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5/01/03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隋唐天下群英傳-扭轉頹勢】

始終攻不下汾陽城的李仲文,讓劉武周非常惱怒。
原本,這裡不過是李唐一支殘軍。
宋金剛也是吃準了,李仲文只是負隅頑抗,再無抵抗之力,才把這個「戰功」讓給主子,南下增援邊境。
不過,不管是宋金剛還是劉武周,都沒有發現,汾陽城中,悄無聲息的進駐了過萬士兵。
在柴紹夫妻的指揮下,李仲文數次出城迎戰,一再試圖引誘劉武周。只是沒想到,劉武周寧敗也不願大舉進擊。幾次下來,除了增添劉武周心中的怒氣,也無甚所獲。
柴紹夫婦也很心煩。
桃花谷道雖能行馬,但不利大車運輸。此番馳援,所帶糧草亦是有限。
劉武周看來,便是打定主意,要跟李仲文打消耗戰。馬邑方面對劉武周的增援不絕,這場戰事便難以突破。
說到底,李唐這邊的謀略,就是少算了宋金剛與尉遲恭的不合。
在柴紹預估中,糧草應該要送往太原河東邊境才是。哪裡知道宋金剛故意要讓尉遲恭糧草不濟敗退?
卻說抵達太原河東邊界,宋金剛遲遲不現身,便是在等。等尉遲恭居於劣勢,也等劉武周取得戰果。
趁勝入河東,本是尉遲恭的主意。
宋金剛本就不看好,一次過吃下太原河東二郡。短期內最好的情況,就是與李唐畫地為界。所以,當初他放走了李元吉。
凡事留一線,日後好相見。
宋金剛並不是擁有長遠眼光的戰略家,但一城一地的勝負,總逃不過他的雙眼。
取太原是第一步,取劉武周而代之是第二步。要邁出第二步,就要先解決尉遲恭這個討厭鬼,並且穩固太原。
一個太原的新英雄,又哪裡比不上馬邑的兒皇帝呢?
宋金剛好不容易等到李世民出柏壁,尉遲恭也「順利」敗下陣來。雖然跟預想的情況不同,也是突襲的大好良機。
照理說,李世民應該會趁士氣高昂迎戰,宋金剛預先安排的伏兵便可偷下柏壁,勝負便決。
但對方居然收手了?
救回尉遲恭的部隊,宋金剛自然要好好了解一下,究竟發生了甚麼事。
這才知道,尉遲恭起用一名降將唐儉,為他解決了糧食危機。
宋金剛略一思索,便道:「後方正缺調度人才,以防萬一,唐將軍便回晉陽報到吧。」
唐儉早知宋金剛與尉遲恭嫌隙,一聽便知,宋金剛打算將尉遲恭親信送走。接下來尉遲恭會碰到什麼事,只怕不言自明。
同一時間,李世民登上了柏壁城牆,觀看敵情。
身旁只有兩人。
一個是李靖,另一個則是一位十來歲的少年。
此番反擊,李淵也是賭上身家了。
獨孤懷恩不能復用,李淵便派了兩名年輕的遠房親戚頂替,支援柏壁。
兩人本是李淵禁衛左右千牛備身,分別名為李道宗,李道玄。
道玄年僅十五,天性悍勇。
道宗長其二歲,輩分與李淵平齊,不論李世民還是李道玄,都得叫他一聲世叔。
李世民觀看片刻,隨口道:「賊軍兵多將廣,如今宋金剛又帶來大批糧草,只怕又要僵持許久,不知世叔有何看法?」
身旁少年,正是李道宗。
李道宗少年老成,武勇而不失機智,頗識進退,實為援軍主帥。
光是衝著身分跟輩分,李世民也得尊重一下。
李道宗答道:「群賊氣勢正旺,鋒銳不可硬捍,應以計屈之……我軍深守壁壘,可先挫其鋒,若能再斷其糧道,自可得勝。」
李世民點點頭:「世叔所見與我略同。這位李靖兄素得皇上信賴,善戰多謀,今得一計,願與世叔一同參詳。」
李靖走上前來,一拱手道:「臣已與諸參軍討論過了,眼下的狀況,我等推測宋金剛與尉遲恭應互為傾軋。」
李世民與李道宗皆是神色不變,這番推論,其實本就在預料之中,只是需要更多訊息核實。
如今李靖上來報告,那至少就有五六成把握了。
李靖續道:「我等皆以為,近日之內,賊軍內必有人事異動……尉遲恭所屬親信,恐將調往後方。」
李世民接口道:「世叔是自己人,說也無妨:尉遲恭親信中,有我軍奸細在內。若能趁機與之接頭,擾亂賊軍後方,事便無憂。只是風險甚高,能否成事尚在未定之天。」
李道宗遲疑了一下,方道:「既然風險高,不如就賭大一把……透過他們,勸降尉遲恭,我軍勝算更大。」
聞言,李靖與李世民都是一驚。
但李道宗只是面帶微笑,彷彿剛才說的是晚上要吃些甚麼一樣。
李靖看了李世民一眼,確定李世民並沒有否決之意,才道:「此計,確實也在考量之中。只是說降尉遲恭,本是兩面之刃,略有差池,只怕計畫全教敵軍所知。」
李道宗拱手道:「秦王若不棄,某願往說之。尉遲恭不降,某亦不還。」
本來,李靖是打算自己去的。
聽得李道宗如此說,李靖微一沉吟,便道:「臣可護衛略陽公就此大任。」
略陽公,是李道宗的爵位。
去說服尉遲恭,絕對不是一樁簡單的任務。李靖跟李世民都知道,眼前少年是在搏了。
表面看上去,李道宗取代獨孤懷恩率領方面軍,假以時日,必登高位。
但事實上,聰明人都已經發覺了。
李淵正在建構新的勢力,至親宗族,即使沒有獨孤懷恩之叛,也將會遭到疏遠。甚至一個弄不好,就是殺身之禍。
李道宗現在站在前線,可說是攀上李世民的良機。
而李世民也已表態,不會以戰場正面衝殺來決勝。想要立下功勞,李道宗就不能錯過這個任務。
李靖與李道宗,皆是能以一當百的猛將。兩人輕騎簡行,安危方面倒是沒有太大問題。
「但,該要如何說服尉遲恭?」李世民問道。
李道宗說道:「敗軍之將,何能言勇?尉遲恭不降,早晚也要葬送在宋金剛手裡。」
李世民看了李靖一眼,李靖也是點點頭。
李靖道:「尉遲恭此人深明利害,趨炎附勢,說之不難。能否順利接頭才是關鍵。」
李世民輕輕嘆了口氣,道:「既如此,便交由二位去辦……若遇凶險,還望以脫身為上。」
入夜後,李靖與李道宗便悄悄出了柏壁,遠離戰場。
李靖經驗老到,稍加觀察,推估出周軍行道,兩人便尋地埋伏。等了三天三夜,終於等到唐儉一行後送的車隊。
兩人遠遠躡上,確認唐儉所在,於入夜後潛入相見。
出乎意料的是,尉遲恭竟也在車隊中。
原來宋金剛並未痛下殺手,而是打算將尉遲恭置於三不管地帶,接應糧草。只待戰事告一段落,論功行賞之時,尉遲恭等自會被壓落底。
其手下親信,多送回晉陽,只留副將尋相輔佐尉遲恭。
這一行滿腹怨氣的敗將,多能預期到自己的結果。對於李靖與李道宗的來訪,尉遲恭也是顯得非常冷靜。
不過,他只願意跟李靖對談。
李靖成名已久,年紀又長,真要說起來,尉遲恭跟李靖也是有些過去。
李道宗雖被視若無物,但也並不在意。
這幾日相處下來,李道宗很清楚。李靖本來就可以自行完成這個任務。之所以帶上李道宗,就是賣個人情。
失敗者的未來是可預見的。
但往高處爬,還會碰上什麼風險,就是智如孔明也難以預料。
多一個朋友,總是好事。
最終,也是由李靖留下,李道宗返回報信。
看著面前風塵僕僕,報告完畢的李道宗,李世民的神情一片淡漠。
李世民自己也沒有發現,已漸漸習慣了這種感覺。
當該布的局都已完成,心中沒有興奮,也沒有緊張。
只是一片平靜。
布局跟計策的最後……
總是有人要揮下那一刀。
不為了憎恨,不為了憤怒。
不為了國仇家恨。
那一刀,就只是水到渠成。
李世民的心中,不自覺浮現了薛仁杲的面孔。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5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