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錦芳的繪畫文思路徑

陳錦芳的繪畫文思路徑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陳錦芳,對於台灣美術的抒情表現路徑,從忠實的關照內在情感與人文意象的探索,再到開始思考個人與社會結構的衝突與覺醒,以此突顯了他對於藝術在地文化性的象徵與世界社會性的連動與跨域,之後更派生出對於東方美學反思與西方經典再現的可能詮釋,進而匯流整一,從文化觀點,重新檢視繪畫藝術的傳統與新研,更另闢一條個人美學表現的谿徑,以新意象派(Neo-Iconography),另延伸到藝術社會性的行動實踐,在藝術功能化的探索中,嘗試去賦予藝術價值對於人本反思的終極關懷。
avatar-img
老哉沙龍
6會員
34內容數
邂逅於文化廢墟~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老哉沙龍 的其他內容
本文探討在AI大量生成內容的時代,「作者已死」理論的啟示。AI作為「無作者」的工具,其生成內容的意義由讀者解讀決定,但AI缺乏人類的「肉身經驗」和文化脈絡理解。因此,AI與人類創造力的關係並非取代,而是共生:AI可作為創造力的催化劑,人類則負責意義的賦予和價值的錨定。
本文探討陳錦芳的新意象派與1960年代興起的觀念藝術的差異。新意象派雖具有觀念性,但與觀念藝術在媒介、形式、觀念與視覺表現的關係、觀眾參與模式、創作動機、歷史參照系及美學效應等方面存在顯著差異。新意象派更強調文化融合與社會美學工程,並延續現代主義繪畫的傳統,追求視覺的和諧與平衡。
風影搖曳,透出了不定的姿態, 時空裂縫,總抹下了一片紅彩~ 台灣,這片如詩如畫的寶島,承載著無數人的夢想與希望,曾在此地擺渡幻化與孕生。然而,它的歷史也曾歷經兩度易主的殖民命運。中、日兩國之間的歷史交織,自二戰後,土地分屬於兩種不同宿命的抗體,象徵著各自扮演了國族認同與家庭悲
本文探討在AI大量生成內容的時代,「作者已死」理論的啟示。AI作為「無作者」的工具,其生成內容的意義由讀者解讀決定,但AI缺乏人類的「肉身經驗」和文化脈絡理解。因此,AI與人類創造力的關係並非取代,而是共生:AI可作為創造力的催化劑,人類則負責意義的賦予和價值的錨定。
本文探討陳錦芳的新意象派與1960年代興起的觀念藝術的差異。新意象派雖具有觀念性,但與觀念藝術在媒介、形式、觀念與視覺表現的關係、觀眾參與模式、創作動機、歷史參照系及美學效應等方面存在顯著差異。新意象派更強調文化融合與社會美學工程,並延續現代主義繪畫的傳統,追求視覺的和諧與平衡。
風影搖曳,透出了不定的姿態, 時空裂縫,總抹下了一片紅彩~ 台灣,這片如詩如畫的寶島,承載著無數人的夢想與希望,曾在此地擺渡幻化與孕生。然而,它的歷史也曾歷經兩度易主的殖民命運。中、日兩國之間的歷史交織,自二戰後,土地分屬於兩種不同宿命的抗體,象徵著各自扮演了國族認同與家庭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