮及龍潭陂戰役描繪得相當細膩,充分體現客家先民不屈不撓的硬頸精神。於是,當我隨著小說情節而熱血沸騰,認識這段歷史的欲望徹底被點燃起來。
去年,位於桃園平鎮的「乙未保台紀念公園」開幕。我對於那附近太過熟悉,熟悉到提不起興致去參訪,這次總算趁興頭上前往細細遊覽。
公園以「圓」做為核心設計理念,天橋橫跨育達路二段上,象徵族群團結和平,並縫合戰爭留下來的創口,別具匠心。
位於地下室的「乙未記憶展示空間」,是一個容易被遊客忽略,但錯過等於沒來過的意義非凡的展覽館。
走進入口,首先踏進「戰役歷程時間廊」,以動態投影還原1895年5月29日,日軍於澳底鹽寮登陸後,一路揮軍南下,在各地和義軍爆發戰役的路線。站在時間廊前,我彷彿能夠體會先民心境--隨著日軍一步一步推進,內心的惶恐,攙雜著被遺棄的怨懟、不甘被異族統治的憤怒情緒與日俱增,直到大軍親臨家鄉門前……
接著走進「桃園四大戰役展區」,在隱寓蜿蜒的台地和丘陵的曲面牆上,以文字記載著每一場戰役的戰況。讀到龍潭陂戰役時,我想起鍾老在《沉淪》描述到這段時,情節推進到主角一行人一時不敵日軍,隱身於山中。然而,此時在龍潭市街上另一批義軍則陷入鏖戰,而致失守。
關於日軍開進龍潭陂以後的慘況,鍾老埋下了一個伏筆,到第二部的《滄溟行》,才藉著義軍後人的回憶,訴說後續:
日本仔幹的事,阿母看多了。「走反」時,我們的人被殺了那麼多。……那時候啊,唉唉,想起來心口還會悸哩。光在字紙亭(今龍潭聖蹟亭)那裡就有七十三個。七十三個哩,很多都是用大刀砍斷了頭的。人們想把頭和身子湊好才埋葬,可是哪裡能夠,最後只好算了,整堆地埋在一塊。七十三個,你們想想七十三個被砍斷了頭的屍首放在一塊是怎樣啊?
原來,日軍佔領龍潭陂後,搜捕義軍殘餘並斬首示眾,其中還有不少無辜民眾罹難。如今聖蹟亭附近的「龍潭七十三公忠義廟」便是在祭祀當年犧牲的軍、民。
站在牆前,讀著這段歷史,我腦海中不由自主跑出小說所描繪的場景--日軍揮武士刀斬下的頭顱,一顆顆滾落到斷肢旁,血染整條街道--而戰慄不已。
緊接著的「義士姓名紀念牆」也相當催淚,投影牆由上而下流瀉可考的義士姓名,搭配悲壯的背景音樂,實在令人動容。走到「祈福互動區」,投影牆上的天燈冉冉升空,象徵義士英靈同參天地,我的情緒才逐漸平復。
義士姓名紀念牆
祈福互動區
走出地下展示空間,陽光正和煦,民眾悠哉悠哉地散步其間,沐浴在冬日難得的陽光中;鴿群自由自在地在草地上啄食,不受絲毫驚擾。但,一百二十七年前,陽光所映照的,竟是血流成河的煉獄……
我終於深刻體會:過去歷史課本上被「甲午」所掩蓋的「乙未」,是如此之慘痛!

乙未記憶展示空間」參訪資訊:
  • 地址: 324桃園市平鎮區復旦路二段66號
  • 營業時間:週二至週日9:00-17:00

延伸閱讀: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

作者的相關文章

鴻雁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你可能也想看

發表回應

成為會員 後即可發表留言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