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
我從小就是個內向的孩子
在學校總是安安靜靜的
不會交朋友
媽媽曾經因為如此
試圖幫我把幼稚園從半天班改成整天班
那天中午我一如往常坐在校門口等校車
結果被司機拒載
我以為回不了家啜泣不已
終於被老師撿回去午休
躺在教室卻怎麼也睡不著
只好瞪著蒼白的天花板、飄逸的窗簾發呆
希望時間過得快一點
忘記後來有沒有繼續上整天班
但因為不擅社交
被遺留在學校的痛苦回憶
成為烙印心中的最早記憶
.
小二升小三的暑假
我被送去牧師女兒的社區作文班
練習方式是先閱讀四格漫畫
按照漫畫內容分別寫出「起承轉合」四個段落
有一次
我們拿到「北風和太陽」的故事
我替作文想了《好熱好樂的太陽》的題目
能想到諧音雙關讓我得意不已
從此愛上這個不須跟人互動
卻能讓我充分表達的活動
-
[日記]
第一本日記始於意外獲得的筆記本
薄薄的、裝訂粗劣的左翻橫線
還記得第一篇文的內容
某天早上忘記帶眼鏡出門
過了視線模糊的一天
配上螺旋眼睛的插圖
高年級詞彙量漸增
社交情感也愈發豐富
開始大量的日記書寫
現在看起來是情竇初開的小情小愛
或者同儕間的分分合合
卻造成少女的無邊煩惱
其中也不乏興奮的流水帳遊記
忿忿不平的親子、手足衝突
為了防止日記被偷看
我還替全班同學編了代號
因為代號太多
一邊寫還要一邊對照著編碼表看
高中時
課業壓力大
加入高中校內團契
談了第一場戀愛
我的信仰轉折、愛恨情仇
構思於漫長顛頗的通勤中
書寫於苦悶失眠的夜晚
值得一提的是
即便上課、考試佔去許多時間和精神
我甚少在日記提及課業
也許因為自己是以無奈應付的心態在課業上
他們不值得成為認真思索和紀錄的素材
從此
斷斷續續的寫了十幾本日記
每當一本日記完成
就塵封在書櫃的最底層
在那段鬱卒又孤獨的生命中
日記成為我的浮木
努力攀著以免墜落
抒發、疑問、釐清、祈禱
成為我最親密最和善
也最穩定的朋友
直到前幾年因為結婚、離家整理物品
隨意翻閱過這些潦草又情緒飽滿的文字
意識到自己其實不曾回頭閱讀
現在的我已經建立穩定的人際關係、習慣用社群媒體發文
才心滿意足的將日記全數回收
-
[寫信]
國中曾有一好友H
腦袋轉得飛快
個性和我差不多悶騷
同樣喜歡閱讀和書寫
同樣對升學主義嗤之以鼻
有過幾次爭吵冷戰
卻又不得不對彼此惺惺相惜妥協
一起逛圖書館逛到上課遲到
講電話講到我媽懷疑我是同性戀
在他的提議下
我們開始一段為期不短的通信時光
H的字跡清秀靈動
我的則是渾圓厚實
隨意的筆記紙、便條紙都可以當作信紙
我學到H先左右對折再捲起的折法
偶爾他變換新摺法我卻再也學不起來
帶著少年新習得的憤世忌俗
交流著從未知曉的的寬廣世界
有一搭沒一搭的
竟也來來去去了百封信
有人看得懂自己的文字
有人聽得懂自己的話
然後真誠的回應
這段時光在國中畢業後告終
在我心中卻始終占有一席之地
-
[作者與讀者]
前男友是個理工人
曾經很用力的讀懂聽懂我
但或許是言語風格
或許是價值觀差異
我們交心時刻少得可憐
到頭來我才認清
即便共同花費巨大的努力
也無法強求對方成為合適的人
.
遇見F
不知怎麼的
我們就是能讀懂對方
即便我們寫作風格和主題天差地別
他常調侃我寫的結構鬆散瑣瑣碎碎
我則抱怨他寫的生硬掉書袋
但是總能講出甚麼道理
讓人羨慕不已
有趣的是
我們經常寫出互相呼應的文
就像他說的:愛的賦格。兩條重複的聲部,相互模仿、競爭、追逐、交纏,百般咀嚼卻滋味無窮。
.
我很幸運
擁有一群耐心的讀者
在這個資訊快速更迭的時代
願意讀取那些瑣瑣碎碎的文字
那些文字就是我
我就是那些文字
對於思潮澎湃
話卻少得可憐的人來說
文字簡直是我的救贖
曾經
寫 是為了無處可去的自己
現在
寫 是為了不吐不快的自己
-
[新的計畫]
為了控制信任圈的範圍
在IG發文多年
IG重視圖片呈現
有時為了發照片寫文
有時為了發文挑選不甚符合的照片
有時為了字數限制需要刪減或分段
我也養成用分行取代標點符號的習慣
我逐漸感到這不是最適合放置、閱讀文字的平台
需要另謀出入
經過幾番研究和比較
辦了方格子的帳號
預計逐漸將本台舊文章轉移過去
並將新的長文放在方格子
.
另外
F也有個計劃
想將我的親職文章翻譯為台文
甚至集結成冊(遠目)
(如果有)翻譯完成的文章
可能也會放在方格子
新的一年
構思一些新的計畫
希望自己能經常充滿盼望與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