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筆】美德是一種反叛。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朋友推薦我「人慈:橫跨二十萬年的人性旅程,用更好的視角看待自己」這本社會學著作。稍稍餵狗了一下,是本論述人性光明面的人文科學著作。當下看到眼淚都快掉下來了。
為什麼呢?
因為我讀過太多以唯物的觀點、以動物性的觀點來看「人」的書籍吧?
畢竟,誰能否認讀完『蒼蠅王』後,仿若照見自身之惡所產生的驚懼恐怖之情?
或是,就如『人類大歷史』認為:人類的洶湧情懷,不出於美德,而是由一個個「人造的故事」所激發。誰能說這樣的論述沒有道理呢?
唯物、科學、事實、都是可見的,故也易於測量與分析。
但我還是喜歡人性當中高貴的、力爭向上、超越自身的那些方面。
​換而言之,喜歡那些屬於自主意志選擇的部分。
我本可因為我的求生本能做出某些行為,但我並不。因為我要做出一個選擇
即使這與我的利益相悖。
這可能正是「美德」這個概念吸引我的地方吧。
美德,不在於實踐善事善行,而在於一種叛逆跟主體。叛逆了人性本能,在這個逆反的過程,彰顯了我之所以為我的主體。
美德是一種反叛。
    avatar-img
    15會員
    6內容數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Clara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然本書所述,女性纏足不僅是消逝的歷史女性身體奇觀,也不僅是過去歷史跟性文化的符號。纏足,已然成為一個心理象徵。象徵女性再也不能以雙足接地,再也不能以自己的身體去感覺自然。隱喻的是女性對自己陰性本源的切斷跟喪失,而且這個切斷是來自於父權社會結構的切斷。
    在《彼岸花盛開之島》裡,李琴峰超脫二元性的觀點,描繪了所有的類別跟標籤都能被撕下、所有的巨大敘事都被消融的世界。在這個世界,一個個體能單純地回歸一個個體來存在。誠摯地推薦這本小說,它將會帶給讀者一個令人心頭暖暖的閱讀體驗。
    然本書所述,女性纏足不僅是消逝的歷史女性身體奇觀,也不僅是過去歷史跟性文化的符號。纏足,已然成為一個心理象徵。象徵女性再也不能以雙足接地,再也不能以自己的身體去感覺自然。隱喻的是女性對自己陰性本源的切斷跟喪失,而且這個切斷是來自於父權社會結構的切斷。
    在《彼岸花盛開之島》裡,李琴峰超脫二元性的觀點,描繪了所有的類別跟標籤都能被撕下、所有的巨大敘事都被消融的世界。在這個世界,一個個體能單純地回歸一個個體來存在。誠摯地推薦這本小說,它將會帶給讀者一個令人心頭暖暖的閱讀體驗。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一旦產生執著,前途唯有痛苦,沒有例外。 揀選好的,挑掉不好的,迎向快樂,避開痛苦,趨吉避凶是人類自古以來的天性。不過呢,在某些情況下,人會選擇趨兇避吉。儘管違背了人性,許多人依然樂此不疲。 這些人,就是好人。
    之前看過一本書-臣服實驗,裡面提到一個觀念,如果生命以某種方式呈現,而抗拒的唯一理由是出於個人喜好,那麼就放開自己的好惡,讓生命做主。 我是個好惡分明的人,看到不喜歡的人一點都不想認識;看不過眼的事一點都不願接受。可是漸漸地,我知道生命並不非黑即白,還存在著許多模糊地帶,許多動機並不是簡單幾句
    Thumbnail
    擇善固執,是我一直執著想要實踐的價值觀 - 但其實我所謂的「善」是否只是我的一廂情願?我一直相信#人性本惡 , 所以認為行善是需要努力的事。 而#人慈 的作者則透過不同的數據、歷史、人類進化、科學實驗論證:人類其實比我們想像的善良。
    Thumbnail
    所有人都會認為自己是個好人,這是因為「人類自我馴化」讓自己更友善。有團隊的時候,人類也會傾向團隊合作。如果我們真的天性善良,又怎麼會同時幹出「殘忍的事?」,怎麼看就怎麼矛盾!人類雖然擅於社交、同情,甚至會害羞,但為什麼也能殘酷到極致呢?
    Thumbnail
    你覺得我們現在處於怎樣的世界呢? 是大家互相幫忙或是狗咬狗的世界呢? 也許我們從小就被教育「防人之心不可無」,但這本書想告訴大家,人性沒有你想的這麼壞,歷史上各種好事壞事,其實都能用「人性本善」來解釋,看過這本書或許你會對於人性會有不同的看法。
    Thumbnail
    長年來,人性本善或是惡一直都是值得辯論的議題。我相信人性本善,但也相信有個體差異,在閱讀完羅格.布雷格曼的《人慈》之後,這個想法也沒有太大的改變;然而我卻覺得這本書非常值得一讀,跟著作者的文字,貫通歷史脈絡,去審視每件事件—儘管殘忍—背後的善念,學著用更好的視角看待自己。  作者在文中拋出了個思考
    Thumbnail
    無論走在那一條朝聖路上,慈悲都是我們所要回歸的自性本質。 然而,過去我對仁慈的概念,就是一種待人的美德,目標總是向外,未曾針對自己,此書卻指出,我們若無法溫柔仁慈地看待自己的缺陷,化解自己內在的不安,則往往自以為的仁心善舉,對他人反而是一種攻擊,令我不禁想起自己過往的迷思。
    Thumbnail
    前幾年有本很熱門的書叫《被討厭的勇氣》,書中強調了勇敢地做自己,並為自己的人生負責。然而,有些人卻將重點放在「做自己」上,甚至扭曲了這個概念... 這本書的讀者群有一部分是對他人感受較敏感的朋友(或說同理心過於氾濫),對於自己的一舉一動,甚至任何的起心動念,都會在意別人怎麼想、會不會對他人
    Thumbnail
    《好人總是自以為是》The Righteous Mind : Why Good People Are 作者美國社會心理學大師強納森.海德特運用了二十五年來在道德心理學領域的開創研究,證明道德判斷並非源於理性,而是源於直覺。人類的本質不僅是講道德,同時也愛說教、愛批評、愛論斷,著迷於正義,最後必然會變
    人性本善,人性本惡。到底誰錯誰對?誰又敢輕易下判斷? 人性是迷霧中的道路,一步錯步步錯,一步對步步未知。我們掙扎求存。
    Thumbnail
    一旦產生執著,前途唯有痛苦,沒有例外。 揀選好的,挑掉不好的,迎向快樂,避開痛苦,趨吉避凶是人類自古以來的天性。不過呢,在某些情況下,人會選擇趨兇避吉。儘管違背了人性,許多人依然樂此不疲。 這些人,就是好人。
    之前看過一本書-臣服實驗,裡面提到一個觀念,如果生命以某種方式呈現,而抗拒的唯一理由是出於個人喜好,那麼就放開自己的好惡,讓生命做主。 我是個好惡分明的人,看到不喜歡的人一點都不想認識;看不過眼的事一點都不願接受。可是漸漸地,我知道生命並不非黑即白,還存在著許多模糊地帶,許多動機並不是簡單幾句
    Thumbnail
    擇善固執,是我一直執著想要實踐的價值觀 - 但其實我所謂的「善」是否只是我的一廂情願?我一直相信#人性本惡 , 所以認為行善是需要努力的事。 而#人慈 的作者則透過不同的數據、歷史、人類進化、科學實驗論證:人類其實比我們想像的善良。
    Thumbnail
    所有人都會認為自己是個好人,這是因為「人類自我馴化」讓自己更友善。有團隊的時候,人類也會傾向團隊合作。如果我們真的天性善良,又怎麼會同時幹出「殘忍的事?」,怎麼看就怎麼矛盾!人類雖然擅於社交、同情,甚至會害羞,但為什麼也能殘酷到極致呢?
    Thumbnail
    你覺得我們現在處於怎樣的世界呢? 是大家互相幫忙或是狗咬狗的世界呢? 也許我們從小就被教育「防人之心不可無」,但這本書想告訴大家,人性沒有你想的這麼壞,歷史上各種好事壞事,其實都能用「人性本善」來解釋,看過這本書或許你會對於人性會有不同的看法。
    Thumbnail
    長年來,人性本善或是惡一直都是值得辯論的議題。我相信人性本善,但也相信有個體差異,在閱讀完羅格.布雷格曼的《人慈》之後,這個想法也沒有太大的改變;然而我卻覺得這本書非常值得一讀,跟著作者的文字,貫通歷史脈絡,去審視每件事件—儘管殘忍—背後的善念,學著用更好的視角看待自己。  作者在文中拋出了個思考
    Thumbnail
    無論走在那一條朝聖路上,慈悲都是我們所要回歸的自性本質。 然而,過去我對仁慈的概念,就是一種待人的美德,目標總是向外,未曾針對自己,此書卻指出,我們若無法溫柔仁慈地看待自己的缺陷,化解自己內在的不安,則往往自以為的仁心善舉,對他人反而是一種攻擊,令我不禁想起自己過往的迷思。
    Thumbnail
    前幾年有本很熱門的書叫《被討厭的勇氣》,書中強調了勇敢地做自己,並為自己的人生負責。然而,有些人卻將重點放在「做自己」上,甚至扭曲了這個概念... 這本書的讀者群有一部分是對他人感受較敏感的朋友(或說同理心過於氾濫),對於自己的一舉一動,甚至任何的起心動念,都會在意別人怎麼想、會不會對他人
    Thumbnail
    《好人總是自以為是》The Righteous Mind : Why Good People Are 作者美國社會心理學大師強納森.海德特運用了二十五年來在道德心理學領域的開創研究,證明道德判斷並非源於理性,而是源於直覺。人類的本質不僅是講道德,同時也愛說教、愛批評、愛論斷,著迷於正義,最後必然會變
    人性本善,人性本惡。到底誰錯誰對?誰又敢輕易下判斷? 人性是迷霧中的道路,一步錯步步錯,一步對步步未知。我們掙扎求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