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2-04|閱讀時間 ‧ 約 4 分鐘

十二月令圖 之 正月十五 上元即景

十二月令圖中的正月,以十五號上元節,今稱元宵節的逛花燈為主題。這幅明亮、色彩鮮明的十二月令圖──上元即景,畫的可不是白天景色,而是夜色! 可是,該如何證明是夜晚活動?僅憑張掛的花燈推知嗎?
答案是:右下角的水中月!
畫中的主要植物是處處盛開梅花 (十一月是松柏、十二月松竹梅)
人物的主要活動是賞花燈 (不妨數數看畫中有幾種不同的花燈)
畫面三分之二是宮廷內苑,三分之一是市井活動。
特色趣味是左邊的盒子燈。
根據故宮文物月刊第47期,吳文彬先生寫道:
早年北平較大商號,毎逢元宵佳節,在門前搭起高架子,每當見到高架就知道,將要燃放「盒子燈」了。放「盒子燈」之前照例先放一掛長長的鞭炮,藉鞭炮響起,以便招徠參觀人羣,「盒子燈」每層變幻不同,一層放完又掉下一層來,此時觀衆鼓掌喝彩。
北平製作「盒子燈」最著名的一家是位於琉璃廠的九龍齋,如何製作,據齊如山先生在《風俗叢談》中稱:
盒子的構造,徑約七八尺,高尺餘,把所有火彩都叠好,平擺在盒內,用火藥線都各紮好,中分五層,多者六層,第一層爲八個紗燈,其餘一層一種玩意。廣東多用字,每層四字,都是吉祥話,或年節應用之語,如:「春王正月」、「百事如意」、「萬象更新」,「國恩家慶」,「人壽年豐」,等字樣,這種都是用鐵絲彎成圈,中間用鐵絲彎成字,鐵絲上塗以樟腦等物,見火即燃,亦頗美觀。北平則字少景緻多,例如:葡萄架,葉則用紙或絹製成,葡萄則用樟腦丸製成,燃放時都成爲火球,一架幾十串葡萄,形式顏色極爲美觀。寶塔一座約七八尺,中間燈火輝煌,且有敲鐘之聲,乃中間懸一銅鈸,鈸上周圍有一圏泥彈,都用火藥線繋好,火線燃到彈即落下,擊鈸作響,亦極有趣。總之每次施放,都是四五層,每層都用火藥線控制,絕對不用人來幫忙,一層下來,一切火彩工作完畢,則第二層又下來,一直到完畢,一絲不亂。」
從這段文字,看慣了現在的科技煙火的我們,必須很費力地想像舊時靠火藥引線的煙花樣貌。
在畫中的盒子燈還未施放前,高架下方有兒童在煞有介事地表演著。
此話特別有趣的是畫面上方的民居民巷,高掛彩燈的燈杆、從屋裡探頭向外看熱鬧的女子、提著燈籠走春遊逛拜晚年的人們、還有人用竹竿舉著八角形的「花盒」準備燃放。左上角的圓拱橋上,許多人在「走橋」,據說正月十五的晚上,不過橋者不長壽。
走橋的習俗有許多說法,年輕的未婚女子往往只有在元宵節這天才會上街遊逛,因此會特別裝扮一番,緩步走過一座又一座的橋,吸引男子目光。
已婚的女子走橋是為了求子,過橋時要去摸橋上的暗釘,因為“釘”同“丁”,求生個小男丁。
一般的婦女走橋是為了“走百病”,例如在蘇州山塘一帶,流傳有走三橋的諺語:“元宵夜走三橋,上橋走走,萬病無有;小孩走三橋,聰明伶俐讀書好;小伙走三橋,事業興旺步步高;姑娘走三橋,青春亮麗更苗條;老人走三橋,鶴髮童顏永不老。”
成語「火樹銀花」正是形容上元夜的燈光燦爛、輝煌的樣子。
唐朝蘇味道作《正月十五夜》詩:「火樹銀花合,星橋鐵鎖開。」
南宋詞人辛棄疾作《青玉案》,描述的也就是南宋年間的上月即景
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
寶馬雕車香滿路。鳳簫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
蛾兒雪柳黃金縷。笑語盈盈暗香去。
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電視劇「長安十二時辰」也是聚焦上元節這一天。
正月十五鬧元宵
張燈結彩樂逍遙
這個週末就是元宵節
不妨出門走走喔~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