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簡中尋找內在平靜」— Brian Eno / 《 Discreet Music 》
方格精選

「極簡中尋找內在平靜」— Brian Eno / 《 Discreet Music 》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這對我來說是一種嶄新的聆聽方式,作為構成環境的要素,就像光的顏色和雨的聲音也是其中的一部分。」— Brian Eno
《 Discreet Music 》專輯封面

《 Discreet Music 》專輯封面


【前言】

試著想像佇立在起大霧的港口,來來往往的貨船霧號聲襯托著自身的孤獨,將靈魂拋向無垠的藍色之中,這是對存在、探索、自由和囚禁的宣言,將情緒包裹在極簡音符,以交響形式實現的樂曲,從虛無中開始,你逐漸意識到柔和的音調慢慢地飄移,循環不止地、耐心地,直到合成器找到了它們進入你腦內意識的方法。這就是 Brian Eno 在1975年發行的開創性專輯 《 Discreet Music 》 中的直觀感受,他並沒有對聲音空間誅求無度,而是在沈默中緩緩開始,最後再次靜謐地消逝在虛無之中。

身處現代,我們往往認為生活背景中有音樂是理所當然的,不論是在收音機、在車上、在家中、在影像裡,技術使我們能夠在日夜的任何時刻隨興地播放音樂之前,人們所理解的 "背景音樂" 之概念根本不存在。

直到1917年,法國作曲家 Erik Satie 首次創造了 "傢俱音樂(furniture music) " 一詞,意即聽眾在從事任何活動時,身後背景播放的音樂。他寫了許多類似的作品,這些歌曲就如同家中的一件傢俱,每一件都有著不同的顏色和紋理組成,令人耳目一新,但卻不打算像一般歌曲那樣試著吸引你的全部注意力。

Satie 的 "musique d'ameublement"(傢俱音樂法文)更多的是作為背景音樂來放送,或在劇院演出的中場休息時演奏。然而 Eno 對此類型音樂的興趣起源更加有趣,在一次車禍與死神擦肩而過之後,Eno 臥床數周,無法自由移動,當時的女朋友得知他的音樂偏好,在探病時帶來了一張純豎琴演奏的專輯,隨後幫 Eno 播放了這張專輯,並將旋鈕調至較小聲的音量後先行告別。由於受傷,因此 Eno 無法下床調大音量,但卻這讓他體驗到音樂本身並不是一種商品,而只是作為他所處環境中的一部分:雨水拍打著他的窗戶,伴隨自己的呼吸聲,床單的唦唦聲,以及豎琴的撥動,創造了一個聲景,一個使他可以平靜存在的完美環境。

Eno 曾說過,在創作 《 Discreet Music 》 時,這種體驗在他的腦海中占據了重要位置,激發他使用磁帶延遲創造無限回聲,雖然名義上是一種傢俱音樂的練習,但這首30分鐘的作品在不斷變化之中自我滋養,一遍又一遍地以輕微的變化重新塑造自己。雖然音樂的極簡性是不可否認的,但它似乎存在於一個比所謂單純的 "音樂" 更為浩大的層面。

Brain Eno

Brain Eno


【曲目介紹】

藉由上一段落能得知,Eno 環境音樂概念是建立在 Satie 的 "傢俱音樂" 概念之上,這意味著音樂旨在融入房間的環境氛圍,而不是直接被關注與仔細聆聽,就像 Satie 提出可以 "與晚餐時的刀叉碰撞聲融為一體" 的音樂概念一樣,《 Discreet Music 》 是為了能在各種或任何特定情況下播放,並與背景的一切聲音相融合。Eno 在2011年的採訪中說道:「我的女朋友 Nylon 為我播放了一張專輯,然後便離開了,但一切實在太安靜了,而我沒辦法下床把音量調高,同時外面正在下雨......。我突然有了這個想法,那就是製作不強加於空間的音樂......轉而創造一種歸屬感的聲音景觀。」

這張專輯也是生成性作曲的一個實驗,Eno 的意圖是探索多種方式,在有限的計劃或干涉下創造音樂,Nicole V. Gagné 將這張專輯描述為:「使用磁帶延遲和合成器的極簡主義作品,這將成為 Eno 在環境音樂方面的進一步實驗。」

而在1979年對 Lester Bangs 的採訪中,Eno 稱 《 Discreet Music 》 是他最成功的專輯:「它是一張非常容易、非常迅速、不花費大把鈔票完成的作品,沒有任何掙扎和負面情緒,我至今仍相當喜歡它。」


專輯A面為30分鐘的同名歌曲,原本是預設作為知名吉他手 Robert Fripp 在一系列演唱會上使用的背景音。Eno 設置了一個內置存儲的合成器和磁帶延遲系統,但立即被打斷:「人們開始敲門,而我在接電話,在運行時調整所有這些東西,我幾乎是在毫不知情的狀態下完成,這真的是自動產生的音樂。」

專輯內頁說明中包含了這首歌曲的創作過程圖,從合成器的調節系統播放兩個不同長度的旋律開始,然後在錄入磁帶機之前,又會先經過一個回聲單元,磁帶運行到第二台機器的收線盤上,將該機器的輸出反饋到第一台磁帶機上記錄重疊信號。第二天,Fripp 來訪時,Eno 意外地以半速回放該曲:「這可能是我人生中最好的意外,我當時甚至沒有意識到我正在做這件事。」

Eno 的想法是創造環境音樂,將歌曲本身置入聽眾所處的環境中,聽眾可以選擇聆聽或忽略,《 Discreet Music 》 的迷人之處在於它同時做到了這兩點:前一刻,你還在專注地聽它,下一刻,你發現你已經飄向了不同思想的深水區。Eno試圖把它的魔力還原成科學,這是一種最迷人的音樂巫術。

《 Discreet Music 》專輯封底,附註製作過程的解析圖。

《 Discreet Music 》專輯封底,附註製作過程的解析圖。


在半小時的標題曲結束後,Eno 的環境之旅以不同的方法接近相同的音樂哲學,專輯的後半部分由三首歌曲構成組曲,統稱為 《 約翰.帕赫貝爾D大調卡農的三重變奏(Three Variations on the Canon in D Major by Johann Pachelbel) 》,由 Cockpit Ensemble 演奏,並由 Gavin Bryars 指揮和共同編排。Eno 將這些音樂描述為一個自我生成、自我調節系統的成果,將音樂輸入至系統中,選擇的幾個特定段落進行即興創作和增強,像是在第一段落 〈 Fullness of Wind 〉 中,節奏被降慢,調整後的速度與樂器的相對音高有關,因此,音色較低沉的樂器影響會較明顯;第二段落 〈 French Catalogues〉,其形式朝著相反的方向發展,在接近完全混亂的情況下展開,Eno 將一首相對不和諧的作品帶回了音樂慣例的領域;最後第三段落 〈 Brutal Ardour 〉,與第一段落的形式相同,在理性與感性之中搖擺不定,音樂被切割成碎片,並被捆綁在一起,成為一個後現代的藝術作品,它同時具有哀傷、怪誕和美麗等多種層面,偏離了傳統意義上的音樂概念,而這正是 Eno 的天賦得以展現的原因:模糊了聲音和音樂之間的區別,同時將聽眾吸引到一個獨特而引人注目的音樂環境中。雖然許多人認為 《 Music For Airports 》 是Eno最具權威的環境音樂作品,但 《 Discreet Music 》 首先做出了這樣的發現,對我來說仍然是他環境音樂實驗中最出色的一筆。


【結語】

這張專輯是一個音樂路標,為今天許多當代先鋒派作曲家,包括 Caroline Shaw 等人開闢了一條新道路,它對音樂的大膽嘗試和獨特的創作手法代表一個時代重要的進步,永遠改變了音樂的面貌。《 Discreet Music 》 中迴響的合成器雖然是非人類的輸出,但在情感上卻令人回味無窮,Eno 的音樂提供了一個空間,聽眾可以在其中存在,與自己分離。

無論你是在追求平靜,需要一些東西來安撫你的腦電波,試圖入睡,還是僅僅為了追求音樂上的滿足,《 Discreet Music 》 絕對是你架上的必備專輯。就其流派和廣大名聲而言,它的音樂相對容易理解,所以,下次當你發現自己盯著窗外,看著雨水落下,放輕鬆坐下來,任 Eno 的宇宙肆意沖刷你。



avatar-img
克里夫異象 Visions of Cliff
54會員
205內容數
|實體唱片的死忠擁護者 |為各位介紹從60年代至千禧年間的搖滾樂、專欄、系列訪談和樂評 |出版品:《克里夫異象誌Vol.1 & 2》 |歡迎邀稿:visionsofcliff@gmail.com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來自威斯康辛的音樂製作人 Sd Laika 的生涯唯一完整專輯,封面上詭異的微笑散發著神秘感,沒有透露任何細節和概念,本人也從未接受採訪,聽眾得自己去發掘歌曲背後的脈絡,讓整張專輯成了一塊引人好奇的白紙,任何願意花半小時聆聽的人,都被鼓勵自行賦予歌曲意義。
《Hours…》也似乎反映一位年長者回顧過去、細細咀嚼人生經歷,同時以一種細膩而樂觀的眼光看向未來,而藝術搖滾和流行風格進一步喚起了他過去作品中曾經探討過的類似風格與理念,這種情緒讓整張專輯呈現出前所未見的坦率與不設防,對於這位以多疑、複雜歌詞聞名的音樂藝術家而言,無疑是一種顛覆性的轉變。
曾被視為龐克暴徒中的匪類— The Stranglers,從不在乎討好主流大眾或音樂媒體。他們早期的演出常常引發觀眾集體離場或鬥毆事件。早在他們發行首支單曲的兩年前,就曾被媒體攻擊貶低,如今回看反而顯得更加可笑,在他們輝煌的生涯裡擁有多達 23 首暢銷單曲和 19 張進入英國專輯榜前四十名的作品
來自威斯康辛的音樂製作人 Sd Laika 的生涯唯一完整專輯,封面上詭異的微笑散發著神秘感,沒有透露任何細節和概念,本人也從未接受採訪,聽眾得自己去發掘歌曲背後的脈絡,讓整張專輯成了一塊引人好奇的白紙,任何願意花半小時聆聽的人,都被鼓勵自行賦予歌曲意義。
《Hours…》也似乎反映一位年長者回顧過去、細細咀嚼人生經歷,同時以一種細膩而樂觀的眼光看向未來,而藝術搖滾和流行風格進一步喚起了他過去作品中曾經探討過的類似風格與理念,這種情緒讓整張專輯呈現出前所未見的坦率與不設防,對於這位以多疑、複雜歌詞聞名的音樂藝術家而言,無疑是一種顛覆性的轉變。
曾被視為龐克暴徒中的匪類— The Stranglers,從不在乎討好主流大眾或音樂媒體。他們早期的演出常常引發觀眾集體離場或鬥毆事件。早在他們發行首支單曲的兩年前,就曾被媒體攻擊貶低,如今回看反而顯得更加可笑,在他們輝煌的生涯裡擁有多達 23 首暢銷單曲和 19 張進入英國專輯榜前四十名的作品
本篇參與的主題活動
如果沒有我母親,我今天便不會站在這裡。 如果大家有在網路追蹤一些作家,都可以觀察到一個現象,那便是:創作者來來去去,隨時都有人放下筆,永遠離開文壇。 而真的有在創作的小說家,感受就更是深刻了。寫一年,會發現身邊少了一兩個身影;寫十年,會發現身邊大半的人都不在了,就連我自己都換了一個筆名重新開始。
身為一個經常在行天宮發呆兼寫作的人……欸對,我都會坐在廟前一排階梯打限動跟文章,待在行天宮很容易文思泉涌。也包含,我對行天宮的籤詩運作,不敢說真理,但和祂們相處久,抽的籤詩多,對照的現實也多,自然就發現了神明的弔詭之處。 會寫這篇,是來自昨天遇到一位女孩,我認為她的頻率反映了時下人,尤其想要以
如果沒有我母親,我今天便不會站在這裡。 如果大家有在網路追蹤一些作家,都可以觀察到一個現象,那便是:創作者來來去去,隨時都有人放下筆,永遠離開文壇。 而真的有在創作的小說家,感受就更是深刻了。寫一年,會發現身邊少了一兩個身影;寫十年,會發現身邊大半的人都不在了,就連我自己都換了一個筆名重新開始。
身為一個經常在行天宮發呆兼寫作的人……欸對,我都會坐在廟前一排階梯打限動跟文章,待在行天宮很容易文思泉涌。也包含,我對行天宮的籤詩運作,不敢說真理,但和祂們相處久,抽的籤詩多,對照的現實也多,自然就發現了神明的弔詭之處。 會寫這篇,是來自昨天遇到一位女孩,我認為她的頻率反映了時下人,尤其想要以