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天下群英傳-棄子爭先】

【隋唐天下群英傳-棄子爭先】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raw-image

李世民決定的戰術,是奇襲。

抵達鄭州之後,果不其然,夏軍展開了包夾攻勢。自虎牢關登陸的部隊,向東推進。從山東而來的軍勢,更是一點不慢。

管城、考城……原本隸屬王世充,在入冬前投降唐軍的縣城,開始向夏軍靠攏。就連先前只打算觀望,王世充所轄徐州行臺,也對夏軍提出了支援。

李世民與竇抗的局面,是一天比一天差。

不過,竇抗的樣態,仍是十分悠閒。

「差不多可以動手了吧?」

這日,竇抗將李世民請來,劈頭便是這麼一句。

「我知道你在核實虎牢夏軍的力量。」竇抗續道:「以這幾日的動態來看,西線夏軍,應該如你所料,動彈不得了。」

李世民並不驚訝。

軍中機要,本不對竇抗有所隱瞞,只要他有心查閱的話。看來,這個「大」表兄,並不像外表看起來的那樣啊。

李世民的戰略前提,便是西線夏軍人手有限。是以除了打探消息,李世民更下令撤回西線協防的守軍。

這些城池,本來就是要「送」給竇建德的。

佔領的城池越多,竇建德能動用的兵力就越少。

如今,西線夏軍不但已經無力佔領新的城池,就連背後的虎牢關,也已經幾乎無人守禦。

「先取虎牢,斷敵後援。」李世民道:「再與大將軍一同出擊,鄭州遂安。」

竇抗點點頭:「虎牢天下難關,可有良策?」

李世民挺胸道:「項上人頭,便是妙計!」

竇抗論輩份論職務,都在李世民之上,聞言也是一個波瀾不驚:「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竇抗在此靜候佳音便是。」

李世民與史大奈等人,共領了兩千兵馬,兵分四路,晝伏夜出,約定在虎牢關外會合。抵達後,李世民以輕騎誘出守軍,奔逃之際,半路殺出個程咬金,將首波敵軍殲滅。

虎牢關內見追兵許久未歸,正欲再發援軍時,史大奈與秦瓊早已久候多時。關門一開,唐軍橫裡殺出。守軍便要關門,內亂又起……

當李世民進入虎牢關時,迎接他的,卻是裴矩。

這,才是李世民的勝算!

兩人久違重逢,沒有歡喜也沒有激動。

在眾人眼前,他們仍須扮演大唐秦王,與獻降之夏軍首腦。

李世民正要說些場面話,一匹快馬疾馳而來。

「營地遭襲,請元帥救援!」

攻打虎牢關,李世民雖說是十拿九穩,也不敢大意。手下兩千兵馬,近八成皆已出動。留守營地者不過百來人。

但所在隱密,更無他敵……

思及此,李世民看了裴矩一眼。

他人便是以為,李世民懷疑裴矩詐降,另有伏兵。

只見裴矩搖了搖頭,李世民便下定了決心:應該是巡邏運補的部隊,偶然發現罷了。若為大局計,此時實應入關緊守便是。

但李世民認為,帶兵帶心。若是捨棄掉這撥人馬,只怕後患無窮。

更重要的是,他不想要成為一個冷酷無情的人。

當然,這點誰也不知。

李世民命高惠通與秦瓊,配合裴矩入主虎牢關。自行帶了史大奈、程咬金、尉遲恭、李道玄與羅士信五將與五百精騎,趕往救援。

李世民從主軍帶出的史大奈三人,屬統兵之將。至於其他手下更無兵馬,但武藝精熟的大將,李世民自不會落下。

幾名猛將同去,加上李世民近日對般若境界越來越能掌握,便是有數千敵軍,也無懼他來。

至少,在被包圍之前,李世民都是這麼認為的。

直到這時,李世民才發現,不過兩千人的部隊,為什麼方才報信的虞候,竟無一將識得?

唐軍已退上高丘,借助地利守禦。敵軍也暫停了攻勢。

遠處高地上,出現了大纛,旌旗並立。

李世民望去,卻不是一般大將六纛配置。

「七,八,……十二!怎麼可能?」

十二纛,乃帝王出陣之制。

來者,竟是竇建德本人?

卻說竇建德與魏徵定計,先取孟海公,更與王世充和談,依水路進軍。這切入後方之陣,煞是凶險。兵分二路,對如今的夏軍更是挑戰。

此時裴矩建策,說是孔德紹與崔君肅相互制衡,可共掌東線。言下之意,便是自己要與竇建德一同進入敵後。

本來也沒啥奇怪,但魏徵就留意上了。稍加打探,心中更奇。

裴矩出身世族,官職貴而不高,年事更長。若是常人,必定想盡方法遠離戰場,安享天年。但裴矩跟著隋煬帝下江南?還可說是皇命不可違。

宇文化及弒帝北伐,裴矩仍是跟了上來。

說他忠於隋室?蕭后與少帝入突厥,他又不跟。是什麼樣的人,要不斷投身在最混亂,最危險的地方?

魏徵從鏡子裡,看見的是自己。

裴矩也是個賭徒,還是老賭徒。

魏徵不知道裴矩想要幹什麼,但他可以肯定:裴矩跟楊廣走,楊廣就死;跟宇文化及走,宇文化及就死。

老賭徒在賭的,肯定不是竇建德的勝利。

那麼,大家買的,恐怕一樣都是李唐。只是中間,應該還有那麼點小小區別。

「薑,未必就是老的辣啊。」

魏徵既然吃定裴矩是李世民這邊,便暗中要竇建德關注虎牢關。

竇建德雖將後方交給裴矩,但也同意魏徵的意見。

魏徵知道,換作是他,也會選在強弓拉到最滿的時刻出手……只要虎牢關外的城池接收停止,李世民,就會出現。

這邊廂,史大奈很快清點了目所能見的敵軍旗幟,道:「至少有五千之譜。」

心神混亂的李世民道:「會否只是疑兵?」

疑兵之計,為李世民所擅長,自然便想到了那上頭。

史大奈搖搖頭:「風中臭味也算進去了,若只看旗幟,不過三千。」

史大奈本突厥人,聞風辨味是老祖宗傳下的本事,說起來玄乎,也由不得李世民不信。

羅士信站了出來:「請大王先讓士信去衝殺一陣,再做計較!」

程咬金亦道:「就是這個理,咱們先殺殺敵人威風,讓他們不敢輕舉妄動。若是順利,或許能有人返回虎牢求援!」

李世民沒有回答,只是緊盯著遠處夏軍本陣。

慢慢地,讓自己沉澱下來。

「我等……因何被圍?」李世民淡淡道。

史大奈答道:「先與賊軍遭遇,後方又現伏兵,故退往此地以觀局勢……還好我們沒有硬戰,西側賊軍確實較多。」

李世民緩緩抬起手來,指向夏軍本陣,道:「那麼,這邊呢?」

眾將順著看去,心有所悟。

羅士信搶先道:「大王的意思是直搗黃龍,擒賊先擒王?」

程咬金卻道:「擒你娘親,這是圍魏救趙之計。」

史大奈則道:「怕是敵軍故意賣空子,請君入甕來著。」

各持一詞之際,李道玄開口了:「那麼,我來入甕……有請大王賜甲。」

諸將一時沒了聲音。

李世民也不打話,翻身下馬,卸甲與李道玄對換。

兩人掉換了鎧甲座騎,李世民方道:「弟兄們能否逃出生天,就全看你了。」

李道玄堅定的點了點頭。

李世民這才對諸將道:「咬金,你點五十騎兵,向西面賊軍發起挑戰。只待與賊軍相交,淮陽帶一百兵隊賊本陣發起衝鋒。」

淮陽,是李道玄的封地。

李世民頓了頓,續道:「只要賊軍變陣移動,便以咬金為首,我等跟上,殺出一個缺口!」

先裝做一切都在敵人預料之中,再尋找逃脫的機會,李世民的計策雖非萬全,但也有一試的價值。

但若按計行事,李道玄等人,怕就是一點機會也沒有了。

諸將都是久經戰陣,盡忠職守之人,並不覺得如何。只有羅士信又挺身而出了。

「大王,士信跟他一起去。別的不敢說,士信必護淮陽安全回返!」

李世民沒有反對。

誘餌越香,魚兒越容易咬餌。只是方才除了李道玄,李世民不確定哪個願意「賭命」。

大戰經年,如今終於要進入尾聲。

李世民不想在這裡結束。

他想要活下去。

想要獲得勝利。

avatar-img
阿前的沙龍
278會員
926內容數
一個業餘歷史讀者。讀各種史書並且寫下心得。 大目標是遍讀二十四史,不過最近正在被其他古書內容吸引。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阿前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陰陽互濟,缺一不可。若是任一方過盛,定然遭到另一方的反撲。 此消彼長,在時間的長河中,沒有誰是真正的勝利者。 隋唐演義篇到此結束,現在的我盡力了。
對李元吉跟李建成來說,一個殺手的失利算不了什麼。但對李世民跟長孫夜而言,總是要有人為高惠通的逝去付出代價。 秦王府高調而又隱密的為反擊展開動作,只是下定決心的,究竟是李世民?還是長孫夜?
高惠通擒了長孫夜,約李世民單刀赴會。但尉遲恭實不知該如何配合這個太子派來的殺手…… 我們都知道,李世民不會死,尉遲恭也不會死。按照史實,只有一個人在這時候必須死。 距離六月四日的玄武門之變,還有三天。
陰陽互濟,缺一不可。若是任一方過盛,定然遭到另一方的反撲。 此消彼長,在時間的長河中,沒有誰是真正的勝利者。 隋唐演義篇到此結束,現在的我盡力了。
對李元吉跟李建成來說,一個殺手的失利算不了什麼。但對李世民跟長孫夜而言,總是要有人為高惠通的逝去付出代價。 秦王府高調而又隱密的為反擊展開動作,只是下定決心的,究竟是李世民?還是長孫夜?
高惠通擒了長孫夜,約李世民單刀赴會。但尉遲恭實不知該如何配合這個太子派來的殺手…… 我們都知道,李世民不會死,尉遲恭也不會死。按照史實,只有一個人在這時候必須死。 距離六月四日的玄武門之變,還有三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