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日風晴 - 天各一方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落日風晴,天各一方
昨天深夜,跟一個好朋友討論到了一個攸關死生遺憾的故事,我想每個人終生也必然會面臨到同樣的際遇或抉擇的兩難,只是大部分的人,對於這個命題,最後必然選擇靜默的態度,讓寶貴的生命,歸咎命運,就此完結。這個議題,我身有同感,在青年時代也曾經百思不得其解,試圖想解開這個生死學的人道議論,若最後犯眾怒,成了叛徒,也要在所不惜,最後仍要選擇豁達態度,去面對人生。
記得大學時代,我的老師在「老人福利」的課堂上提到,「若人的生命有限,你會想活到幾歲?」,我卻毫不猶豫的舉手發言,「我想活過100歲」,但大部分的同學只希望70就夠了,甚至有人更低,只因「人生苦短」。在這樣的氛圍之下,活70真的太短了,人生雖不過滿百,但人生70才算開始,若不過70,老人算是命短,這樣的思維下,我想我們又何必去學「老人福利」呢? 雖然,歲數滿百是理想值,且在台灣這個政經紛亂的不確定年代裡,生活確實辛苦,卻也決定了集體潛意識的人為造化,「路要怎麼走,自己卻不一定能決定」,這是一種矛盾與困惑。在那樣的環境態勢,也必然讓人激起了叛逆本性與反骨歸根的特質,而我曾經如此走過猶如叛徒一般的歲月,想辦法背離人為傳統,我還在努力,雖說人定不能勝天,但是,路最後怎麼走,自己得堅持。
2003年,我的親人(奶奶)面臨了入院急救的生死抉擇,但父親最終一手斷送了她的生命存續,放棄救治的任何機會。在當年制式的醫療體制之下,家屬很難對於醫師的權威產生太多的質疑,醫療診治有固定的話術與套路,醫師若判死,誰也別救活。我的父親聽信醫師,只能消極地在急診室外等待她的彌留與最後的斷氣,竟什麼也做不了。我知道她仍有救,即時轉院會有契機。她老人家其實不想走,在一息尚存的時候,仍不停的抖動雙手,試圖挽救自己的命運,但雙手終究事與願違,沒能幫她脫離困境,直到醫療逼她掉落懸崖,無以回天。當年,我內心產生了很深的迷惑,「子女是否能在父、母面臨疾病危難的時候,逕自作出明確與理智的判斷,讓他們延續生命權呢?」,哪怕只是一絲機會,子女也該努力爭取一線生機才是!!! 病患,其實真的比較可憐,沒有意識的時候,更難以表達(我有活下去的權利)。家人們最後一般而言,總會自我暗示與安慰,訴說老人家年事已高的說法,為了解脫苦痛,只好合理化的說,讓他們一路好走。我在那段祭祀奶奶的期間,靈堂上,我當了不肯下跪祭拜的逆子,對於父親的作法,我曾經不諒解過,也很不捨她老人家的離去,劇碼原本不該如此,卻終究已成事實,讓人心傷。我想,人生幾十年,他朝君體也相同,對於她的死亡不會是結束,而是另一歷程的開始。生死有命,盈虧無常,人生有其精采之處,但我們也不要為了生命的流逝而傷悲,人總該去想像美好,忘卻煩憂。事隔多年,我相信,當年父親的消極決定,應該有他的理由,我相信他會比任何人還難受,因此,我選擇坦然面對父親的決定。在50年代,雖然父親的母親曾經因為改嫁,他們的感情並不算深厚,雖然後來只是流於義務的照顧責任,不是每天碰面。不過,只要就醫,他仍會照顧她無微不至,我想,這是父親的孝道詮釋方式吧。我懷念有奶奶疼惜的歲月,而她的逝去,至今我仍緬懷。
昨晚,我朋友的故事。他是個性情中人,為人感性至極,我們也聊到了他母親過世之前,為了從台中轉院到台北就醫的事情,不惜跟他父親與家人鬧革命,只為了保有醫治母親最後的希望,他不願意家人片面聽信於醫院無法醫治的草菅事實,斷送了疼愛他這個小兒子的母願,事實上,也嘗試動用人情,爭取到了大醫院的醫療床位,只是最後,他輸在了「父命難為」的傳統觀念,若違抗傳統的集體意見,就背了大逆不道的罵名。或許,傳統觀念是,人只要留有一口氣,總得留在老家(落葉歸根)。父親的傳統觀念是希望能留下妻子最後一口氣,在中部老家離開人間,然而,我的朋友沒能得到家人們的積極相挺,主張讓母親回到台北接受更好的醫療,起碼得作最後努力,才算是盡力了,只是最後事與願違,與世長辭。
人是善的,但人們是惡的。我想,有些時候,家族共識也可能因為選擇了不對的方法,甚至急病亂頭醫而喪失了留存性命的寶貴。事實上,醫療的思路方法,往往因人而異,若是對的人去做對的事,也遇到了重要貴人,人命才有可能在最後搶救的時刻產生加分價值,不然,一般人的觀念,只是怕麻煩事,甚至以為不想讓垂死的人太痛苦,往往選擇了消極的態度去面對,因而間接也成了醫療幫凶而不自知。我想,這種集體潛意識的乖張思維,很值得在生死學問上面去論戰,「到底病人在面臨生死存亡之際,亦有求生意志之時,週遭的親人是否有智慧去排除萬難,以協助患者爭取最後一線生機,還是只能六神無主的被動消極應對,等著收屍?」我想,身而為人,每個人必然會面臨到(你抉擇別人的生死,別人抉擇你的死活循環)這種兩難的社會輪迴,只是,選擇續命的方法是否能更有效果? 掌握了醫療資源的人是否能更發揮效能? 醫生是否能視病如親,不再把人當做商品化操作? 我想就事實統計而論,大家對於這種續命議題,必然是選擇靜默的,合理化的避重就輕,減低不必要的負荷,最後,一個垂死的病人,在家人集體潛意識的不承擔默契,竟也斷送了主張想活下去的老人福利。因此,有決定生死權的長輩們,得要有智慧去判斷決策,所作非為,似是而非的傳統堅持,是否更合乎理想狀態,而不徒留遺憾給他人呢?!!!
我想,人生猶如曇花現,盡在虛無飄邈間。
人,其實可以人生滿百,也過著快樂的老年生活,但是,一切就端看於最後幫你取捨的(那個/那群)人了。
人,不因肉體凋零而亡佚,能量的守恆,會為生命帶來更高層次的延展。人體的死亡不是結束,卻是生命展續的新起點。我想,我的朋友會走過傷悲,並帶著祥和的心,面對燦爛的陽光,為了體悟生命的最美好之處,回首來時路,在人生滿百之後,也對自己訴說一聲,我沒白活。 也祝他一切豁達。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6會員
    32內容數
    邂逅於文化廢墟~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老哉沙龍 的其他內容
    某年三月,行人文化實驗出版了詩文作家"他們在島嶼寫作"一系列文學精妙的紀實,紀錄了文人們在台灣創作的行僧集合。 夜宿誠品,與時間磨湯之際,買了其中一卷 - <苦行詩人> -周夢蝶的影像寫真去熬和肝汁。 在現代化的包材裝箴,裡面卻住了一個安貧樂道的真性情,意味了禪意本身,而徜徉在邏輯之外的頻譜,極為
    陳錦芳,對於台灣美術的抒情表現路徑,從忠實的關照內在情感與人文意象的探索,再到開始思考個人與社會結構的衝突與覺醒,以此突顯了他對於藝術在地文化性的象徵與世界社會性的連動與跨域,之後更派生出對於東方美學反思與西方經典再現的可能詮釋,進而匯流整一,從文化觀點,重新檢視繪畫藝術的傳統與新研,更另闢一條個人
    某年三月,行人文化實驗出版了詩文作家"他們在島嶼寫作"一系列文學精妙的紀實,紀錄了文人們在台灣創作的行僧集合。 夜宿誠品,與時間磨湯之際,買了其中一卷 - <苦行詩人> -周夢蝶的影像寫真去熬和肝汁。 在現代化的包材裝箴,裡面卻住了一個安貧樂道的真性情,意味了禪意本身,而徜徉在邏輯之外的頻譜,極為
    陳錦芳,對於台灣美術的抒情表現路徑,從忠實的關照內在情感與人文意象的探索,再到開始思考個人與社會結構的衝突與覺醒,以此突顯了他對於藝術在地文化性的象徵與世界社會性的連動與跨域,之後更派生出對於東方美學反思與西方經典再現的可能詮釋,進而匯流整一,從文化觀點,重新檢視繪畫藝術的傳統與新研,更另闢一條個人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徵的就是你 🫵 超ㄅㄧㄤˋ 獎品搭配超瞎趴的四大主題,等你踹共啦!還有機會獲得經典的「偉士牌樂高」喔!馬上來參加本次的活動吧!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可能包含敏感內容
    對於譫妄,有很多不同的說法。有人說是失智的前兆,有人說是電解質不平衡,有人說是麻醉藥未退。以老爸的年紀與狀況,什麼都可能,什麼都佔有百分比。
    Thumbnail
    「從此之後,我跟墳墓之間,再沒有別人擋住了!」  「這就是當年父母過世的感受。」 出發前一段LIne的對話,把作者勾來高雄,跟學長 聊聊 生死議題,作者以自身的故事引出對於生死議題的思考,並以文學、宗教等元素作為例子來闡述。文字內容洋溢著對生死議題的深刻思索,帶有關懷和情感。
    Thumbnail
    這是一本你讀了,會開始為老後生活做打算的書。 這本同時也是少數讓我邊讀邊心驚膽戰的書。 書中有些情景,有照護經驗的人讀到, 必定會心有戚戚焉,絕對笑不出來。 遇到了,你就知道什麼叫「人間即地獄」。 先父生前罹患漸凍人, 是由母親照顧他, 身材嬌小的母親為了照顧人高馬大的先父,
    Thumbnail
    一位年輕患者的家屬,面對照顧與治療的掙扎,面對生死的抉擇,承受了極大的壓力。在家庭意見的分歧中,醫療團隊與家屬一同探討安寧照護的方向,最終做出適合患者的決定。生命短暫的停留,讓人思考著對於生命意義的理解和尊重。
    Thumbnail
    女兒決定為年邁的父親拍下無可避免的大限之日,而他的爸爸也欣然同意了,透過此片也讓我們看見有其父必有其女。這對父女選擇以幽默卻深刻的態度直視死亡,於是他們一起模擬各種千奇百怪的死法,去體驗種種撒手人寰後的模樣,完全的落實《爺爺的死亡排練》,並在 2020 年日舞影展拿下評審團特別獎。
    Thumbnail
    在辦理父親後事的過程中,恰好得知有50初歲的同事表示工作年資可以領一次退休金了,於是她決定退休。 當然,也有別的同事堅持要65歲才屆齡退休。 每個人都有自己屬意的人生規劃,我也沒資格評估好壞。只是,想起了父親在69歲即離世,剛好領了8年多的勞保月退,想想在65歲前就領月退的年次也不屬於我們這一代
    Thumbnail
     我的父母是寫信認識的,所以我想他們在交往的階段,心裡大概都有著巨大的粉紅憧憬,想像浪漫;他們有城鄉差距、不同的家庭環境,媽媽回娘家都要搭上4-5小時車程,因此也只有在放長假時才能回去見家人。   兒時印象外公家只有外公和阿姨與她的小孩,長大以後知道外婆去世、阿姨單親並扶養著小孩,我很喜歡回外公家
    Thumbnail
    許多人談及死亡,總感覺害怕,與自己至親的家人告別的時候,也讓人感覺悲傷。然而,不去談死亡,並不會讓死亡消失,反而我們應該去珍惜與家人的相處的時光,因為生命短暫,必須把握每一次的相聚。死亡並不是人生的盡頭,死亡只是生命的一個階段,越過死亡,是生命另一個階段的開始。
    Thumbnail
    這篇文章講述作者父親因病,思索生老病死和家庭陪伴的故事,並分享瞭解失智症與糖尿病治療的經歷。文章內容著重於心理和生活觀念面對挑戰和困境。通過分享個人故事並將其連結到對書籍的書評,以及將探索哲學和生存之道帖出來面對生老病死這個題材。作者希望透過分享個人生活故事,幫助讀者正面思考挑戰,找到希望和善的影子
    Thumbnail
    死亡明明是每個人都得面對的現實,但我們總缺乏勇氣打開這道禁忌的大門。年輕人不談死就算了,年長者,這群與死亡最為接近的族群,更逃避談論死亡。但善終是建立在提早溝通及交代的情況下才能達成的願景。如果你不知道該怎麼開口,可以參考看看本文中提到的方法。
    Thumbnail
    徵的就是你 🫵 超ㄅㄧㄤˋ 獎品搭配超瞎趴的四大主題,等你踹共啦!還有機會獲得經典的「偉士牌樂高」喔!馬上來參加本次的活動吧!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可能包含敏感內容
    對於譫妄,有很多不同的說法。有人說是失智的前兆,有人說是電解質不平衡,有人說是麻醉藥未退。以老爸的年紀與狀況,什麼都可能,什麼都佔有百分比。
    Thumbnail
    「從此之後,我跟墳墓之間,再沒有別人擋住了!」  「這就是當年父母過世的感受。」 出發前一段LIne的對話,把作者勾來高雄,跟學長 聊聊 生死議題,作者以自身的故事引出對於生死議題的思考,並以文學、宗教等元素作為例子來闡述。文字內容洋溢著對生死議題的深刻思索,帶有關懷和情感。
    Thumbnail
    這是一本你讀了,會開始為老後生活做打算的書。 這本同時也是少數讓我邊讀邊心驚膽戰的書。 書中有些情景,有照護經驗的人讀到, 必定會心有戚戚焉,絕對笑不出來。 遇到了,你就知道什麼叫「人間即地獄」。 先父生前罹患漸凍人, 是由母親照顧他, 身材嬌小的母親為了照顧人高馬大的先父,
    Thumbnail
    一位年輕患者的家屬,面對照顧與治療的掙扎,面對生死的抉擇,承受了極大的壓力。在家庭意見的分歧中,醫療團隊與家屬一同探討安寧照護的方向,最終做出適合患者的決定。生命短暫的停留,讓人思考著對於生命意義的理解和尊重。
    Thumbnail
    女兒決定為年邁的父親拍下無可避免的大限之日,而他的爸爸也欣然同意了,透過此片也讓我們看見有其父必有其女。這對父女選擇以幽默卻深刻的態度直視死亡,於是他們一起模擬各種千奇百怪的死法,去體驗種種撒手人寰後的模樣,完全的落實《爺爺的死亡排練》,並在 2020 年日舞影展拿下評審團特別獎。
    Thumbnail
    在辦理父親後事的過程中,恰好得知有50初歲的同事表示工作年資可以領一次退休金了,於是她決定退休。 當然,也有別的同事堅持要65歲才屆齡退休。 每個人都有自己屬意的人生規劃,我也沒資格評估好壞。只是,想起了父親在69歲即離世,剛好領了8年多的勞保月退,想想在65歲前就領月退的年次也不屬於我們這一代
    Thumbnail
     我的父母是寫信認識的,所以我想他們在交往的階段,心裡大概都有著巨大的粉紅憧憬,想像浪漫;他們有城鄉差距、不同的家庭環境,媽媽回娘家都要搭上4-5小時車程,因此也只有在放長假時才能回去見家人。   兒時印象外公家只有外公和阿姨與她的小孩,長大以後知道外婆去世、阿姨單親並扶養著小孩,我很喜歡回外公家
    Thumbnail
    許多人談及死亡,總感覺害怕,與自己至親的家人告別的時候,也讓人感覺悲傷。然而,不去談死亡,並不會讓死亡消失,反而我們應該去珍惜與家人的相處的時光,因為生命短暫,必須把握每一次的相聚。死亡並不是人生的盡頭,死亡只是生命的一個階段,越過死亡,是生命另一個階段的開始。
    Thumbnail
    這篇文章講述作者父親因病,思索生老病死和家庭陪伴的故事,並分享瞭解失智症與糖尿病治療的經歷。文章內容著重於心理和生活觀念面對挑戰和困境。通過分享個人故事並將其連結到對書籍的書評,以及將探索哲學和生存之道帖出來面對生老病死這個題材。作者希望透過分享個人生活故事,幫助讀者正面思考挑戰,找到希望和善的影子
    Thumbnail
    死亡明明是每個人都得面對的現實,但我們總缺乏勇氣打開這道禁忌的大門。年輕人不談死就算了,年長者,這群與死亡最為接近的族群,更逃避談論死亡。但善終是建立在提早溝通及交代的情況下才能達成的願景。如果你不知道該怎麼開口,可以參考看看本文中提到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