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與愛的見證/楊翠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原載於2014年出版之《媽咪,我們會這樣幸福多久?》推薦序,作者為楊翠老師

攝影/施又熙

攝影/施又熙


這是一個渴光靈魂的自白,也是痛與愛的第一手見證。關於一對母女,如何面對孤獨、創傷與疾病,如何跋涉苦難,走渡險惡,尋求自我療癒與救贖。

書中最動人的,是母女間的相互疼愛與信靠。單親母女,彼此在場,每一個日常生活的細節,都是人間至美。7歲時,母親節,小女孩以小手遞出她存了好久的750元,請母親吃了節日套餐;11歲時,見母親猶豫不決,芃芃用零用錢與壓歲錢,為母親買下那台二手類單眼;還有母女兩人一起烤蛋糕、吃湯圓的情景,牽手走過每一條街巷。日常,就是最大的幸福。

這個一直在尋找幸運草的女兒,其實就是母親的幸運草。讀到又熙2008年被陷害,以詐欺罪名判刑7個月,即將入監服刑前夕,小四的女兒,看著媽咪打包行李的畫面,不覺落淚。深受孤獨、疾病之苦的母女兩人,相互照顧、依賴,即使是離別相送,也是靈魂緊緊牽繫。這是一幅永恆的畫面。

這樣的母女情愛,更反襯出書中那位前政治犯父親的無情。做為母親的又熙,內心努力蓄養火種,從不吝於為女兒打光、煨暖;然而,做為女兒,她對父親的依戀、渴愛,卻僅僅換來心碎與傷痛,讀來讓人非常不捨。

最深的痛,來自最深的愛。只因渴求父親的愛,卻換來愛的斷絕,父親無情地奪走女兒所有的陽光。我絕不會說,這是因為父親受盡政治黑獄,因而未曾學會愛人的方法。確實,因為政治黑暗,讓女兒失去父親的溫暖照拂;然而,身為父親,失去點燃光熱的能力,絕不能推給政治。

身為台灣最知名的政治受難者之一,他的女兒, 40年來,無論願意或不願意,都只能揹負污名,受盡社會的冷漠與敵視。政治受難者家屬的身分,連想放棄,都不能自主選擇。然而,最後,真正讓女兒陷身黑暗境域,真正取消女兒存在感的,卻不是社會,而是父親本人。書中說,父親「帶走了所有的光線與熱度」,女兒「從此跌入長達六年的黑暗期。」而父親卻因從未細讀過女兒,而誤解怨怪女兒「文革式弒父」。然而,父親,你存在過嗎?你是如何存在的?

這名父親,以各種方式缺席。弔詭的是,在女兒生命中缺席的父親,卻又以另一種鮮明的形象,無時無刻不在女兒的靈魂中,刺痛地在場。一種缺席的在場,一種愛的匱乏的在場,一種愛的剝奪的在場,一種愛的決裂的在場。

父親最大量的缺席與最大量的在場,成為女兒的夢魘,深入靈魂深處,分秒啃噬著她。疾病是一種隱喻。女兒憂鬱症的癥候式閱讀,必須從父親那一頁開始,火線在苦難的歷史源頭就已深埋,而引爆,則在比歷史更森寒的現實裡。

書中說:「父親,是個絕情的人;母親,是個任性的人。」因為父親而受盡人間寂涼的母親,以她自己的方式,愛著一雙女兒。無愛是痛,有時候,愛也會成為一種痛。彷彿隔代輪迴,她的女兒,也以另一種形式,複製了母親的生命,成為單親母親,一樣孤獨、痛楚、自我撕裂,一樣有如被整個世界背棄。

所幸,母女的輪迴夢魘,沒有真正出現,母女的故事,不會是同一齣戲碼。又熙以她的生命韌性,堅決地編寫了自己的劇本,從最荒苦的絕境中,選擇了自己的人生。

書中寫到「放下」那一段,非常深刻。「放下」與否,如人飲水,關乎自身,沒有誰可以輕易地叫誰「放下」。「放下」,也不是單一命題,生命的重量與傷痛,並不是只有揹與不揹、放與不放這兩個二元對立的選項。更多時候,你只能與它協商共處。正如她說,憂鬱症好了會是什麼樣子?這是一個難解、乃至無解的問號;她覺悟到,與憂鬱共存,與創傷共存,與深愛與憎恨共存,吸納所有生命中的暗質,最後吐出清麗的花朵,這種療癒,是一種今生進行式。

當母親陷入憂鬱苦海,女兒不離不棄,陪伴她6年。2011年,女兒病了,換成母親發願,永遠相陪伴。在紅樓創意市集,母親手縫,女兒手繪,母女兩人,通過手作,療癒自身。

這部書,也是療程之一。母親的書,女兒的畫,相互依靠,彼此衍繹。我捧讀再三,感動落淚,突然想起,好多年前,當我的兒子埋頭塗鴉時,我也曾有過「母子之書」的夢,謝謝又熙幫天下母親完成它。

這是一則痛的見證,也是愛的告白。愛與痛,都要學習說出口。所有說出口的,無論傷痛或至愛,都是一種見證,見證生命曾經有過裂縫,見證受傷者的肉身與靈魂,是如何艱苦跋涉,又如何堅定走過最苦寒的生命之冬。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施又熙的沙龍
16會員
88內容數
施又熙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3/02/28
本文節錄自2014年出版之《媽咪,我們會這樣幸福多久?》 有人說愛情之所以形成,是因為兩顆寂寞的心相遇。 因為寂寞而相遇相愛並沒有問題,畢竟,我們都不是離群索居的動物,每個人都會希望有個心靈相通的伴侶,問題在於,萬一這兩顆寂寞的心相遇之後還是寂寞,那怎麼辦呢?
Thumbnail
2023/02/28
本文節錄自2014年出版之《媽咪,我們會這樣幸福多久?》 有人說愛情之所以形成,是因為兩顆寂寞的心相遇。 因為寂寞而相遇相愛並沒有問題,畢竟,我們都不是離群索居的動物,每個人都會希望有個心靈相通的伴侶,問題在於,萬一這兩顆寂寞的心相遇之後還是寂寞,那怎麼辦呢?
Thumbnail
2023/02/23
摘錄自2014年出版之《媽咪,我們會這樣幸福多久?》一書 有時候我會想起芃芃滿月做心導管擴張手術時住在台大嬰兒重症加護病房的往事,特別是芃芃斜對角床的小藍莓姊姊以及鄰床的小哥哥。 芃芃從出生後就很少哭,總是笑,即便進到台大嬰兒重症加護病房,手上安置了靜脈注射針頭也一樣笑個不停,而且胖胖的,像個福神。
Thumbnail
2023/02/23
摘錄自2014年出版之《媽咪,我們會這樣幸福多久?》一書 有時候我會想起芃芃滿月做心導管擴張手術時住在台大嬰兒重症加護病房的往事,特別是芃芃斜對角床的小藍莓姊姊以及鄰床的小哥哥。 芃芃從出生後就很少哭,總是笑,即便進到台大嬰兒重症加護病房,手上安置了靜脈注射針頭也一樣笑個不停,而且胖胖的,像個福神。
Thumbnail
2023/02/16
原刊載於2014年出版之《媽咪,我們會這樣幸福多久?》,作者為王芃 到底該怎麼說才好呢,我很高興有了第一本書,而且封面還是我畫的,感動十足。 一開始我媽告訴我要不要一起出書是七年前的事,那時我畫畫的技巧尚未成熟,於是一延再延,等到現在,終於出了 !(灑小花)
Thumbnail
2023/02/16
原刊載於2014年出版之《媽咪,我們會這樣幸福多久?》,作者為王芃 到底該怎麼說才好呢,我很高興有了第一本書,而且封面還是我畫的,感動十足。 一開始我媽告訴我要不要一起出書是七年前的事,那時我畫畫的技巧尚未成熟,於是一延再延,等到現在,終於出了 !(灑小花)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原載於2014年出版之《媽咪,我們會這樣幸福多久?》推薦序,作者為楊翠老師 這是一個渴光靈魂的自白,也是痛與愛的第一手見證。關於一對母女,如何面對孤獨、創傷與疾病,如何跋涉苦難,走渡險惡,尋求自我療癒與救贖。
Thumbnail
原載於2014年出版之《媽咪,我們會這樣幸福多久?》推薦序,作者為楊翠老師 這是一個渴光靈魂的自白,也是痛與愛的第一手見證。關於一對母女,如何面對孤獨、創傷與疾病,如何跋涉苦難,走渡險惡,尋求自我療癒與救贖。
Thumbnail
原登載於2014年出版之《媽咪,我們會這樣幸福多久》後記 芃芃從小臨睡前我都會去跟她講一個床邊故事,然後蓋上被子,親吻臉頰道晚安許多年從不改變,如今儘管芃芃已經高一了,但是我每晚睡前還是會走進她的房間去看看她,夏日的時候會順便檢查一下房間裡面有沒有蚊子,冬夜裡幫她蓋好毛毯,然後摸摸她的臉,有時是無憂
Thumbnail
原登載於2014年出版之《媽咪,我們會這樣幸福多久》後記 芃芃從小臨睡前我都會去跟她講一個床邊故事,然後蓋上被子,親吻臉頰道晚安許多年從不改變,如今儘管芃芃已經高一了,但是我每晚睡前還是會走進她的房間去看看她,夏日的時候會順便檢查一下房間裡面有沒有蚊子,冬夜裡幫她蓋好毛毯,然後摸摸她的臉,有時是無憂
Thumbnail
張西的作品很特別,如同《二常公園》一般在前半段不特別吸引人,但尤其靠近後半段至結尾的時候才讓讀者感受到作者想要表達的寓意,而這本《葉有慧》寫的是一個在不健全家庭中成長的女孩,在愛中失落、絕望又重新感受到愛的故事,沒有用很濃烈的筆觸來描繪,反之是讓人感受到輕描淡寫的孤單與釋然。 葉有慧從小被養父母收養
Thumbnail
張西的作品很特別,如同《二常公園》一般在前半段不特別吸引人,但尤其靠近後半段至結尾的時候才讓讀者感受到作者想要表達的寓意,而這本《葉有慧》寫的是一個在不健全家庭中成長的女孩,在愛中失落、絕望又重新感受到愛的故事,沒有用很濃烈的筆觸來描繪,反之是讓人感受到輕描淡寫的孤單與釋然。 葉有慧從小被養父母收養
Thumbnail
「我也是被愛的。被整個世界所愛,被日光所愛,被層層襲來的海浪所愛!」-〈世界的孩子〉林婉瑜 雖然痛苦在你身上留下了傷痕,但這些傷痕不是為了讓你來責備自己。 林晨曦,國中時期青春洋溢樂觀、拚聯考努力的年紀,一場大雨一場補課的遲到,在理化老師家被她一直敬愛的老師謝志忠性侵。絕望地躺著,晃動著映入眼裡的是
Thumbnail
「我也是被愛的。被整個世界所愛,被日光所愛,被層層襲來的海浪所愛!」-〈世界的孩子〉林婉瑜 雖然痛苦在你身上留下了傷痕,但這些傷痕不是為了讓你來責備自己。 林晨曦,國中時期青春洋溢樂觀、拚聯考努力的年紀,一場大雨一場補課的遲到,在理化老師家被她一直敬愛的老師謝志忠性侵。絕望地躺著,晃動著映入眼裡的是
Thumbnail
《非常律師禹英禑》的完結篇,讓我大噴淚。特別是「女主角要說服『從未扶養過自己的母親』讓同母異父的弟弟按照自己的意願去面對錯誤」的那一段。 「請別辜負一個孩子「相信自己的媽媽是好人」的信念⋯⋯因為那種傷口會非常疼痛,而且久久無法痊癒。」禹英禑律師說的這段話,直接戳中我的淚腺! 。
Thumbnail
《非常律師禹英禑》的完結篇,讓我大噴淚。特別是「女主角要說服『從未扶養過自己的母親』讓同母異父的弟弟按照自己的意願去面對錯誤」的那一段。 「請別辜負一個孩子「相信自己的媽媽是好人」的信念⋯⋯因為那種傷口會非常疼痛,而且久久無法痊癒。」禹英禑律師說的這段話,直接戳中我的淚腺! 。
Thumbnail
劇中的那些創傷,連同我的,相信你多少也能瞧見自己的影子,只是有沒有意識到那些創傷是如何拖垮我們身心,甚至於一步步拖垮了人生;有沒有病識感去察覺自己需要求助?不管是做諮商、看身心科,還是設法讓靈性成長。就像張琪說的:「你以為只要不去看,事情好像忘了就過了;但其實那個傷口它還是一直都在。」
Thumbnail
劇中的那些創傷,連同我的,相信你多少也能瞧見自己的影子,只是有沒有意識到那些創傷是如何拖垮我們身心,甚至於一步步拖垮了人生;有沒有病識感去察覺自己需要求助?不管是做諮商、看身心科,還是設法讓靈性成長。就像張琪說的:「你以為只要不去看,事情好像忘了就過了;但其實那個傷口它還是一直都在。」
Thumbnail
展讀施又熙《向著光飛去》系列小說,最深刻的感受,是故事中的人物不斷在說話,相互說話,也對自己說話。這可以說是一部「說話」、「聆聽」與「見證」進行式的小說,更是一則關於轉型正義中的創傷療癒與主體救贖的寓言。
Thumbnail
展讀施又熙《向著光飛去》系列小說,最深刻的感受,是故事中的人物不斷在說話,相互說話,也對自己說話。這可以說是一部「說話」、「聆聽」與「見證」進行式的小說,更是一則關於轉型正義中的創傷療癒與主體救贖的寓言。
Thumbnail
 「敬啟者,世界太大,我無路可去」一如書中所言,道盡她人生寫照。 二〇一二年她十多年未見的父親因一場工安意外過世, 二〇一九年一月她開啟家門時,發現母親燒炭自殺冰冷遺體,一句「我還是很愛你」是追討不回的親情,從那刻起與她有血緣關係的僅剩她自己;世界何其大,卻何其孤寂。 名人的成功總是那樣遙遠,但只
Thumbnail
 「敬啟者,世界太大,我無路可去」一如書中所言,道盡她人生寫照。 二〇一二年她十多年未見的父親因一場工安意外過世, 二〇一九年一月她開啟家門時,發現母親燒炭自殺冰冷遺體,一句「我還是很愛你」是追討不回的親情,從那刻起與她有血緣關係的僅剩她自己;世界何其大,卻何其孤寂。 名人的成功總是那樣遙遠,但只
Thumbnail
謝謝老師百忙之中答應寫序,挑了一張去年耶誕節前,老師帶我跟女兒去遠東飯店六樓cafe享用自助餐後的合影(這麼多年來我們兩母女經常跟著老師吃吃喝喝,真幸福,哈哈),雖然有點糊,哈哈,老師手抖了,但是很喜歡這張照片,還是選了。後面補張清楚照XD ============ 【推薦序】
Thumbnail
謝謝老師百忙之中答應寫序,挑了一張去年耶誕節前,老師帶我跟女兒去遠東飯店六樓cafe享用自助餐後的合影(這麼多年來我們兩母女經常跟著老師吃吃喝喝,真幸福,哈哈),雖然有點糊,哈哈,老師手抖了,但是很喜歡這張照片,還是選了。後面補張清楚照XD ============ 【推薦序】
Thumbnail
本書的作者,用自己與母親的故事,告訴我們創傷如何在代間傳遞,以及這個傳遞如何被停止下來。 當受過嚴重創傷的父母無法適當回應孩子的需求,各式各樣的張力便無聲無息又極其殘酷地在孩子內在堆積。孩子在身體、情緒、思考、靈魂各個層面的渴求,不斷升起又不斷死去,無法累積出自己的存在。此時,虛弱空洞的孩子無論如何
Thumbnail
本書的作者,用自己與母親的故事,告訴我們創傷如何在代間傳遞,以及這個傳遞如何被停止下來。 當受過嚴重創傷的父母無法適當回應孩子的需求,各式各樣的張力便無聲無息又極其殘酷地在孩子內在堆積。孩子在身體、情緒、思考、靈魂各個層面的渴求,不斷升起又不斷死去,無法累積出自己的存在。此時,虛弱空洞的孩子無論如何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