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量我們與自己的距離-框架效應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試著想像一下你在一個小屋內,四周有很多不同形狀的窗戶(拱型、方型、圓形之類的)而且每個窗戶都有自己的特色,有的木雕古典美,也有些現代簡約風。如果從屋外看哪個才是真正的你呢?
首先,我們先來解釋什麼是框架,框架可以像是一個單子,例如非法的滯留者跟沒有記錄在冊的居民。框架也可以是種順序例如一則小故事。故事是這樣的,有天史密斯跟傑克想知道牧師對於抽菸時能否禱告,於是史密斯興高彩列的去問牧師說,禱告時抽煙時是否合宜,結果被訓斥了一頓。聽完史密斯的遭遇後傑克笑笑的回說讓我來吧。傑克跑去問牧師說抽菸時禱告,是否合宜。結果牧師笑笑的回覆說任何時候的禱告,都是美好的。所以說框架是什麼,它可以說是將某個事件有意識的往某個特定方向發展的過程。
那瞭解自己跟框架有什麼關係?本書作者舉了許多的例子來解釋人所做出的行為跟當時他所身處的狀況會有相關性,因此將狀況的框架套入時,我們比較會對於不當行為的人較為寬容,比較不會英雄式的崇拜看待做出善舉的人,嘗試的將想法轉換到,我們都是會被狀況所影響的,接著跳出狀況框架,來去反思我們自己。
框架能夠決定我們每個人當下的走向,各式各樣的框架會誘導我們所做的每個決策,影響每個行動,最終形成特定的結果,因此我們嘗試的了解框架,在超越思維,再面對重大事件時,才能做出更合宜的判斷。
avatar-img
0會員
3內容數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Gener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在這世界上僅僅只有你一人可以陪伴你面對自己的最後時刻 但我們有時覺得鏡中的自己卻比陌生人還陌生 在我小的時候,每天汲汲營營的去找尋[肯定] 而我們有想過所完成的是一個成就呢,還是去成就了別人的成就 為了探求真正的自己,我們更加努力地從另一個人身上搜索著可能性 為了獲得大家的認同,我們開始結交朋友
我們一直以來都對於別人是如何評價我們而感到好奇,心裡總希望在別人的心中留下好印象,好讓自己感覺到偉大,並同時讓別人更加地看重自己。 而實際上,我們想要的很簡單,就是那份價值感。 可惜的是從來沒有人可以很精準的去評價另一個人,所以也很難從另一個人的口中的得到令人滿意的答案。因此感到失望也就是件理所當然
在這世界上僅僅只有你一人可以陪伴你面對自己的最後時刻 但我們有時覺得鏡中的自己卻比陌生人還陌生 在我小的時候,每天汲汲營營的去找尋[肯定] 而我們有想過所完成的是一個成就呢,還是去成就了別人的成就 為了探求真正的自己,我們更加努力地從另一個人身上搜索著可能性 為了獲得大家的認同,我們開始結交朋友
我們一直以來都對於別人是如何評價我們而感到好奇,心裡總希望在別人的心中留下好印象,好讓自己感覺到偉大,並同時讓別人更加地看重自己。 而實際上,我們想要的很簡單,就是那份價值感。 可惜的是從來沒有人可以很精準的去評價另一個人,所以也很難從另一個人的口中的得到令人滿意的答案。因此感到失望也就是件理所當然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Thumbnail
網路世代,有更多表達機會,卻容易為了追求聲量而譁眾取寵。教育工作者在給予反饋時,如果過於溫柔善良,學生就無法明白自己真實表現;但如果太過堅持是非,又好像太過不近人情。究竟如何才是更理想的做法呢?大貍以:〈言論自由的社會裡,我們需要的不是聲量,而是……〉,從影集《怪醫豪斯》,對「教師反饋」加以思考。
Thumbnail
框架給了我們衡量自己與他人的準則,同時也成為自己身上的枷鎖。既渴望破框而創,又很難真的完全脫框。
我記得有一位專家提問 營火如何擺放木材才能燃燒旺盛 大家以為是木材的種類 搭建的技巧⋯⋯ 結果答案是木頭和木頭之間需要有空間 才會有空氣可以燃燒 那樣的營火就會燃燒得很旺 雖然很專業 卻不是露營的時候指導的 他意有所指的表示 人與人相處也是同樣道理 需要大部分的空間 只有少部
Thumbnail
思考框架 那些被社會定義為成功樣貌的人,就是因為那些外界不斷給予的正面回饋, 為他們的思考潛意識建立起成功人該有的框架,最後,他們就會在普世的框架中看不見自己的選擇。 框架形成的三階段 自我標籤化 嘗試將自己塑造成符合外界期待的形象,忙著成為別人想要的樣子,卻失去了看到自己的原有成長可能性。
在生活中,我們時常堅信自己所做的決定和表達的情緒是最正確的。這種自信有時來自於我們對自己的信任,也有可能是對現狀的無知。然而,真正的清醒來自於認識到我們的視界有限,並願意擴大視野,重新審視自己的選擇。 一、視界的局限性 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背景、經歷和價值觀,這些因素共同構成了我們的視界。視界就
Thumbnail
《蘇菲的世界》是寫給青年的哲學歷史課,訴說從古至今的人類思想,以歷史為經,哲思為緯,穿梭於兩個世界觀,交會出跌宕的劇情與深刻的哲思。
Thumbnail
《不夠善良的我們》所融合的量子力學與新時代思想引起廣泛討論,本文的作為此《不夠善良的我們》影評系列的導論,透過了解量子力學和新時代思想的交集,為後幾篇分析劇中角色的限制性信念作為,以期挖掘角色行為背後的深層心理。
黑暗跟光明不斷地動蕩著,流動著,生命透過這水漾的動盪而誕生,這份愛來自於黑暗與光明的回響⋯⋯ 請好好的欣賞你綻放你自己,是那無條件的愛,那麼當黑暗遇上光明,你最大的臣服就是我們生命中的珍珠,閃亮動人,溫柔,體貼。我們願意成為你生命中的蚌殼,而你即是凝聚我們眾多力量的珍珠。
Thumbnail
説來諷刺,我起初在IG看到大家都介紹此書,於是滿心歡喜的買下這書,我是不是被人洗腦了?🤡 啊!我本來對洗腦、思想控制等議題非常感興趣啦!因為我認為人心如此難測,一個普通人竟能完全控制另一個人的思想簡直不可思議。所以我看到這書的標題,完全戳中我心🎯 可惜我讀此書時,發覺脈絡不太順暢,有些話題本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Thumbnail
網路世代,有更多表達機會,卻容易為了追求聲量而譁眾取寵。教育工作者在給予反饋時,如果過於溫柔善良,學生就無法明白自己真實表現;但如果太過堅持是非,又好像太過不近人情。究竟如何才是更理想的做法呢?大貍以:〈言論自由的社會裡,我們需要的不是聲量,而是……〉,從影集《怪醫豪斯》,對「教師反饋」加以思考。
Thumbnail
框架給了我們衡量自己與他人的準則,同時也成為自己身上的枷鎖。既渴望破框而創,又很難真的完全脫框。
我記得有一位專家提問 營火如何擺放木材才能燃燒旺盛 大家以為是木材的種類 搭建的技巧⋯⋯ 結果答案是木頭和木頭之間需要有空間 才會有空氣可以燃燒 那樣的營火就會燃燒得很旺 雖然很專業 卻不是露營的時候指導的 他意有所指的表示 人與人相處也是同樣道理 需要大部分的空間 只有少部
Thumbnail
思考框架 那些被社會定義為成功樣貌的人,就是因為那些外界不斷給予的正面回饋, 為他們的思考潛意識建立起成功人該有的框架,最後,他們就會在普世的框架中看不見自己的選擇。 框架形成的三階段 自我標籤化 嘗試將自己塑造成符合外界期待的形象,忙著成為別人想要的樣子,卻失去了看到自己的原有成長可能性。
在生活中,我們時常堅信自己所做的決定和表達的情緒是最正確的。這種自信有時來自於我們對自己的信任,也有可能是對現狀的無知。然而,真正的清醒來自於認識到我們的視界有限,並願意擴大視野,重新審視自己的選擇。 一、視界的局限性 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背景、經歷和價值觀,這些因素共同構成了我們的視界。視界就
Thumbnail
《蘇菲的世界》是寫給青年的哲學歷史課,訴說從古至今的人類思想,以歷史為經,哲思為緯,穿梭於兩個世界觀,交會出跌宕的劇情與深刻的哲思。
Thumbnail
《不夠善良的我們》所融合的量子力學與新時代思想引起廣泛討論,本文的作為此《不夠善良的我們》影評系列的導論,透過了解量子力學和新時代思想的交集,為後幾篇分析劇中角色的限制性信念作為,以期挖掘角色行為背後的深層心理。
黑暗跟光明不斷地動蕩著,流動著,生命透過這水漾的動盪而誕生,這份愛來自於黑暗與光明的回響⋯⋯ 請好好的欣賞你綻放你自己,是那無條件的愛,那麼當黑暗遇上光明,你最大的臣服就是我們生命中的珍珠,閃亮動人,溫柔,體貼。我們願意成為你生命中的蚌殼,而你即是凝聚我們眾多力量的珍珠。
Thumbnail
説來諷刺,我起初在IG看到大家都介紹此書,於是滿心歡喜的買下這書,我是不是被人洗腦了?🤡 啊!我本來對洗腦、思想控制等議題非常感興趣啦!因為我認為人心如此難測,一個普通人竟能完全控制另一個人的思想簡直不可思議。所以我看到這書的標題,完全戳中我心🎯 可惜我讀此書時,發覺脈絡不太順暢,有些話題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