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9年上映即轟動一時的電影《悲情城市》,憑藉著其獨特的視覺風格、政治歷史觀點和技術革新力,榮獲第46屆威尼斯影展最佳影片金獅獎,成為臺灣首部於世界三大影展獲獎之國片,不僅開啟國片在全球各大影展引領風騷的美好年代,也鼓舞後續更多臺灣電影的創作者們,前仆後繼地在國際影展上名留青史。
在所有人的引頸期盼之下,33年後,透過電影數位科技技術,完成保留膠卷風格的《悲情城市》數位調光版本,即將於2月下旬重新上映。本期季刊搶先與新北市民分享當年電影幕前幕後各種珍貴畫面。
撰文=年代國際(香港)有限公司/劇照=陳少維
1988年11月25日上午吉時,由侯孝賢執導,梁朝偉、陳松勇、高捷、辛樹芬主演,懷抱進軍國際影展大志的電影《悲情城市》,在金瓜石日治建築八角亭開鏡。
十個月後,1989年的9月15日,《悲情城市》一舉奪下第46屆威尼斯影展最佳影片金獅獎,成為首部獲世界三大影展首獎的國片。那一年,42歲的侯導在台上露出靦腆笑容,透過一旁的影展選片人Marco Muller(後於2004至2012年榮任威尼斯影展主席)以義大利文翻譯,向全場觀眾說出得獎感言。侯導說:「總覺得過去一直進行的,像是鑽木取火的工作,如今火苗已點著,希望這把火能繼續燒旺燒下去!」
這把火確實傳下來了,當年的這一刻不但鼓舞了臺灣新電影創作者,更開啟臺灣電影在全球各大影展引領風騷的美好十年。就一部國片而言,能於政治歷史、文化美學、技術革新上,在這塊土地迸發如此強大影響力,迄今仍是唯一。
侯導曾被問到:「悲情城市,說的是臺北嗎?」侯導回答:「是臺灣。」確實這部電影躍上國際舞台的1989年,也是世局風起雲湧的轉捩變革一年,多年後,《時代》雜誌曾以「1989, The Year That Changed The World」為封面故事,探討1989年發生的全球大事。那一年,柏林圍牆倒了、東歐共產國家接連解體、坦克開進了天安門、Tim Berners-Lee博士完成宛若網路大霹靂的「全球資訊網」(WWW)概念、曼徹斯特的電音夜店開始出現一種叫Ecstasy,嗑了會不停搖頭的東東......但對台灣文化界來說,解嚴後首度拍攝二二八故事的《悲情城市》所帶來的深遠影響,至今無法計算。
除了對電影的影響,《悲情城市》當年在瑞芳區的拍攝地亦因電影而帶動觀光熱潮,多少年來侯導的日本、韓國、香港、中國影迷絡繹不絕地前來朝聖。新北市府更將這些取景地:水南洞、金瓜石、九份串連成「水金九景點」(台語諧音「美很久」)大力推動旅遊。儘管位於現今金瓜石黃金博物館園區的八角亭(片中梁朝偉照相館場景),早因颱風肆虐而坍塌頹毀,幸好《悲情城市》的底片,仍在恆溫恆溼專業條件下保存完好,將於2023年春天以全新4K數位版全台上映,再度與國人見面。
這一期《新北市文化》季刊,我們要透過陳少維的照片,一起來感受這部電影所記錄的、以及它本身所創造的經典影像。
關於《悲情城市 經典劇照書(33週年珍藏版)》
劇照攝影簡介:陳少維
出生於台北,成長於台中。曾隨謝春德工作,為《悲情城市》拍攝劇照。出版過攝影作品《快門慢舞》(2005)。
2011年擔任威尼斯雙年展台灣館謝春德個展製作總監。
主編簡介:褚明仁
曾任師大附中視聽社、政大電影社社長。政大新聞系畢,退伍後如願考上民生報主跑電影新聞,人生第一次出國就是飛去威尼斯影展採訪《悲情城市》。從事所熱愛的電影發行工作廿餘年,現任年代國際(香港)有限公司執行長。
美術裝幀簡介:黃子欽
黃子欽 1970年生台灣台南,國立台灣藝術學院美術工藝系畢。擅長台味普普拼貼、立體記憶裝置、平面裝幀設計。善於解構與重組記憶。收集台灣歷史文物,復刻設計抓出新脈絡介入現代台灣。期待在「全球化」跟「本土化」之間,走出一條適合自己並可長久走下去的路線。
新北市文化》季刊
《新北市文化》季刊從1984年6月創刊至今,持續關注在新北和全台灣發生的多樣文化議題,關心藝術潮流,關心影視音創作,關心城市動態,關心常民生活,關心創意科技,關心土地工藝……
紙本刊物免費索取,請洽新北市化局(新北市板橋區中山路一段161號28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